【南北三國篇-蘭陵王入陣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raw-image

在中國浩浩蕩蕩數千年歷史中,有如繁星點點那樣多的帝皇王公貴族。

這東西統稱為爵位。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能夠以封爵名行於後世。

比如楚霸王,專指項羽。

即使強如關羽,諸葛亮。漢壽亭侯跟武侯也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而「蘭陵王」,也是高長恭專屬的。

即使過去未來有著無數的蘭陵王,在文化與歷史的長河上,提到蘭陵王,必指高長恭。


高長恭生於北齊,只是魏晉南北朝中一個小小王國,算不算朝都還有可議之處。在北齊的史書上,高長恭的事蹟也非常,非常少。

不像項羽,有人甘冒大不韙為他作了帝王本紀。蘭陵王高長恭是一個真正被「官方歷史」所淹沒的人物。

只留下了一個線索,讓一千多年後的我們能夠從更多地方,找到蘭陵王之所以千古不滅的源頭。

《蘭陵王入陣曲》。


中國的樂曲,始於軒轅黃帝與蚩尤大戰時。

黃帝除了打造指南車,破解蚩尤的妖術,更做「鼓」提振軍心士氣。

之後,成為天下共主的黃帝,就做了第一首樂曲《咸池》。

好這邊都是神話,所以我也不會跟你說什麼史上第一首,嚴格不算史的。

重點是,樂曲這個東西,由帝王發明,掌握,享受。

中國信史來說,我們都聽過周公「制禮作樂」。

樂曲的作用有二,對上就是一個爽,對下就是一個容易學。要教化百姓,先教他們唱歌。

可以說,樂官就是中國最早的「國立編譯館」。

不過,幾百年後,就被「王侯將相本無種」了。

原本貴族樂跟民間樂是兩個水火不容的東西,但既然死老百姓都上來當皇帝了,就開始有一些混合的情況。

接著,絲路開通。

除了各種豐富物產的交流,文化藝術的交流也是越來越旺盛。

西方的音樂跟東方的樂曲,那可不是同一件事情。

中國正規來說,貴族樂是「舞曲」,音樂配舞蹈,所以古早的「舞女伶人」,比方曹操的老婆,不要想說人家低三下四,比你們這幫賤民都要高貴的多好嗎?

民間樂是「歌曲」。沒有音樂,只有歌詞,所以民歌都記歌詞而已。

遺憾的是,貴族樂在改朝換代就一直毀損一直丟失。反而是民間樂的歌詞大多都能保留下來,可是你阿媽不唱給你聽,你也不知道怎麼唱。

至於十八代之後走了調那又是另一回事。

西方帶進來的,則是「戲曲」。

隋朝以前稱為「百戲」,不只包含我們現在認知的戲劇,以前叫作變戲法有沒有?

