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戲劇|古裝劇一定要按歷史演嗎?淺談考據的定位與價值所在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我是個非常愛看古裝劇的觀眾,從最早的《甄嬛傳》、《步步驚心》、《花千骨》,到近年的《枕上書》、《長歌行》、《御賜小仵作》等,毫不誇張地說,我看過的陸劇裡大概有八成全是古裝劇(笑)。

而在這些作品中,有些會參考真實朝代進行改編,比如前幾年的《延禧攻略》與《如懿傳》,便皆以清朝乾隆時期為背景,同樣圍繞在富察皇后、繼后那拉氏和令妃魏氏的故事上。

正因改編自歷史,兩部作品在當時都引發了不少爭議。像《如懿傳》對富察皇后及繼后的渲染,就被不少學者批判有違史實;《延禧攻略》刻意忽略皇三子永璋與和敬公主的設計,也受到了不少質疑。

不過也有一群人不以為意,反倒認為:「如果戲劇都照歷史演,那幹嘛不看紀錄片就好?」或「要追求真實的話,那女演員是不是都要裹小腳才算敬業?」總之兩方爭論直至今日仍未罷休。

到底「考據」對戲劇而言重不重要?真實和創意的平衡該如何拿捏?今天便想來分享我的看法。


▌歷史的考據

如同前言所述,只要是非架空的古裝劇,十之八九會碰到史實方面的爭議。特別是將背景設定在宮廷的宮鬥劇,更常因人物原型著名而躲不開口誅筆伐。

針對這部分,我也就不賣關子了,我正是認為「完全照歷史演就不好看」的那派觀眾。

先說,我並不討厭歷史,我從小就愛看東森的《現代啟示錄》,近年也會看 Taiwan Bar達達山姆爾等 YouTube 頻道,所以我並不是覺得歷史枯燥、對其反感的那類人。相反地,我一直樂於瞭解這些過去的人事物,推崇鑑古知今的道理。

可即使如此,我也不認為戲劇必須肩負起「歷史教育」的責任

戲劇之所以令人著迷,在於它那不著邊際的想像力,能刺激我們的好奇;精心設計的體驗,能帶來感官心靈的滿足。它是娛樂,而非教材,是為了提供情緒價值而出現,而不是用來學習。

我明白一部劇若添加一些考據,看起來會更有深度,但這不代表我喜歡看一部劇像流水帳一樣,徹頭徹尾照著史書在跑。

戲劇的可看性,本就是基於劇本的起承轉合。如果沒先經過精彩的設計,不管劇情多符合史實,也只會索然無味。而且很多作品之所以經典,也是因為它沒有完全照著歷史詮釋。

像《延禧攻略》中的富察皇后,歷史上並非跳樓身亡,可當她身穿白衣跳下高樓,我們還是會為她紅了眼眶。

raw-image

《步步驚心》的八爺,歷史上也沒有那麼溫潤儒雅,可當他不畏雷霆、為若曦奪一個自由,仍會讓人感慨:「原來他還是那個重情重義的八賢王」。

raw-image

《御賜小仵作》的楚楚,歷史上更不可能打破性別隔閡、成為仵作,可當她成功運用所學、懲奸除惡,這仍是打破偏見的一段佳話。

raw-image

遍數以上作品,沒有一個有按部就班照歷史脈絡操演,卻沒阻礙它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熟悉歷史而對劇情感到違和,這很合情合理。像我也曾因熟悉唐代歷史,而覺得《長歌行》的劇情怎麼看怎麼彆扭,但這不能代表這些作品毫無價值存在

我的確不喜歡《長歌行》對李世民、杜如晦等人的曲解,但這不影響我欣賞李樂嫣這位虛構公主的故事,也不妨礙我喜歡劇中那位既是忠臣、嚴師也是慈父的杜公。

不同類型的戲劇,本就會滿足不同喜好的客群。有些人就是喜歡甜寵劇,只要 CP 嗑得起來就沒問題;有些人則喜歡現實題材,對仙俠、志怪這種腦洞太大的作品不感興趣;也有些人極度重視劇情邏輯,反倒不在乎演員是誰、題材為何,劇情好才看得下去。

所有作品都有它的受眾,重視歷史的觀眾自然能對史觀謬誤侃侃而談,不過如果未來戲劇都得照著正史演出,我想那才是戲劇界真正的悲歌。

《獨孤天下》對楊麗華身世的改編,也是我很喜歡的案例

《獨孤天下》對楊麗華身世的改編,也是我很喜歡的案例



▌文化的考據

文化面的考據,大概是這篇文章裡較少爭議的類型。可能許多中華禮俗都有延用至今,再加上陸劇劇組普遍會聘請禮儀導師,因此這方面討論都還滿正向的。

文化考據處理得好,其實能夠大幅增加劇情的帶入感,即便劇情不合史實,也會充滿「時代氛圍」。像是先前提到的《如懿傳》和《御賜小仵作》都是近年文化考據做得不錯的案例。

raw-image

《如懿傳》中封后場面的盛大,想必大家有所耳聞。這段戲無論禮儀、造型、場景、道具,都可說是數一數二的華麗,不過這並不是我嘉賞這段戲的主因。

這段戲好,是因為封后辦得越尊榮,後期如懿的落魄就越令人唏噓

它的細細考究、盛大鋪排並非只為了創造噱頭,否則大可以在前期就替富察皇后安排同等規模的冊封禮。將考據功夫精準花在刀口上,凸顯出該有的力度,其實會比毫無脈絡的虛華更有意義。

