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戲劇|古裝劇一定要按歷史演嗎?淺談考據的定位與價值所在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我是個非常愛看古裝劇的觀眾,從最早的《甄嬛傳》、《步步驚心》、《花千骨》,到近年的《枕上書》、《長歌行》、《御賜小仵作》等,毫不誇張地說,我看過的陸劇裡大概有八成全是古裝劇(笑)。

而在這些作品中,有些會參考真實朝代進行改編,比如前幾年的《延禧攻略》與《如懿傳》,便皆以清朝乾隆時期為背景,同樣圍繞在富察皇后、繼后那拉氏和令妃魏氏的故事上。正因改編自歷史,它們在當時都引發了不少爭議,像《如懿傳》對富察皇后及繼后的渲染,以及《延禧攻略》刻意忽略皇三子永璋與和敬公主的設計,都受到了不少學者的批判。

但與此同時,也有一群人不以為意,反倒認為:「如果戲劇都照歷史演,那幹嘛不看紀錄片就好?」或「要追求真實的話,那女演員是不是都要裹小腳才算敬業?」總之兩方爭論直至今日仍未罷休。

到底「考據」對戲劇而言重不重要?今天便想來分享我的看法。


▌歷史的考據

如同前言所述,只要是非架空的古裝劇,十之八九會碰到史實方面的爭議,尤其是人物原型著名的宮鬥劇,更是躲不開口誅筆伐。

針對這部分,我也不賣關子了,我是認為「完全照歷史演就不好看」的那派觀眾。

其實我並不排斥接觸歷史,從小時候的《現代啟示錄》,到近年的 Taiwan Bar達達山姆爾,都是我很愛看的節目,包括大學通識課,我也選了幾門介紹唐代歷史的課程來修。但就算不排斥歷史故事,我也不認為戲劇必須肩負起「歷史教育」的責任。

戲劇之所以令人著迷,就在於它那不著邊際的想像力,能刺激我們的好奇;精心設計的體驗,能帶來感官心靈的滿足。它是娛樂,而非教材,是為了提供觀眾情緒價值而存在,而不是用來學習。

戲劇的看點,主要奠基於劇本的起承轉合,因此為了吸引目光,編劇勢必得做出有違史實的改編。比如《延禧攻略》中,富察皇后最後跳樓身亡,這的確不符合歷史,可有多少人仍會因此紅了眼眶?

raw-image

還有《步步驚心》的八爺,歷史上也沒有那麼溫潤儒雅,可當他不畏雷霆、為若曦奪一個自由時,又有多少人會看著他的背影有所感慨?

raw-image

熟悉歷史而對改編感到違和,這很合情合理。像我也曾因熟悉唐代歷史,而覺得《長歌行》的劇情怎麼看怎麼彆扭,但這不能代表這些作品毫無價值

我是不喜歡《長歌行》對李世民、杜如晦等人的曲解,可我依然很欣賞李樂嫣這位虛構公主的故事,也不妨礙我喜歡劇中那位既是忠臣、嚴師也是慈父的杜公。

不同類型的戲劇,本就會滿足不同喜好的客群。有些人就是喜歡甜寵劇,只要 CP 嗑得起來就沒問題;有些人則喜歡現實題材,對仙俠、志怪這種腦洞太大的作品不感興趣;也有些人極度重視劇情邏輯,反倒不在乎演員是誰、題材為何,劇情好才看得下去。

所有作品都有它的受眾,重視歷史的觀眾自然能對史觀謬誤侃侃而談,但要是未來所有戲劇都得照著正史操演,產出一部部比教科書還乏味的流水帳,那才是戲劇界真正的悲歌吧。

《獨孤天下》對楊麗華身世的改編,也是我很喜歡的案例

《獨孤天下》對楊麗華身世的改編,也是我很喜歡的案例



▌文化的考據

文化面的考據,大概是這篇文章裡較少爭議的類型,可能許多中華禮俗都有延用至今,再加上陸劇劇組普遍會聘禮儀導師,因此關於這方面的討論都滿正向的。

我覺得文化考據處理得好,能夠大幅增加劇情的帶入感,像《如懿傳》中封后場面的盛大,想必大家有所耳聞。這段戲無論禮儀、造型、場景、道具,都經過劇組紮實的考據,所以即便你不了解清代歷史,也能自然而然地相信這就是滿清皇朝封后的景象。

raw-image

除此之外,近年的探案劇《御賜小仵作》文化考據也做得很好。比如楚楚入長安攜帶的「過所」,是唐朝通關必須出示的證明文件;蕭恆的密語信,是以古代廣泛使用的「蘇州碼」寫成;「魚腥草」、「酸湯魚」及種植「蛇滅門」等習俗,皆是黔州當地特有的飲食文化……種種貼合時空背景的考據,都顯得劇情更有說服力。

