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劇評寫了這麼多年,偶爾跟朋友提起我對某部劇的看法時,他們還是常說,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誰的演技不好,或是感覺不出哪個角色的塑造有問題 XD。
其實這滿正常的,畢竟每個人看劇觀察的地方都不一樣,有人重視 CP 甜不甜,有人重視劇情現不現實,有人重視演員好不好看……
而今天想來分享我追劇時比較看重的「角色脈絡」,為什麼有些角色被我認為很飽滿、富有層次,有些卻只是扁平和突兀呢?到底判斷的基準在哪裡?
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習慣,不見得正確,但還是希望給有疑問的讀者參考看看!
▌如何創造飽滿的角色?
戲劇,其實就是呈現「一群人在一段時間內發生的故事」,所以一部劇要成功,就必須先好好告訴觀眾這群人是誰。
告訴觀眾角色是誰,不是把人名、職業、家庭資料全部丟出來就好。一個飽滿且富有脈絡的角色,通常會藉由鮮明的第一印象、出乎意料的反差、合乎邏輯的過去、具有脈絡的未來去塑造層次,這樣角色才會有血有肉。
① 鮮明的第一印象
塑造角色,其實和畫素描的概念很像,在深入描繪之前,必須先打出粗略的輪廓,不需要非常細緻,只要能告訴觀眾「他是個怎麼樣的人」就行了。是個熱情開朗的大學生?天真浪漫的小女孩?殘酷冷血的殺手?心無城府的大少爺?
就拿我前陣子看的《春色寄情人》為例,女主角莊潔的初登場,是躺在病床上、準備被推進手術室,但她卻笑容滿面地跟所有人閒話家常。
從這段劇情就能看出,莊潔是個外向、熱情、圓滑的女性,職業是業務,而且銷售成績很好,長年位居銷售冠軍的寶座。
這就是個很好的初登場案例,短短幾幕戲、幾句台詞就把角色立在故事裡,讓觀眾能一眼看出她是個什麼樣的人。
② 出乎意料的反差
一個層次飽滿的角色身上,通常不會只有一種色彩,所以很多角色在輪廓打好後,會馬上殺出令人意外的反差,一來勾起觀眾的好奇,二來也為之後的劇情埋下伏筆。
像《春色寄情人》對莊潔設下的反差,就是告訴大家,她其實是位身障人士。

一個強而有力的反差,會去衝擊我們對第一印象的框架。開朗的人殘缺的那一面、凶暴的人溫柔的那一面、冷靜的人失控的那一面、成熟的人幼稚的那一面……
這些超乎預期的面向會引導我們思考──他為何變成這樣?他經歷了什麼?為故事留下懸念。
除了《春色寄情人》以外,台劇《黑喵知情》的配角羅育棋,也是我很有印象的例子。羅育棋設定上是個冷血的殺手,甚至還會將人關在狗籠裡凌虐,然而這樣的他卻對柴犬奈奈呵護備至,總會溫柔地餵牠食物、照顧牠。
這種極端強烈的反差,能迅速幫助角色脫離臉譜化,加強他的層次感。
③ 合乎邏輯的過去
雖然反差可以帶來深度,但若沒有經過合理的鋪陳,也可能導致觀眾一頭霧水。
身而為人,我們的價值觀大多會受過往經驗影響,我們曾經經歷什麼?因而產生哪些變化?有了哪些特質?……一個人身上的一切,都有個合理的塑造過程,要是沒把過程寫出來,就會顯得角色很空洞。
拿《長樂曲》的顏幸來說,設定上,她身為刑部書吏,有著天賦異稟的查案能力。可是劇裡卻沒有明說這些能力從何而來,也沒讓她展露出一名查案者該有的智慧,就會使她欠缺了點脈絡。
一個聰明的偵探,一定需要足夠的閱歷才能找出每個案件的疑點、抽絲剝繭把真相查出來,但顏幸本身官階不大,又長期居於京城,她的經歷很難如此全面。
就算她閱歷充足好了,那也不可能每次查案都不要命地往前衝,白白將自己置於險境。這種魯莽的行徑,顯然不是閱歷豐富的查案者該有的樣子。

多次以身涉險的顏幸
那有沒有比較正面的例子呢?
當然有,像剛剛提過的《春色寄情人》莊潔就是不錯的案例。
莊潔一角的反差,是奠基在「熱情開朗」跟「肢體殘缺」的矛盾上,因此只要把「她為什麼身為身障人士,卻這麼活潑開朗?」解答出來,這個人物的邏輯就成立了。