raw-image

而《御賜小仵作》的考據則顯現於細節上。比如楚楚入長安攜帶的「過所」,是唐朝通關必須出示的證明文件;蕭恆的密語信,是以古代廣泛使用的「蘇州碼」寫成;「魚腥草」、「酸湯魚」及種植「蛇滅門」等習俗,皆是黔州當地特有的飲食文化……

這些貼合時空背景的考據,會大幅增添劇情的真實性,無論單單作為道具,或是參與主線作為線索,都能令故事更具說服力。

《御賜小仵作》中以蘇州碼編寫的密語信

《御賜小仵作》中以蘇州碼編寫的密語信

我知道這兩部作品也有它考據不足的地方,像《如懿傳》中毫無儀態的嬪妃、《御賜小仵作》中不盡符合朝代的服飾等,確實都有明顯錯誤。

不過對我而言,劇情的精彩性還是比符實程度更重要。我寧願追一部考據不全、劇情飽滿的好劇,也不想看一部空有考據、沒有劇情的作品。



▌造型的考據

最後要聊的,就是造型上的考據,不瞞各位說,這也是促使我寫這篇文章的契機。

不曉得大家熟不熟悉中國古裝的儀制,因應統治者不同,中國各朝各代的衣著都不太一樣。以女裝而言,秦漢的曲裾、隋唐的襦裙、明朝的襖裙、清朝的旗裝應是辨識度較高的幾項。

(不過旗裝屬於滿人服飾而非漢服,這裡就先略過不談。)

由於中國朝代眾多、歷時久遠,文化又傳入過日本與韓國,如今漢服領域要研究起來,真的非常複雜。普羅大眾若沒有一定理解,將漢服、和服、韓服搞混都是家常便飯,更遑論區分各朝代乃至各時期的服裝了。

因此現在的古裝劇,就常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比如前陣子播出的陸劇《我叫劉金鳳》,便因誤用日本服飾,在中國引起軒然大波。

而且這還算誤用得明顯的,若真要細究起來,其實服裝的顏色、衣物的紋路也很常會出錯,就連經典陸劇《甄嬛傳》中也有許多考據不足的地方,這也導致漢服愛好者常對古裝劇嗤之以鼻。

而近期,我就在漢服社群看到一則中國廣電總局發布「古裝劇不得跟風外國樣式」的新聞。

我算是對漢服滿感興趣的民眾,愛看相關故事,也有關注幾個漢服社群。針對陸劇屢屢誤用日韓服飾的狀況,我也覺得不妥,但硬性規定「古裝劇要真實還原所涉歷史的風格樣貌」真的是好事嗎?

讓我產生此種隱憂的,是這則貼文下的一則留言:

現在古裝劇(武裝、仙俠)服飾,風格沒認真考究,清一色都是濾鏡、美顏、小鮮肉娘炮、整容網紅臉,沒以前的武俠劇、古裝劇好看。

先不論「娘炮」這樣帶著歧視的用詞適不適當,我認為近年陸劇品質堪憂,並不能全歸咎所謂濾鏡、美顏、網紅臉的盛行;以前的武俠劇、古裝劇會好看,也不僅因為風格有好好考究而已。

我前面提過,戲劇是一場「體驗」,好的體驗一定會包含優異的內容舒適的感受。內容取決於劇本,是穩固品質的核心;感受則取決於閱聽氛圍,是吸引觀眾的第一要素。

之所以網紅臉、小鮮肉演古裝會招人反感,其實並不是美醜問題,而是他們身上顯著的「現代審美」會讓人感覺到違和,就像在熱帶雨林看到北極熊一樣。可這不代表原汁原味的「古代審美」就能讓觀眾感到舒適。

就拿唐朝為例,眾所周知盛唐女性以豐腴為美,然而現在女演員只要一胖,管他哪個時代,都會先被抓出來砲轟。再者,唐朝女性習慣敷白面、塗額黃、畫黛眉、貼花鈿,這種妝容若原模原樣還原在戲劇裡,恐怕會嚇跑一堆觀眾。

因此在妝容這塊,我不認為據實考據的結果會好到哪裡去。也許它可以在漢服愛好者間成為一段佳話,卻失了大多數觀眾的眼緣,以市場導向而言,的確不是好事。

再回到方才那段留言,其實這位觀眾對武裝、仙俠劇沒有做好考據的論點,我也有些疑惑,特別是仙俠劇這個類別。

仙俠劇,顧名思義就是「神仙」的故事,本就以虛幻神秘、亦假亦真為特點,倘若硬加一個朝代進來,那虛幻何在?神秘何在?

