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穗的送報大姐》

《瑞穗的送報大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花了兩個半小時,把上百張照片細細修完交件,終於可以寫一下昨日的心得。

這是一本客家刊物的拍攝,拍攝的人與空間都和客家有所關聯。這份案件相當臨時,很多資料很晚才到手,我也是出發前夕才在釐清內容和敲定行程。

歷經一夜無眠,凌晨五點半,我驅車南下到瑞穗,七點整,在瑞穗牧場門口和送報大姐碰頭。

我萬萬沒想到,大姐擔心我太早出門,來不及吃早餐,貼心地為我準備一份蛋餅和奶茶。

大姐送報三十餘年,無論晴日風雨,皆會將報紙送到訂閱的每戶人家裡。尤其大姐喜歡拍照,時常在送報途中,用手機捕捉瑞穗和玉里的日常風光。大姐認為,美景總是稍縱即逝,如果不當下去拍,再往前騎,又是不一樣的風景了。所以每次見到喜歡的景色,她總會佇足拍攝,甚至常為一張好照片特地騎回頭。

raw-image

大姐拍照不修圖,完全憑藉手機本身的功能。尤其是新手機往往具備HDR功能,即使直拍太陽也不怕照片全黑,呈現的畫面又很自然,於是大姐的手機裡充滿了許多直視太陽的照片。

我想,手機也是最適合大姐的攝影工具吧,無論何時何地,拿起來就能立即拍攝,還能隨時上傳社交平台,即時與好友分享,再方便不過了。假使用相機拍,隨時扛在身上對送報多少不便,還得學習許多相機原理,而且拍出來的照片多少都需要上傳電腦修圖,對於家裡沒電腦的大姐十分不便。

開車跟拍真的挺累人的,無人搭檔更是辛苦。我不熟瑞穗,更不諳送報路徑,為了捕捉到大姐送報的模樣,只好乖乖跟在她後面,等到大姐開到哪戶人家前面,我就要立刻找地方停好車,跳下來,找好位子搶拍。有些小徑太窄,不能停車,我得先停在山坡底下,然後靠著雙腿一路往回跑,趁大姐下來的時候,搶拍一兩張畫面。

這是我脊椎好轉以來,第一次性能全開。

raw-image

我在一間茶行和大姐分手,她要下台地繼續送報到三民,我要回山上拍攝採茶。等我拍完茶園採茶,到好茶咖啡工作室外小憩一會,等待下一場拍攝,恰好遇上大姐送完報回來。

「你要多喝水啊。然後要記得帶帽子,把一頂帽子放在車裡,隨時記得戴。」大姐好心叮嚀著。

我笑了,方才在山上拍攝大姐們採茶,無論誰見到我都忍不住叮囑幾句,夏季出門,一定要像她們一樣戴帽子穿長袖,才不會曬傷。

至於後續的行程,以及不久前的海邊磚窯拍攝,就等改天再聊吧。

喔,對了,我到瑞穗牧場的時候見著了鴕鳥。身為南非長大的孩子,怎能不親近親近呢?

raw-image


avatar-img
行歌的沙龍
31會員
229內容數
一切由靜坐裡所得,化為文字,如漣漪向外圓擴,盼能在人海裡喚起一聲迴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行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台東市區裡一條不起眼的窄巷裡,藏有一間咖啡店。店外面是綠意盎然的小院子,牆上掛著幾株鹿角蕨,地上一碗一盆,盛放飼料和水。店裡頭窗明几淨,幾盞吊燈微亮,牆是白牆、地板是洗石子、搭配深色桌椅,以及一櫃子的選書。
「偉大的品牌不說自己是誰,而是說自己熱愛什麼。」
醫生說,我得了躁鬱症。 那三個字或許足以解釋我日日感受的那些不由自主的曲曲折折,以及比曇花更短暫的記憶。至於我這一葉扁舟,究竟該如何在浪潮的漲退裡掙扎求生,則不得而知了。
我忘了在哪裡讀過一句話,說,創業家永遠望向前方,不在意手邊資源多寡。 也就是說,如果每個創業家的創業規模僅和手邊的資源多寡一致,那就沒有創業這回事了。
我平日不喝茶也不喝酒,唯一的嗜好只有咖啡。不喝茶,是因為中醫告誡茶寒勿碰;不喝酒,則是不愛任情緒為酒所控。即便我不喝茶酒,對於任何一項領域的臻於完美的匠人之心,我仍深深痴迷。
本來我接到的請託是翻譯,也就是說,將校長事先擬好的中文稿翻成英文即可。我讀完稿子,先釐清講稿的脈絡,包括會議的目的和與會的嘉賓,思索半晌,然後直接問對方:「與其翻譯,是不是可以由我來負責英文講稿?」
台東市區裡一條不起眼的窄巷裡,藏有一間咖啡店。店外面是綠意盎然的小院子,牆上掛著幾株鹿角蕨,地上一碗一盆,盛放飼料和水。店裡頭窗明几淨,幾盞吊燈微亮,牆是白牆、地板是洗石子、搭配深色桌椅,以及一櫃子的選書。
「偉大的品牌不說自己是誰,而是說自己熱愛什麼。」
醫生說,我得了躁鬱症。 那三個字或許足以解釋我日日感受的那些不由自主的曲曲折折,以及比曇花更短暫的記憶。至於我這一葉扁舟,究竟該如何在浪潮的漲退裡掙扎求生,則不得而知了。
我忘了在哪裡讀過一句話,說,創業家永遠望向前方,不在意手邊資源多寡。 也就是說,如果每個創業家的創業規模僅和手邊的資源多寡一致,那就沒有創業這回事了。
我平日不喝茶也不喝酒,唯一的嗜好只有咖啡。不喝茶,是因為中醫告誡茶寒勿碰;不喝酒,則是不愛任情緒為酒所控。即便我不喝茶酒,對於任何一項領域的臻於完美的匠人之心,我仍深深痴迷。
本來我接到的請託是翻譯,也就是說,將校長事先擬好的中文稿翻成英文即可。我讀完稿子,先釐清講稿的脈絡,包括會議的目的和與會的嘉賓,思索半晌,然後直接問對方:「與其翻譯,是不是可以由我來負責英文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