跟表演結合在一起的音樂,有時候也有人唱。又不是那麼像舞蹈,更加的雅俗共賞。

《蘭陵王入陣曲》,就是戲曲。

那是距離這首曲子誕生後半個世紀的唐朝,依然當紅的改編戲曲。

史書往往會用時人最熟悉的方式來記述大事。

西元564年的那場洛陽邙山之戰,對於廣大的中原百姓,官員文人來說,更熟悉的代名詞就是--

《蘭陵王入陣曲》。


那幾年,中國分為三個國家。

北方的周跟齊本來互爭正統,但由於北齊的一個軍閥:侯景的動向,讓一切重新洗牌。

侯景叛逃,投奔南朝梁武帝,然後攻下了南梁京城,挾天子以令諸侯。

南梁內亂,北齊跟北周當然要各自下來撿便宜。

轉捩點由此而生。

很簡單的邏輯,北齊的下面,是南朝京城。雖有侯景為亂,但這裡的抵抗還是比較激烈的。相對的,當時還是西魏的北周,就有大好荊益可佔,進而成為三國第一強。

幾乎也就在同一時間,塞外的勢力版圖也出現了變化。

原本小不拉嘰的突厥部落,打贏了鐵勒匈奴,併吞後更與西魏宇文泰聯手戰勝大柔然國。

對,新建立的北周,就國力來講是真真正正的「天下第一」。

而突厥與北周,自然也展開了北齊侵攻行動。

西元563年底,第一回攻打山西晉陽,這是北周想打的,但老天爺不賞臉,風雪連三月,突厥就龜給你看。

聯軍戰敗。

半年後,又發起第二回合,仍是難越雷池一步。

這兩次戰役的主帥,都是後來隋文帝楊堅的老爸,楊忠。

楊忠說話能這麼大聲,那是因為他在南征戰役中有著巨大的戰功。然而,接連兩次無功,主政但反戰的大塚宰宇文護,就趁機把楊忠發配邊疆。

問題是,皇帝宇文邕是站主戰這邊的。

宇文邕索性要宇文護與突厥發起一年內的第三戰。

宇文護首先安排突厥進攻幽州,讓定都於鄴城的北齊感到壓力。

注意了,說是說楊忠被發配邊疆,其實他就是去幽州,根本就是突厥此次進攻的主帥。

周軍則兵分三路,從北中南三道夾攻洛陽。

北齊武成帝連忙下令,詔大將軍斛律光、太師段韶,與蘭陵王高長恭迎戰。

斛律光跟段韶,你光看官位就知道,絕對是北齊軍事界的第一把交椅。事實上在這幾年的東西戰爭中,這兩人也是拱衛北齊不敗的頭號大將。

蘭陵王高長恭是幹什麼吃的?

從東西掛突厥的第一戰開始,蘭陵王高長恭就在最前線作戰。

高長恭的相貌,長得像女孩子一樣,所以他常常戴著假面具上場作戰。

那就像一開始我們提到的,蘭陵王高長恭的事蹟,正史基本不載。我們不知道這一年的戰果如何,也不知道從十二三歲就開始治理地方的蘭陵王,到底治績如何。

通常來說,一個人的歷史,只有官職不會被掩蓋。那個都有正式官方記錄的。

但高長恭連這個部份都被封鎖,所幸後來他的墓碑出土。

蘭陵王高長恭這時候的正式職務,應該是「中領軍」,屬於皇帝禁軍的負責人。這是在東西三連戰展開前所封,更早之前,高長恭是「左右大將軍」。

跟過去漢人官分左右不太一樣,北齊的這種左右官,意思同樣是直屬皇帝。

講白一點,高長恭從北齊第二個皇帝開始,就是禁軍大總管。在那之前才是經營各地的親王。

高長恭是「先代之子」,他的父親沒有當上皇帝,後來追封。


當時的戰況其實是這樣的。

齊大將軍斛律光是主力,率領五萬兵迎戰。蘭陵王高長恭則是督軍。

因為首都有突厥壓力,所以北齊武成帝不離開。你看掛個武字就知道這個皇帝愛打仗,但也不算很有成績。

周軍主力尉遲迥進攻洛陽,宇文憲於邙山紮營壓陣。

對,齊軍抵達時,地利已經被周軍佔領,雙方遂進入僵持。

北齊武成帝收到報告,就請太師段韶來商議。

段韶帶了一千騎兵,日夜兼程,只花了五天就趕到,跟斛律光與高長恭一同勘查地形安排戰術。

戰術說起來也不值什麼錢,段韶所用的,就是以騎兵攻山,詐敗誘敵。段韶為左軍,斛律光為右軍,蘭陵王為中軍。成功的讓周軍下山追擊,趁敵疲弊,大敗之。

「短兵始交,周人大潰。其中軍所當者,亦一時瓦解,投墜溪谷而死者甚眾。」

有時候就是看你能不能抓到關鍵。

乍看之下,北齊是因為段韶的到來,才取得勝利。但我們明顯看到,是蘭陵王高長恭對面的敵人大崩解。

這事情不是高長恭以一擋百那麼簡單。

詐敗本身是個技術活,你不可能跟每一個士兵說明清楚要保持多少距離……詐敗,就是要死人的。

以馬匹退下山更是玩命的舉動。正因為這麼蠢,周人才會追得這麼用力。

那為什麼只有蘭陵王的部隊反擊成功?

