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一切都從那個充滿陽光和廢氣的十字路口開始 ── 《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五版後記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按:《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初版於 1998 年,後來承蒙大塊出版社不棄,屢次更新再版,每次有新版本,五位作者都會為它添寫一些新東西。2022 年大塊 25 週年,又要發行紀念新版,幾位哥們兒決定這真的是最後一次了,好好寫下各自的後記,從二十多歲來到五十多歲,終於可以『出清存貨、告別青春期』了,這就是我寫的那篇。

那天做了這樣的夢:我回到了世紀之交的台北,立刻明白我有機會重寫人生、改變歷史。然而我很快就茫然了:我該打電話給電視台,說九二一將有大地震,說將有一場叫SARS的瘟疫,然後還有一場更厲害的COVID-19?還是,我該設法警告福島核電廠小心海嘯?顯然,沒有人會理我。
夢裡的我想來想去,覺得唯一可行的,是把所有財產拿出來買房子。但又馬上想起:那時的我,連一間套房的頭款都湊不出來。
夢裡的我無計可施。想到所謂未來我已經活過,每一個日子都要歸零,想到生活、婚姻、工作累積的一切都要打回原形,頓時萬念俱灰。
然後就醒了,回到這個中年的身體,大大鬆了一口氣。
常有人問:要是遇見年輕時候的自己,會跟他說什麼?這一題我認真想過,覺得還是不要遇見的好。反正那個小青年一臉很罩得住的樣子,我有什麼好說的。
倘若青年的我聽到的都是「你不會」、「你不適合」、「你不應該」開頭的警語,或者更該糟的,「你會」、「你適合」、「你應該」云云,都不是好事。
像現在,我也不想遇見七十歲的自己。
二十五年前若你告訴我:黃威融會在廚房幫太太切菜,許允斌會結婚當爸爸,陳光達會當瑜伽老師(並且瘦成當年一半尺寸),姚瑞中不但生了兩個女兒,還會成為我輩最重要的台灣藝術家,我只會說:神經病啊你,滾!
而我呢,也和當年想像不同,沒有去倫敦留學,沒有變成出版社編輯,寫了上百萬字也沒有寫成大作家──我陰錯陽差跑去創業做生意,吃了幾年苦頭,痛切體悟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之後便是「打零工」人生,盡量做比較有把握、也有興趣的事。如此這般,兩鬢已霜。
從青年到中年,不是只有我人生顛簸,哥們兒也都不只一次「換跑道」,一再發明新身分──除了姚瑞中,他是我此生認識唯一貫徹始終以「藝術家」三個字作為職場自我介紹的人。當年他一窮二白,哥們兒老是調侃他這個「大藝術家」。如今想起往事,我們自慚形穢,後悔不迭。
世紀之交的台北有一種「派對散場」的感覺,只是當時身在其中,看不明白。
起初我們多半覺得這座城遲早裝不下自己,還有更寬闊、更深奧的世界等在外面。後來也確實有人離開,拿了學位,做了生意,看過了世界。
我們經歷各種得意與狼狽,生離與死別。兜兜轉轉,終究還是回到這座城,把日子慢慢過下。台北呢,也漸漸變成一座不那麼逼仄,也沒那麼醜陋無禮的城市了。
其實這座城市的度量,遠遠大過我們的想像,容得下我們這種動輒被另一半罵成「廢青」的傢伙。甚至,還能讓我們這種人摸索出安身立命的門道。
這大概是一輩子都在抗拒「勵志」這兩個字的我們,生命中最勵志的事了。
曾幾何時,我們早已不是動輒瞧不起大人又擔心被大人瞧不起,既自卑又臭屁的小青年。不過,我們也沒有被時光磨成滑溜溜的油膩中年。
這樣說吧:我想我們對當時年輕的自己,大抵並不虧欠什麼。
我們大概還是幸運的吧?