《御賜小仵作》中以蘇州碼編寫的密語信

《御賜小仵作》中以蘇州碼編寫的密語信

我知道這兩部作品也有它考據不足的地方,像《如懿傳》中毫無儀態的嬪妃、《御賜小仵作》中不盡符合朝代的服飾等,可戲劇的重點還是在於精彩性,我寧願追一部考據不全但劇情飽滿的好劇,也不想看一部空有考據、沒有劇情的作品。



▌造型的考據

最後要聊的,就是造型上的考據了,不瞞各位,這也是我之所以寫這篇文章的契機。

不曉得大家熟不熟悉中國古裝的儀制,因應統治者不同,中國各朝各代的衣著都不太一樣,以女裝而言,秦漢的曲裾、隋唐的襦裙、明朝的襖裙、清朝的旗裝應是辨識度較高的幾項(不過旗裝屬於滿人服飾而非漢服,這裡就先略過不談)。

但由於中國朝代眾多、歷時久遠,文化又傳入過日本與韓國,如今漢服領域要研究起來,真的非常複雜,普羅大眾若沒有一定理解,將漢服、和服、韓服搞混都是家常便飯,更遑論區分各朝代乃至各時期的服裝了。

因此現在的古裝劇,就常常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比如前陣子播出的陸劇《我叫劉金鳳》,便因誤用日本服飾,在中國引起軒然大波。

而且這還算誤用得明顯的,若真要細究起來,其實連服裝的顏色、衣物的紋路也很常出錯,可以說沒幾部古裝劇的服裝有徹底還原當時的時空背景,這也導致漢服愛好者常對古裝劇嗤之以鼻。

近期,我就在漢服社群中看到一則中國廣電總局發布「古裝劇不得跟風外國樣式」的新聞。

我算是對漢服滿感興趣的民眾,也對陸劇誤用和服、韓服的情況感到不妥,但硬性規定「古裝劇要真實還原所涉歷史的風格樣貌」真的好嗎?

讓我產生此種隱憂的,是這則貼文下的一則留言:

現在古裝劇(武裝、仙俠)服飾,風格沒認真考究,清一色都是濾鏡、美顏、小鮮肉娘炮、整容網紅臉,沒以前的武俠劇、古裝劇好看。

先不論「娘炮」這樣帶著歧視的用詞適不適當,我認為近年陸劇品質堪憂,並不能全歸咎所謂濾鏡、美顏、網紅臉的盛行;以前的武俠劇、古裝劇會好看,也不僅因為風格有好好考究而已。

前面提過,戲劇是娛樂、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體驗,而好的體驗,一定會包含優異的內容舒適的感受。內容取決於劇本,是穩固品質的核心;感受則取決於閱聽氛圍,是吸引觀眾的第一要素。

之所以網紅臉、小鮮肉演古裝會招人反感,其實並不是美醜問題,而是他們身上顯著的「現代審美」會讓人感覺違和,就像在熱帶雨林裡看到一隻北極熊一樣。可這並不代表原汁原味的「古代審美」就能讓觀眾感到舒適。

就拿唐朝為例,眾所周知盛唐女性以豐腴為美,然而現在女演員只要一胖,管他哪個時代,都會先被抓出來砲轟。再來,唐朝女性習慣敷白面、塗額黃、畫黛眉、貼花鈿,這種妝容若原模原樣還原在戲劇裡,恐怕會嚇跑一堆觀眾。

因此在妝容這塊,我不認為據實考據的結果會好到哪裡去,也許它可以在漢服愛好者間成為一段佳話吧,卻失了大多數觀眾的眼緣,我不認為這是好事。

再回到方才那段留言,其實這位觀眾對武裝、仙俠劇沒有做好考據的論點,我也有些疑惑,特別是仙俠劇這個類別。

仙俠劇,顧名思義就是在講「神仙」的故事,本就以虛幻神秘、亦假亦真為特點,倘若硬加一個朝代進來,那虛幻何在?神秘何在?對三分真七分假的仙俠劇而言,服飾風格自該保留仙氣飄然的特色,若過度追求考據,那和普通的歷史古裝劇又有何差異呢?