很可能這個計策,一開始就是高長恭提出,並且在對峙期間秘密演練過的。只是斛律光反對,反對很正常的。

而段韶則是接受了皇帝的命令,特地來公親辦投票的。

二對一,誘敵確定。

由蘭陵王展開反擊,斛律光自也不落人後,射殺了敵方大將可叱雄。

然而,正當齊軍聲勢大好時,蘭陵王卻不與山上敵軍糾纏,抽出了五百兵掉頭就走。

高長恭的目標,是被圍多時的金墉城。

金墉是洛陽的最後一道防線,一旦他們在不知友軍動態下投降,那北齊三大將就要做白工了。

高長恭率領五百人,從後方突入周將尉遲迥的防線,一路殺到金墉城下。

守軍不知來者何人,不敢放行,導致高長恭等人很快就被包圍了。

高長恭左衝右突,無奈之下,只好脫去「胄示之面」,還其本來面目。金墉守軍大驚,連忙命弩兵放箭,護蘭陵王入城。

蘭陵王帶來了反攻的消息,令得士氣大振。

北齊武士們在城牆上放聲高歌,更加奮勇作戰。

當時所唱的歌曲,後來就被改編成戲曲,也就是唐初盛行的《蘭陵王入陣曲》。

其實你稍為想一下就會注意到了。

要嘛,歌頌將軍勇猛破陣,比如李世民也有《秦王破陣曲》。不然,出陣奮戰,也是很可以吹一吹。

偏生蘭陵王的傳奇,竟是入陣曲。


但戰事並沒有這樣容易就結束,或者我們換個說法。北朝二國,最終由北周一統,歸於隋唐。

據說李世民的破陣曲,就是以《蘭陵王入陣曲》的樂譜所改。你就知道,隋唐有多麼努力,要抹去蘭陵王高長恭在人們心中的印象。

周齊二書不管你如何翻找,也找不出高長恭的厲害之處。

相反的,《周書》更說,其實是因為北方突厥再次怯戰,導致洛陽周軍無以為繼。

更進一步,還說突厥不只是不打齊,更有心回頭吞周。

要不是楊忠那個厲害啊……說到底還是要寫這場事關大局,更繫國家民族的一戰,在隋文帝父親的努力下得到安穩。

甚至除了高長恭本傳,沒有任何地方敢寫,高長恭其實是「反敗為勝」。

一個月內,北齊從絕對劣勢反轉,武成帝也連忙前來支援洛陽。北周宇文憲好不容易穩定軍心,但聽聞另二路皆為齊軍所破,只能撤退。

北齊武成帝論功行賞,《北齊書》卻寫,蘭陵王長恭為尚書令。

高長恭的軍權被奪嗎?沒有。

接下來至少三年的時間,蘭陵王高長恭都是鎮守洛陽的第一把交椅。甚至在段韶因病退休之後,其部隊更交由蘭陵王。

這是很重要又很輕描淡寫的一句。

北齊原本是中央集權很強的國家,大部分的將領,都是只能率領國家所擁有的軍隊出戰。

嗯?不是很正常嗎?

魏晉南北朝三百年,老師都會告訴我們,是以世族政治為主軸。

這句話的意思,不只是地方世家大族把握政治中心,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自己的部隊,自成經濟體。