這本亂七八糟、五顏六色、滿是失效聯結的書,記錄了九十年代末期五個小青年的世界觀。我們試圖用一種突梯的方式,表述自己(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生活。
對,沒什麼大不了。但若要我和別人交換人生,或者讓我從頭再活一次,我也是不願意的。
想當年我們攢了點錢,各自出國自助旅行:倫敦、紐約、巴黎、東京,領教了第一世界帝國氣象。然而帝國再壯麗,終究不是自己的地方。回到這座亂糟糟尚帶著鄉氣的城市,一時難以適應。
但所謂「不適應」,也可以是「換一雙眼睛看」。
我記得拖著行李回家的第二天早晨,頂著時差騎五十西西Dio出門上班,南京東路復興北路口陽光燦爛,晒得人睜不開眼。
綠燈亮起,幾百輛摩托車一齊噗噗噴出廢氣奮力往前衝,我忽然莫名其妙地感動起來:這就是台北啊,我的城,骯髒而生猛。
對我來說,那個早晨陽光燦爛的南京東路復興北路口,就是這本書的起點。
(2022年2月)
購書由此進:《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
(五版)(大塊文化25週年增修紀念版)(五位作者豪華親簽版)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2K會員
1.7K內容數
馬世芳2017年迄今的部落格,2021年遷至方格子。包括音樂文字、廣播節目側寫、隨筆、食譜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馬世芳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天有夢一樣的經歷。 若你問我,台灣近當代音樂史上最讓我牽掛的樂器是哪一件? 我會說:1986 年 陳明章 和 許景淳 為《戀戀風塵》錄製電影原聲帶,30 歲的阿章師用的那把台製木吉他。 今天我見到它了。不只,我還摸了它。不只,我還彈了它。 溫習一下,不朽的《戀戀風塵》:
一面吃一面看了 MOD 的《永遠的我們 Supernova 》,非常動人,然而好悲傷。又看了詩人洛夫的紀錄片《因為風的緣故》。
家樂福的雞肉是「氣冷式」低溫保鮮,有別於慣見的「水冷式」,昨天便好奇買了一隻 198 元的烤雞回家,比好市多烤雞貴 9 元。果然肥嫩多汁,醃製入味,我們都覺得比好市多烤雞更勝一籌。下次宴客可以買一隻放在烤箱裡,大盤子裝飾一些蔬菜,客人來了再拿出來假裝是自己烤的,保證賓主盡歡。
中午,拿出凍庫最後一條蒲燒鰻,連包裝浸水退冰,取出放在平底鐵鍋上,用噴槍兩面炙燒,撒上山椒粉,就是現成的鰻魚飯。今天這條好肥大,兩人分食,仍然過癮。熱了昨天的筍湯,飯後切一顆日本水蜜桃吃。
金曲獎結束,了卻心頭一樁大事,接下來要 move on 到下一樁大事了:我九月初會在「敏隆講堂」開課「民謠六講」,將會是免費線上講演的形式,細節很快就會公布,我也要好好做功課了。
今天有夢一樣的經歷。 若你問我,台灣近當代音樂史上最讓我牽掛的樂器是哪一件? 我會說:1986 年 陳明章 和 許景淳 為《戀戀風塵》錄製電影原聲帶,30 歲的阿章師用的那把台製木吉他。 今天我見到它了。不只,我還摸了它。不只,我還彈了它。 溫習一下,不朽的《戀戀風塵》:
一面吃一面看了 MOD 的《永遠的我們 Supernova 》,非常動人,然而好悲傷。又看了詩人洛夫的紀錄片《因為風的緣故》。
家樂福的雞肉是「氣冷式」低溫保鮮,有別於慣見的「水冷式」,昨天便好奇買了一隻 198 元的烤雞回家,比好市多烤雞貴 9 元。果然肥嫩多汁,醃製入味,我們都覺得比好市多烤雞更勝一籌。下次宴客可以買一隻放在烤箱裡,大盤子裝飾一些蔬菜,客人來了再拿出來假裝是自己烤的,保證賓主盡歡。
