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億個細胞的共鳴——台北歌劇劇場堅持50年的職人精神

私密發佈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照片來源:選自威爾第歌劇《馬克白》©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臺中歌劇院
上週一清晨,風塵僕僕地去到台北,迎接媒體記者會的工作任務。一踏進位於士林的法吉歐利鋼琴中心,便感受到濃厚的歐式沙龍氛圍。數台名貴的平台鋼琴、古董藝術鋼琴與管風琴羅列在兩側牆邊,搭配牆上掛置的西洋畫作,整個空間洋溢著人文藝術氛圍,非常適合今日的主題——「歌劇」。
歌劇是一門專業性極高的大型綜合藝術,包含製作成本、演出難度、觀眾素質等各方各面的要求,都算是表演藝術領域的最高等級,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可能一輩子都不見得會接觸一次。可在台灣卻有一個人,傾盡一生,不斷在提倡:「歌劇是可以雅俗共賞的入世藝術」。
他是台北歌劇劇場藝術總監曾道雄老師。
當今日主角出現,現場氣氛立刻活絡了起來。他一邊親切地跟工作人員打招呼,一邊確實地確認每個演出歌手的狀態,歡迎聲與笑鬧聲此起彼落。我不禁暗自驚訝,一位年過八旬的歌劇偉人,竟散發出滿滿的「平易近人」與「真誠樸實」。

「人有理想和願望,要加以實踐是個很大的挑戰」-台北歌劇劇場 藝術總監 曾道雄

照片來源:台北歌劇劇場提供
今年已屆83歲的曾道雄老師,一生都奉獻給了歌劇藝術。1969年,憑著一股對西班牙國度的嚮往與熱情,他義無反顧地踏上歐洲大陸,前往作曲家法雅的故鄉朝聖。在那裡,曾老師曾在心中默默地對這位偉大的歌劇巨擘起誓:「有天,我必在台灣演出你的作品!」。如此浪漫的情懷與執著,成為他學成歸國後,一手創立台北歌劇劇場的最大動力。而在多年後的2020年,他也的確實現了自己的承諾,於國家台中歌劇院搬演法雅歌劇《迷靈之戀/短促的人生》。
為了拓展台灣本土歌劇學習與教育的視野,台北歌劇劇場走過半世紀,不斷推動優質歌劇傑作,從《魔笛》、《浮士德》、《馬克白》,到、《阿拉貝拉》、《阿依達》,乃至親自創作的中文歌劇《長崎少女》與《鄭莊公涉泉會母》等等,不僅是搬演知名經典的曲目,更致力於那些鮮為人知卻同樣精彩的冷門作品。這次即將在6月5日於高雄衛武營上演的《50年回顧展演》,就是要集結這些作品最高潮精華的段落,與國內熱愛藝術的朋友們分享。
因著從西洋歌劇習得的底蘊與養份,臺灣本土的藝文土壤得以在曾老師的細心灌溉下越發富饒,多年來培育無數的聲樂人才,參與製作的歌劇超過二十部以上。他也透過改良字幕呈現方式、設計各種道具輔助等等觀賞細節的雕琢,有效降低觀眾需要分神理解字幕的精神成本,幫助觀眾更快速地投入於當前的歌劇世界中。
細數過往,在幕前幕後為自我夢想堅持的每一件小事,都體現了他對於歌劇藝術的深愛,以及對於生命的關懷。

「我喜歡文學、喜歡戲劇、喜歡音樂,這三個東西歌劇可以完全滿足我」-台北歌劇劇場 藝術總監 曾道雄

這是我第三次在工作場合碰著曾老師了,而他每一次都能讓我驚奇。除了上台致詞時,滔滔不絕、幽默連發之外,他對於歌劇那種無法抑制的狂熱,總是讓我從心底油然而生一股強大的尊敬與崇拜。
「歌劇對曾道雄來說,就是一種信仰。」當時,我看著他慷慨激昂的背影,心中確信道。雖然只是一場記者會上的簡易選粹演出,但隨著動作、劇情、音樂的流轉,坐在台下的曾道雄,依然奮力揮舞雙手,全神貫注在指揮著。他是真心的、毫無保留地愛著歌劇。那種熱度,相信感染了在場每一個人。
曾老師在許多訪談中都曾經強調:「線上直播永遠都不能取代現場演出」,我想我可以完全理解他的意思。進到劇場,你是和幾百幾千個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同步感受台上的人在哭泣、在流汗、在激動,如此真實的情感毫無保留地與你直接共振,這正是曾老師所謂的一千億顆細胞的共鳴,因為那震撼人心的感染力是數位影音無法比擬的。
超過五十年了,曾老師拋頭顱灑熱血的信念與堅持依舊。不管現場是十幾人的記者會,還是上千人的演出劇院,光鮮亮麗的歌劇舞台背後,就是平凡刻苦的練功過程,這是曾老師與台北歌劇劇場一直努力的職人精神:堅持紮實耕耘,傾力推廣歌劇之美。數十年如一日,而今後也將繼續下去吧。
Mera
Mera
我是Mera,曾任職於出版、身心靈、行銷公關等領域,現於藝文戲劇產業奉獻青春。我將在這裡談表演和戲劇,並分享我各種創作與經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