期間唯一成功達成長期集權的皇帝,就是南梁武帝蕭衍。而北齊高歡高澄,也做到了十多年的成功集權。

高澄就是高長恭的父親。

雖然上面寫洛陽邙山之戰,段韶只帶了一千兵來支援,但比對之下你就會知道,那是朝廷給他的。

他有自己的兵力。

也正因為段韶自己有兵,斛律光才不得不重視段韶的意見。

這三大將不是在洛陽邙山之後才成為北齊三本柱的,之前就已經是了。高長恭的力量,也不單單是來自於他個人,而是整個高澄系的表率。

但也由於他們三人「威名過盛」,導致北齊開始往又一次的世族制,類似隔壁北周的柱國制傾斜。

皇帝,必須出手。

北齊武成帝宣佈退位為「太上皇帝」,這是北魏孝文帝父親發明的手法。為的就是讓自己不要被政務綁住,能夠再次加入軍事,鎮服諸大將。

第一個被除掉的,就是斛律光。

想幹掉斛律光的不只北齊,北周更放出各種風聲,表示只怕斛律兄弟在,不懼武成帝高湛。

至於高長恭,則是惹了高湛的繼承人不快。

在北齊後主高緯的眼中,斛律光兄弟跟段韶再了不起,也不過是高家養的狗。

但高長恭,是高家人。高氏四帝,三者為兄弟,都是高澄的弟弟。說白了,高長恭兄弟一旦累積足夠的資本,完全有機會取高緯而代之。

政治鬥爭,不外如是,多說無益。

蘭陵王高長恭是否真的提出騎兵上山詐敗戰術,很難說。不過除了《蘭陵王入陣曲》,唐代也記載著漢晉六大經典火攻。

第一是李陵以火制火,第二是皇甫嵩趁夜放火。

第三為周瑜赤壁大火,第四則是東晉殷浩仿火牛陣的「火雞陣」。

蘭陵王的名字,則是出現在第五,火弩破城。

唐代的火箭,並不是在箭頭做易燃物點火再射出。

「以瓢盛火,冠矢端,以數百張中夜齊射敵營中芻草、積聚。」

很簡單啊,很好用的感覺啊,為什麼不是大家都用火攻呢?因為非常容易燒到自己。

蘭陵王高長恭不只是一個有勇氣的人,更是有智慧的人。他還曾經做過自動傀儡,可以幫人斟酒,至今無人知曉原理。

高長恭提出火弩戰術,必然有他解決的方法。

唐朝時就有記錄,在自己的易燃物上塗泥巴,或是將衣物布幔弄濕的方式。


《蘭陵王入陣曲》本是唐代當紅的歌舞戲曲,到了唐玄宗時,以其非正統收於宮中。

這跟東漢光武帝劉秀收圖讖的感覺很像。

不是毀去,只是變成了皇帝專屬的。

隨著改朝換代,《蘭陵王入陣曲》終於消失在中國歷史上。

但卻留在了日本。

最後,究竟為什麼,高長恭是一個必須從歷史上抹去,卻又抹不掉的人呢?

以側面相關來說,高長恭的大哥「河南王」,當年被人稱「山東唯聞河南王,不聞有陛下」。

而他的弟弟高延宗,最後也在北齊後主棄守前線之後,繼任皇帝,帶領齊軍戰勝周天子御駕親征。

周天子宇文邕還是裝死才逃過一劫的。

這些事情都能寫進史書,高長恭究竟有什麼不能說的秘密?

正著看不解的時候,就反著看試試吧。

唐代史家在批評北齊政治的部分,莫過於「任用小人」。主要指責的對象就是武成帝高湛。

事實上,高湛本人重法律,從幾次戰爭下來,也明顯看得出他不是傻瓜。他所用的人,幾乎都是學有專精。也必然都會被寫下缺點:就算段韶都有好色,斛律光則是嚴苛。

那這些人也幾乎都被他兒子,北齊後主高緯殺掉。

但蘭陵王高長恭沒有缺點。除了戰功之外的專長也不被記在《北齊書》。


我有一個簡單的例子,但想不想得通在個人。

蘭陵王高長恭,也許就是另一個武侯諸葛亮。

陳壽是一個很複雜的人。

他在《三國志》寫諸葛亮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讓諸葛亮遭到當時很多人批評。

後代也很多人批評。

但你想深一層就知道了,如果不是陳壽做《蜀相諸葛亮集》,《三國志.諸葛亮傳》,你各位會知道諸葛亮真實的面貌跟功績嗎?

「伏惟陛下邁蹤古聖,蕩然無忌,故雖敵國誹謗之言,咸肆其辭而無所革諱,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謹錄寫上詣著作。臣壽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
「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陽侯相臣陳壽上。」