中午,拿出凍庫最後一條蒲燒鰻,連包裝浸水退冰,取出放在平底鐵鍋上,用噴槍兩面炙燒,撒上山椒粉,就是現成的鰻魚飯。今天這條好肥大,兩人分食,仍然過癮。熱了昨天的筍湯,飯後切一顆日本水蜜桃吃。
金曲獎結束,了卻心頭一樁大事,接下來要 move on 到下一樁大事了:我九月初會在「敏隆講堂」開課「民謠六講」,將會是免費線上講演的形式,細節很快就會公布,我也要好好做功課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嬰兒潮,戰後年輕人數量激增,冷戰壁壘分明到高牆頹圮,無論是對體制的反抗或享受全球化過程的經濟紅利,如今這一代逐漸退休。 童年時經歷貧窮,青少年時看到富裕,成年創業機會很多。他們親身經歷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卻也在壯年要跨進中年時,又必須面對台灣經濟進入高原期,體驗產業結構快速變遷。
Thumbnail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書裏這麼寫著:「現在已經到了老人年紀的我,再回到故鄉的森林裏,如果遇到是小孩子的我,該說些什麼話才好呢?」他這麼告訴年輕的自己:「你長大之後,也要繼續保持現在心中的想法唷!只要用功念書,累積經驗,把它伸展下去。現在的你,便會在你長大之後的身體裏活下去。
我的人生一直在脫軌  我沒有一步是踏在自己既定的目標上 真的蠻好笑的  我到底為什麼要來台北… 那年,我還是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  在等待報到的同時,還有一段暑假時光在台北度過  結果短短一個禮拜我就跟我現在的先生在一起 ,短短的一個月我們就登記結婚了,原因是他說他有白血病,然後沒安全感
Thumbnail
我這樣的台北異鄉人,在離開與留下之間,從青春走入後青春,再從前中年進入完熟的中年,我想起奧田英朗一部長篇小說,分別是上冊《東京大夜逃》與下冊《南方大作戰》,所以,我的遷徙計畫若命名為「台北大夜逃」與「南方大作戰」,如何?開玩笑的。我跟台北互不相欠,沒有夜逃的理由,但是回到南方都市,確實是個大作戰。
前幾天看到一折短影音,是剪輯某中國"心靈雞湯"講師(我忘了名字)的片段,他說80後(台灣通稱7年級)是最不容易的一代人(雖然每個年齡段的人都這樣覺得),但是我想的是另外一件事。 從上帝視角來看,我們剛出生時,天安門、柏林圍牆、蘇聯解體,我們國小、國中那會的97金融危機、921、911,沒過幾年又S
Thumbnail
3月底回了一趟台灣,這次依舊來去匆匆,但除了該赴的約,行程外還是多了些插曲,這種一攤接一攤的生活雖然很累,心境上卻讓我感到年輕了好幾歲。 前資深台北人的台北生活 「喂?你現在在哪?」 「我在善導寺附近,啊你勒?」 「我剛跟朋友吃完飯現在正在散步回台北車站的路上啊。」 「那從哪過來啊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Thumbnail
那是一場再也不能稱作是青春的出走,在後青春與進入中年之前。現在回想起來,已經慣於窩居在家的我,看著當時的自己,是種不可思議的心情:媽呀!我當時怎麼這麼勇敢!我現在還有這種勇氣嗎?怎麼想都覺得三十多歲的我,一定是在進行某種對生命的反抗,以茲證明自己能夠替自己的人生做選擇!這本書的生出,也是這種心情!