「不似凡俗的縹緲之間,存有一絲紅塵痕跡。」這正是仙俠劇最有魅力的地方,服飾風格自該保留仙氣飄然的特色。若過度追求據實考據,那跟普通的歷史古裝劇又有何不同呢?

偷渡一張自己最愛的帝君(笑)

偷渡一張自己最愛的帝君(笑)

之所以特別拉這段留言出來討論,不只因為我質疑他的論點,更因為我在這位留言者身上看見了「懷舊廚」的問題。

這是源自 ACG 領域的一個詞,意指一味沉浸於過去,無法接受新事物及新改變的人,甚至會以「○○○才是經典,現在都是邪門歪道」來貶低一切新世代文化。

隨著時代變遷,技術、風格、美學也會不停更迭,古舊事物要被保存下來,勢必有需要因應妥協的地方。

我理解漢服愛好者希望復甦文化的滿腔熱血,可像玄幻、仙俠劇或網紅臉、中性美等事物,也的確在成為新的次文化。

試著放寬心胸體會看看,或許會發現這些作品並沒有那麼不堪。

p.s. 還是提醒大家,在這個自由平等的年代,請不要擅自嘲諷他人的性別氣質。玫瑰少年的故事,希望大家銘記於心。

洋洋灑灑說了這麼多,那到底服化考據的力道該怎麼拿捏呢?

在我看來,「未越線,便不苛求」是最佳解答。

基於對文化的尊重,不誤用他國服飾是基本原則;同時,有參考真實朝代改編的作品,服飾也須盡量貼合當朝背景。比如唐朝作品便會出現襦裙、幞頭,清朝作品則以旗裝、旗頭和辮子頭為主。至於未指明朝代的中國古裝劇,不誤用和服及韓服儀制即可。

只要符合以上原則,細節就無須過度考據了。像是盛唐時期誤用初唐服飾、清初時期誤用旗頭等,這些細微的差異,多數觀眾一時之間無法察覺出來。既不會太影響觀劇體驗,將省下來的功夫用在充實劇本上,我認為才是目前器重流量勝於一切的陸劇市場,最該調整的方向。



更多【聊戲劇】系列文章:


想推坑、發問或回饋心得嗎?
📫作者信箱開放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 冰陽雜談紀錄館 ✦
60會員
126內容數
聊聊我的生活點滴,也歡迎分享你的天馬行空。
2025/02/19
這幾個月有很多二搭 CP 劇上線,剛好討論度高的幾部我最近都看了一輪 XD,想說也來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今天我主要會討論《珠簾玉幕》、《永夜星河》和《國色芳華》中六位主演的演技表現,那在開始前還是強調一下,演技好不好是很看個人感受的,或許我覺得差強人意的表現看在別人眼中沒問題,也可能我不在意的地方會
Thumbnail
2025/02/19
這幾個月有很多二搭 CP 劇上線,剛好討論度高的幾部我最近都看了一輪 XD,想說也來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今天我主要會討論《珠簾玉幕》、《永夜星河》和《國色芳華》中六位主演的演技表現,那在開始前還是強調一下,演技好不好是很看個人感受的,或許我覺得差強人意的表現看在別人眼中沒問題,也可能我不在意的地方會
Thumbnail
2024/10/20
戲劇,其實就是呈現「一群人在一段時間內發生的故事」,所以一部劇要成功,就必須先好好告訴觀眾這群人是誰。 告訴觀眾角色是誰,不是把人名、職業、家庭資料全部丟出來就好。一個飽滿且富有脈絡的角色,通常會藉由鮮明的第一印象、出乎意料的反差、合乎邏輯的過去、具有脈絡的未來去塑造層次,這樣角色才會有血有肉。
Thumbnail
2024/10/20
戲劇,其實就是呈現「一群人在一段時間內發生的故事」,所以一部劇要成功,就必須先好好告訴觀眾這群人是誰。 告訴觀眾角色是誰,不是把人名、職業、家庭資料全部丟出來就好。一個飽滿且富有脈絡的角色,通常會藉由鮮明的第一印象、出乎意料的反差、合乎邏輯的過去、具有脈絡的未來去塑造層次,這樣角色才會有血有肉。
Thumbnail
2024/03/01
要演活一個角色,最簡單也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氣質相符。 只要角色的性格、氣質跟演員相似,劇本和演技別太拖後腿,要把角色演成經典其實不難。目前陸劇圈就有非常多這種案例,比如趙露思的陳芊芊、成毅的禹司鳳、虞書欣的小蘭花、張凌赫的長珩仙君、陳都靈的葉冰裳…… 如果時間推遠一點,還有李沁的元淳、楊洋的…
Thumbnail
2024/03/01
要演活一個角色,最簡單也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氣質相符。 只要角色的性格、氣質跟演員相似,劇本和演技別太拖後腿,要把角色演成經典其實不難。目前陸劇圈就有非常多這種案例,比如趙露思的陳芊芊、成毅的禹司鳳、虞書欣的小蘭花、張凌赫的長珩仙君、陳都靈的葉冰裳…… 如果時間推遠一點,還有李沁的元淳、楊洋的…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