陳壽可是拚著性命,要把諸葛亮的真相流傳於後世。

而高長恭沒有碰上這樣一個「陳壽」。

那或許才是,「敵國之名相」會有的命運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83會員
927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8/02
西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掀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亂世,持續了超過三百年。雖然中間西晉一度完成大一統政府,但很快就敗亡了。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 在西元524年時,南北三國再次登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三國鼎立,局勢變化萬千,終於從其中一角的潰敗,迎來了中國再次一統的契機。
Thumbnail
2022/08/02
西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掀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亂世,持續了超過三百年。雖然中間西晉一度完成大一統政府,但很快就敗亡了。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 在西元524年時,南北三國再次登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三國鼎立,局勢變化萬千,終於從其中一角的潰敗,迎來了中國再次一統的契機。
Thumbnail
2022/07/31
小時候讀中國歷史,一定會要求我們知道國仇家恨。對大中國來說,外圍總是有著邪惡的侵略者。 從匈奴,到鮮卑。從鮮卑,到突厥。從突厥,到契丹,到女真,到蒙古……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對,這些邪惡的侵略者,至少都在中國北方建立過王朝,統治過中國人。 這是教育,不是歷史。
Thumbnail
2022/07/31
小時候讀中國歷史,一定會要求我們知道國仇家恨。對大中國來說,外圍總是有著邪惡的侵略者。 從匈奴,到鮮卑。從鮮卑,到突厥。從突厥,到契丹,到女真,到蒙古……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對,這些邪惡的侵略者,至少都在中國北方建立過王朝,統治過中國人。 這是教育,不是歷史。
Thumbnail
2022/07/30
秦漢魏晉南北朝。 秦漢三國晉。 東漢末年,有一個三國時代。因晉承魏統,一統天下,故又稱魏晉,不說三國。 而南北朝末年,同樣勢分三國。 隋承周統,一統天下。 所以,南北三國的史書,只有《周書》是以正史規格寫成。 另外兩國就跟「國志」差不多。 差別在哪呢?
Thumbnail
2022/07/30
秦漢魏晉南北朝。 秦漢三國晉。 東漢末年,有一個三國時代。因晉承魏統,一統天下,故又稱魏晉,不說三國。 而南北朝末年,同樣勢分三國。 隋承周統,一統天下。 所以,南北三國的史書,只有《周書》是以正史規格寫成。 另外兩國就跟「國志」差不多。 差別在哪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駱賓王,是初唐知名的文人。雖名字有個王,但他並不是王爺,名字來源實際上來自《易經》中的一句話:「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他出身寒門,但苦學上進。在唐朝初期,因為文學才華出眾,聲名遠揚。他與盧照鄰等人合稱為「初唐四傑」。後來他參與了反叛武后專權的鬥爭,並他以激昂的文字和堅定的信念,寫下了震動天下的《為
Thumbnail
駱賓王,是初唐知名的文人。雖名字有個王,但他並不是王爺,名字來源實際上來自《易經》中的一句話:「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他出身寒門,但苦學上進。在唐朝初期,因為文學才華出眾,聲名遠揚。他與盧照鄰等人合稱為「初唐四傑」。後來他參與了反叛武后專權的鬥爭,並他以激昂的文字和堅定的信念,寫下了震動天下的《為
Thumbnail
本書齊聚中國歷代十四位美男, 如果有個男神選拔, 到底誰是人氣最高的呢? 誰將站在C位呢? 依序出場的有: 有先秦第一美男公孫子都、 寫賦奇才宋玉、 師奶殺手宋文公、 竹林七賢顏值擔當嵇康、 竹林七賢人氣擔當阮籍、 東吳名將周瑜、 亂世小鮮肉趙雲、 中國最知名美男子潘安、 五胡十六國傾國傾城第一人、
Thumbnail
本書齊聚中國歷代十四位美男, 如果有個男神選拔, 到底誰是人氣最高的呢? 誰將站在C位呢? 依序出場的有: 有先秦第一美男公孫子都、 寫賦奇才宋玉、 師奶殺手宋文公、 竹林七賢顏值擔當嵇康、 竹林七賢人氣擔當阮籍、 東吳名將周瑜、 亂世小鮮肉趙雲、 中國最知名美男子潘安、 五胡十六國傾國傾城第一人、
Thumbnail
音樂,在中國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國之所以為國,有許多重要的里程碑。 周公旦的「制禮作樂」就是其中之一。 在這之前,中國比較偏向於「部落聯盟」,由許多平行組織所組成。周公的做法,無疑奠定了中國上下垂直,類似金字塔的老鼠會架構。 最關鍵的部分是禮法。 相對來說,「樂」就非常抽象了。