Thumbnail
迎接第二次黃金青春的人生提案~江育誠 作者調查五十歲以上的台灣民眾,有近四成尚未開始規劃退休生活,驟然脫離職場,生活失去重心,生命也會漸漸失去活力,自然容易出現所謂退休症候群,甚至憂鬱症上身。 退休之前,我們靠職業維生,退休之後,必須靠興趣維生,就是作者的體悟。 退休是人生下半場
Thumbnail
人們大聲疾呼說著要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買房成家生孩子是上個世紀的遺毒,但一個閃神,身邊的人們還是都走回了老路。好像不該順著前人的腳步走,又好像只能沿著規則摸索,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包在框架中的不確定性。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嬰兒潮,戰後年輕人數量激增,冷戰壁壘分明到高牆頹圮,無論是對體制的反抗或享受全球化過程的經濟紅利,如今這一代逐漸退休。 童年時經歷貧窮,青少年時看到富裕,成年創業機會很多。他們親身經歷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卻也在壯年要跨進中年時,又必須面對台灣經濟進入高原期,體驗產業結構快速變遷。
Thumbnail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書裏這麼寫著:「現在已經到了老人年紀的我,再回到故鄉的森林裏,如果遇到是小孩子的我,該說些什麼話才好呢?」他這麼告訴年輕的自己:「你長大之後,也要繼續保持現在心中的想法唷!只要用功念書,累積經驗,把它伸展下去。現在的你,便會在你長大之後的身體裏活下去。
我的人生一直在脫軌  我沒有一步是踏在自己既定的目標上 真的蠻好笑的  我到底為什麼要來台北… 那年,我還是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  在等待報到的同時,還有一段暑假時光在台北度過  結果短短一個禮拜我就跟我現在的先生在一起 ,短短的一個月我們就登記結婚了,原因是他說他有白血病,然後沒安全感
Thumbnail
我這樣的台北異鄉人,在離開與留下之間,從青春走入後青春,再從前中年進入完熟的中年,我想起奧田英朗一部長篇小說,分別是上冊《東京大夜逃》與下冊《南方大作戰》,所以,我的遷徙計畫若命名為「台北大夜逃」與「南方大作戰」,如何?開玩笑的。我跟台北互不相欠,沒有夜逃的理由,但是回到南方都市,確實是個大作戰。
前幾天看到一折短影音,是剪輯某中國"心靈雞湯"講師(我忘了名字)的片段,他說80後(台灣通稱7年級)是最不容易的一代人(雖然每個年齡段的人都這樣覺得),但是我想的是另外一件事。 從上帝視角來看,我們剛出生時,天安門、柏林圍牆、蘇聯解體,我們國小、國中那會的97金融危機、921、911,沒過幾年又S
Thumbnail
3月底回了一趟台灣,這次依舊來去匆匆,但除了該赴的約,行程外還是多了些插曲,這種一攤接一攤的生活雖然很累,心境上卻讓我感到年輕了好幾歲。 前資深台北人的台北生活 「喂?你現在在哪?」 「我在善導寺附近,啊你勒?」 「我剛跟朋友吃完飯現在正在散步回台北車站的路上啊。」 「那從哪過來啊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Thumbnail
那是一場再也不能稱作是青春的出走,在後青春與進入中年之前。現在回想起來,已經慣於窩居在家的我,看著當時的自己,是種不可思議的心情:媽呀!我當時怎麼這麼勇敢!我現在還有這種勇氣嗎?怎麼想都覺得三十多歲的我,一定是在進行某種對生命的反抗,以茲證明自己能夠替自己的人生做選擇!這本書的生出,也是這種心情!
Thumbnail
迎接第二次黃金青春的人生提案~江育誠 作者調查五十歲以上的台灣民眾,有近四成尚未開始規劃退休生活,驟然脫離職場,生活失去重心,生命也會漸漸失去活力,自然容易出現所謂退休症候群,甚至憂鬱症上身。 退休之前,我們靠職業維生,退休之後,必須靠興趣維生,就是作者的體悟。 退休是人生下半場
Thumbnail
人們大聲疾呼說著要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買房成家生孩子是上個世紀的遺毒,但一個閃神,身邊的人們還是都走回了老路。好像不該順著前人的腳步走,又好像只能沿著規則摸索,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包在框架中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