偷渡一張自己最愛的帝君(笑)

偷渡一張自己最愛的帝君(笑)

之所以拉這段留言出來討論,不只因為我質疑他的論點,更因為我在這位留言者身上看見了「懷舊廚」的問題。這是源自 ACG 領域的一個詞,意指一味沉浸於過去,無法接受新事物的人,總是守著心中永恆不變的「經典」,反對新潮流與新改變。

隨著時代變遷,技術、風格、美學也會不停更迭,古舊事物要被保存下來,勢必有需要因應妥協的地方。

我理解漢服愛好者希望復甦文化的滿腔熱血,可像玄幻、仙俠劇或網紅臉、中性美等事物,也的確在成為新的次文化。試著放寬心胸體會看看,或許會發現這些作品並沒有你想的那麼不堪。

p.s. 最後還是提醒大家,在這個自由平等的年代,請不要擅自嘲諷他人的性別氣質,玫瑰少年的故事,希望大家銘記於心。

洋洋灑灑說了這麼多,那到底服化考據的力道該怎麼拿捏呢?我的想法是:未越線,便不苛求。

基於對各國文化的尊重,自然不該誤用他國服飾,同時,有參考真實朝代改編的作品,服飾也須盡量貼合當朝背景,比如唐朝作品便會出現襦裙、幞頭,清朝作品則以旗裝、旗頭和辮子頭為主,至於未指明朝代的中國古裝劇,不誤用和服及韓服儀制即可。

只要符合以上原則,其餘的細節就無須考據了。像是盛唐時期誤用初唐服飾、清初時期誤用旗頭等,這些細微的差異,多數觀眾一時之間無法察覺出來,既不會太影響觀劇體驗,將省下來的功夫用在充實劇本上,我認為才是目前器重流量勝於一切的陸劇市場,最該調整的方向。



更多【聊戲劇】系列文章:


想推坑、發問或回饋心得嗎?
📫作者信箱開放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 冰陽雜談紀錄館 ✦
61會員
128內容數
聊聊我的生活點滴,也歡迎分享你的天馬行空。
2025/02/19
這幾個月有很多二搭 CP 劇上線,剛好討論度高的幾部我最近都看了一輪 XD,想說也來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今天我主要會討論《珠簾玉幕》、《永夜星河》和《國色芳華》中六位主演的演技表現,那在開始前還是強調一下,演技好不好是很看個人感受的,或許我覺得差強人意的表現看在別人眼中沒問題,也可能我不在意的地方會
Thumbnail
2025/02/19
這幾個月有很多二搭 CP 劇上線,剛好討論度高的幾部我最近都看了一輪 XD,想說也來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今天我主要會討論《珠簾玉幕》、《永夜星河》和《國色芳華》中六位主演的演技表現,那在開始前還是強調一下,演技好不好是很看個人感受的,或許我覺得差強人意的表現看在別人眼中沒問題,也可能我不在意的地方會
Thumbnail
2024/10/20
戲劇,其實就是呈現「一群人在一段時間內發生的故事」,所以一部劇要成功,就必須先好好告訴觀眾這群人是誰。 告訴觀眾角色是誰,不是把人名、職業、家庭資料全部丟出來就好。一個飽滿且富有脈絡的角色,通常會藉由鮮明的第一印象、出乎意料的反差、合乎邏輯的過去、具有脈絡的未來去塑造層次,這樣角色才會有血有肉。
Thumbnail
2024/10/20
戲劇,其實就是呈現「一群人在一段時間內發生的故事」,所以一部劇要成功,就必須先好好告訴觀眾這群人是誰。 告訴觀眾角色是誰,不是把人名、職業、家庭資料全部丟出來就好。一個飽滿且富有脈絡的角色,通常會藉由鮮明的第一印象、出乎意料的反差、合乎邏輯的過去、具有脈絡的未來去塑造層次,這樣角色才會有血有肉。
Thumbnail
2024/03/01
要演活一個角色,最簡單也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氣質相符。 只要角色的性格、氣質跟演員相似,劇本和演技別太拖後腿,要把角色演成經典其實不難。目前陸劇圈就有非常多這種案例,比如趙露思的陳芊芊、成毅的禹司鳳、虞書欣的小蘭花、張凌赫的長珩仙君、陳都靈的葉冰裳…… 如果時間推遠一點,還有李沁的元淳、楊洋的…
Thumbnail
2024/03/01
要演活一個角色,最簡單也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氣質相符。 只要角色的性格、氣質跟演員相似,劇本和演技別太拖後腿,要把角色演成經典其實不難。目前陸劇圈就有非常多這種案例,比如趙露思的陳芊芊、成毅的禹司鳳、虞書欣的小蘭花、張凌赫的長珩仙君、陳都靈的葉冰裳…… 如果時間推遠一點,還有李沁的元淳、楊洋的…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