Thumbnail
音樂,在中國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國之所以為國,有許多重要的里程碑。 周公旦的「制禮作樂」就是其中之一。 在這之前,中國比較偏向於「部落聯盟」,由許多平行組織所組成。周公的做法,無疑奠定了中國上下垂直,類似金字塔的老鼠會架構。 最關鍵的部分是禮法。 相對來說,「樂」就非常抽象了。
Thumbnail
在中國浩浩蕩蕩數千年歷史中,有如繁星點點那樣多的帝皇王公貴族。 這東西統稱為爵位。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能夠以封爵名行於後世。 比如楚霸王,專指項羽。 即使強如關羽,諸葛亮。漢壽亭侯跟武侯也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而「蘭陵王」,也是高長恭專屬的。 《蘭陵王入陣曲》。
Thumbnail
在中國浩浩蕩蕩數千年歷史中,有如繁星點點那樣多的帝皇王公貴族。 這東西統稱為爵位。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能夠以封爵名行於後世。 比如楚霸王,專指項羽。 即使強如關羽,諸葛亮。漢壽亭侯跟武侯也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而「蘭陵王」,也是高長恭專屬的。 《蘭陵王入陣曲》。
Thumbnail
秦漢魏晉南北朝。 秦漢三國晉。 東漢末年,有一個三國時代。因晉承魏統,一統天下,故又稱魏晉,不說三國。 而南北朝末年,同樣勢分三國。 隋承周統,一統天下。 所以,南北三國的史書,只有《周書》是以正史規格寫成。 另外兩國就跟「國志」差不多。 差別在哪呢?
Thumbnail
秦漢魏晉南北朝。 秦漢三國晉。 東漢末年,有一個三國時代。因晉承魏統,一統天下,故又稱魏晉,不說三國。 而南北朝末年,同樣勢分三國。 隋承周統,一統天下。 所以,南北三國的史書,只有《周書》是以正史規格寫成。 另外兩國就跟「國志」差不多。 差別在哪呢?
Thumbnail
西元549年,來自北方的降將侯景,攻破了南京城。在南梁宗室與大將的包圍下,侯景進入了皇宮,控制住八十六歲的梁武帝蕭衍。 這是一次真真正正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南梁的包圍網解除,該回家的回家,該入宮聽候分派的入宮。發號施令的,自是手持蕭衍諭令的大丞相侯景。
Thumbnail
西元549年,來自北方的降將侯景,攻破了南京城。在南梁宗室與大將的包圍下,侯景進入了皇宮,控制住八十六歲的梁武帝蕭衍。 這是一次真真正正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南梁的包圍網解除,該回家的回家,該入宮聽候分派的入宮。發號施令的,自是手持蕭衍諭令的大丞相侯景。
Thumbnail
今說南北朝。 南有宋齊梁陳,北為魏齊周隋。 不過,宋齊梁陳是一個接一個改朝換代。魏齊周隋卻是一個兩國並立的情況。 北魏高祖孝文帝,是北魏最後的盛世。再往下傳,不久就分裂成東西魏。 西魏,由鮮卑人宇文泰擁立。 東魏,則是漢人高歡所扶。 宇文泰崛起甚晚,但高歡的家族,卻早已嶄露頭角了。 大家都不許。
Thumbnail
今說南北朝。 南有宋齊梁陳,北為魏齊周隋。 不過,宋齊梁陳是一個接一個改朝換代。魏齊周隋卻是一個兩國並立的情況。 北魏高祖孝文帝,是北魏最後的盛世。再往下傳,不久就分裂成東西魏。 西魏,由鮮卑人宇文泰擁立。 東魏,則是漢人高歡所扶。 宇文泰崛起甚晚,但高歡的家族,卻早已嶄露頭角了。 大家都不許。
Thumbnail
最早的《木蘭詩》,據說收錄在南朝陳的一本《古今樂錄》中。 嗯,就是歌詞大全啦。 編者是一個沙門,最近沙門和尚有點不敢亂寫。 原書不存,只有清朝人在整理《漢魏遺書鈔》收錄的部分。 嗯,就好像《三國志注》裡面很多原書都沒有了,幾乎都靠著三國志留下來的感覺。 靠北,那是誰說的? 是宋朝人郭茂倩說的。
Thumbnail
最早的《木蘭詩》,據說收錄在南朝陳的一本《古今樂錄》中。 嗯,就是歌詞大全啦。 編者是一個沙門,最近沙門和尚有點不敢亂寫。 原書不存,只有清朝人在整理《漢魏遺書鈔》收錄的部分。 嗯,就好像《三國志注》裡面很多原書都沒有了,幾乎都靠著三國志留下來的感覺。 靠北,那是誰說的? 是宋朝人郭茂倩說的。
Thumbnail
「元」是個大國,武力強、面積大,跨海東征兩次。可是,「元曲」沒有興盛很久,因為元朝很短命。 「浣紗記」是明代中、晚期的崑曲名作,內容借鑑元曲「吳宮弔古」,其時代背景與它的內容大有關係。那是明朝由穩定轉向動蕩的時代,也是由繁興轉向衰亡的時刻。 所以,每當社會危機四伏,就預示這個王朝的歷史快要結束了。
Thumbnail
「元」是個大國,武力強、面積大,跨海東征兩次。可是,「元曲」沒有興盛很久,因為元朝很短命。 「浣紗記」是明代中、晚期的崑曲名作,內容借鑑元曲「吳宮弔古」,其時代背景與它的內容大有關係。那是明朝由穩定轉向動蕩的時代,也是由繁興轉向衰亡的時刻。 所以,每當社會危機四伏,就預示這個王朝的歷史快要結束了。
Thumbnail
簡論樂府詩的起源,則可以說樂府詩首製於漢高祖,樂府令設於漢惠帝,樂府官署則成立於漢武帝。
Thumbnail
簡論樂府詩的起源,則可以說樂府詩首製於漢高祖,樂府令設於漢惠帝,樂府官署則成立於漢武帝。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