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在 HP 第一次出國是 1985 年12 月至德國巴伐利亞 Bavaria 附近的 Böblingen 二個星期。那是德國南部大城Stuttgart(斯圖加特)附近的工業小鎮,不僅 HP 在此有歐洲最大的工廠,德國的 Bentz (朋馳)生產基地也在此。
同一地點,相隔 75 年的景像。
由於是從荷蘭阿姆斯特丹轉機至德國 Stuttgart(斯圖加特)。才有機會在回程中,停留於阿姆斯特丹買下我第一個 SONY CD Player 和第一張 CD - Billy Joel's Cold Spring Harbor.
這是美國搖滾歌手 Billy Joel 第一張專輯 released 於 Nov., 1971. Cold Spring Harbor 是取名於 in the town of Huntington, New York. 這海邊城鎮是很接近 Joel's 家鄉。
事實上,Joel's 專輯有Family Productions 的 LP 和 CBS 的 CD。而我買的版本是 Cold Spring Harbor (CD, Album), CBS/SONY , 35DP 108 , Japan and 1984.
在CD尚未發明之前,音響系統都是屬於類比訊號,音樂的來源大多是30公分直徑的密紋唱片就是 LP、收音機以及錄音機(卡帶)等,CD發明之前就沒有數位音響。CD在1982年面世,至今仍然是商業錄音的標準儲存媒體。
聲音CD(Audio-CD)包括一條或以上的立體聲音軌(Track),以16bit PCM編碼,採樣率為44.1kHz。標準CD的直徑為120毫米,120毫米CD可儲存約80分鐘的音頻。CD光碟機起始於1974年,由荷蘭的飛利浦公司與日本的Sony合作所發表的音樂光碟(Audio CD),但時為索尼副社長的大賀典雄堅持「不能讓歌劇在幕中中斷,並且需得納入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所以已知最長演奏為福特萬格勒1951拜魯特音樂節的九號是市面上貝多芬九號裡面錄音版本的74分鐘版,最終雷射唱片定為能容納74分42秒音樂的120毫米光碟。
於此我開始棄 LP 進入數位音響 - CD, DVD/藍光 disc ,直到 2003 年添加了真空管擴大機 Melody SP3 MK II + Pro-Ject 唱盤,才又重新拾起 LP 偶而欣賞溫柔的人聲。
這裡推薦二張 LP,李建復的夸父追日(可以聽到男聲高亢和傳統樂器的典雅)和阿姐鼓(女聲和高山內地的不同聲音)。欣賞人聲的溫柔一直是真空擴大器的優點。
數位音響就是訊號源變成數位化,而擴大器和喇叭還在處理類比訊號。所以訊號源和擴大器之間就需要 D/A (數位至類比) 轉換器。所以任何音響系統都是由訊號源、擴大器、喇叭三大部分組成。以音響發燒友的標準這三大部分都非常重要,每一部分動輒都需投資十萬至數十萬元不等,那就是說沒有準備個五、六十萬以上就沒有水準以上音響系統 ? 事實上音響系統都是在做 re-play 的動作,將美好的音樂重現在你眼前或四周。重現有多準確,多好、臨場感如何、感動嗎 ? 這就因人而異各取所需。有人常去國家劇院聽水準不錯的現場演奏,若想把它 re-play(重現) 在客廳或視聽室裡,這是一個不可能的事。
- 假設條件不同就有不同的感受: 國家劇院有近千個位置,每個都唯一聽到的不ㄧ樣。
- 錄音技術的挑戰: 有錄音就會 losses,就看品質的管控和如何錄。錄音母帶可以是類比或數位。
- 音響系統的處理: 聲音在重現時,需經過不同的電子處理,有可能被去掉一些,也有加上一些最後再由喇叭放出。
- 個人聽覺和喜好: 有人要聽到不同樂器的聲音和位置、聲音也要有前後和深淺。也有人專注於聲音頻率響應就是高音、低音和中音、甚至它的強度。還有人在乎整個音樂整合度、溫柔度、明亮和清晰性...
所以音響系統完全是個人導向,只要你滿意就是好的音響系統。我相信 5 萬或 10 萬都可以找到適合你的組合。尤其現在電腦已進入音響系統裡盼演重要角色。
就是 一般人常說的數位流,我認為要加電腦成為"電腦數位流",才比較符合當前新世代的趨勢。由於電腦又有桌上、攜帶式、甚至於手機都是其中一種,可以成為數位流的中樞以達成你我的期望,它是非常重要的。而電腦和手機又分成非蘋(Windows,Linux and Android..)和蘋果陣營,以工匠眼光來看,非蘋設備是比較符合學習與享受的樂趣,蘋果就比較只能有享受的功能。這就是你個人的選擇。所以音響系統不管你多少錢組成,它不僅要能帶來樂趣,而且也要有學習效果,讓你在享受過程也能學習到新的知識。
而所謂電腦數位流主要核心包括: 電腦、網路儲存設備(NAS)、音樂操作軟件、非同步數位類比轉換器 (USB DAC)、主動式喇叭等。下回再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