針對這點,劇中給我們的答案是:莊潔小時候也曾經自卑過,當時是陳麥冬給了她鼓勵,她才有辦法擺脫陰影、活到現在。
因為陳麥冬告訴她「只要不把自己當殘疾,就沒人當她是殘疾人」,所以莊潔後來才有辦法在上海活得自由自在。這個解答不只合理化了莊潔的反差,也替這對 CP 的故事下了個很好的起點。
④ 具有脈絡的未來
只要以上三點做好,角色的基本脈絡就出來了。有明確的性格、反差的色彩、合理的過去,那接下來要描繪的,就是角色的「未來」。
所謂的「未來」,就是角色發生的改變,劇裡經過的事對他產生什麼影響?帶來什麼結果?讓他有了哪些變化?
其實這跟鋪陳過去的邏輯差不多,只是範圍變得比較大,不能只靠閃回或台詞把故事交代過去,必須雕琢得更仔細。現在很多角色之所以越到後面就越 OOC,正是因為劇情沒把他的脈絡寫好,導致故事狗尾續貂,例如莊潔的結局。

《春色寄情人》前面花了近十集,強調莊潔對事業的野心,說她不想因為談了戀愛就放棄工作,結果最後一集差點出了車禍後,她就突然想離開上海、和陳麥冬在一起,這就不太有說服力。
當然,一個人在鬼門關走了一遭後,會想待在愛人身邊很合理,但我覺得劇情可以再鋪陳得細膩一點,讓莊潔的態度循序漸進地軟化,看起來才會更加流暢。

那有沒有把故事寫好的作品呢?我覺得前陣子聊過的《步步驚心》,就是最經典的案例。
《步步驚心》的若曦從剛穿越時的活潑,慢慢被封建社會蠶食,最後在多年憂懼之中油盡燈枯,她的每個變化都有合理的鋪墊──因為知道歷史真相而警告八爺;被八爺的不信任傷害,而愛上毫無隱瞞的四爺;為了府邸時的情誼,處處維護八爺、十爺、十四爺;見證雍正對旁人的狠絕,最後心死離開皇宮。
即便若曦的性格前後落差很大,我們卻不會覺得哪裡突兀,反倒能明白她的改變從何而來,這就是脈絡鋪陳到位的典範。
▸ 有脈絡 ≠ 討喜
雖然洋洋灑灑講了這麼多,但還是提醒一下,一個角色有沒有脈絡、和他討不討喜,並沒有絕對關係。
《十里桃花》的夜華在眾神逼迫下,挖了素素的眼睛,即便他也有自己的無奈,相信很多人還是覺得他就是個渣男;《當我飛奔向你》的蘇在在,即便角色本身沒什麼深度,卻還是非常明媚可愛、討人喜歡。
這就證明脈絡不全是角色成不成功的關鍵,只代表他的故事合不合理而已。
另外,要判斷劇情合不合理,其實也沒有絕對的標準。像前面提到《長樂曲》對顏幸的刻劃,或許沒看過其他探案劇的觀眾,並不會察覺她的設定有矛盾,只是我之前看過角色刻劃紮實的《御賜小仵作》,所以很快就會發現她身上的不合理之處。
這些生活經驗的落差,都會影響我們判斷劇情的合理性。不過畢竟追劇也就是個娛樂而已,不管合不合理,只要我們能夠得到滿足就夠了,也不需要太有壓力啦!
▌如何演出飽滿的角色?
最後一點篇幅,還想來小聊演技這塊。這也是成就角色不可或缺的一環,只是我過去就有滿多文章在聊演技了,今天就不說得太細,簡單說幾個相關的東西就好。
① 氣質的相符
幾個月前,我曾發文探討過演員與角色的契合度,那時有提到,演員跟角色的氣質越相符,就越容易把角色演成經典,這是由於氣質也是脈絡的一環。
就像上面說的,角色和人一樣,性格和價值觀不會憑空而生,而會跟「過去」息息相關。一個人活得自信燦爛,那他的家庭可能給了他充足的情緒價值;若總是沉悶壓抑,那他過去可能一直沒被重視過情緒。
正因為大家的經歷都不一樣,要是演員本身的年紀、性格、閱歷就和角色高度重疊,自然更容易進到他的脈絡,把真實感演出來。
而這也是現在很多女演員演傻白甜,總會令人反感的主因。傻白甜身上的傻氣,是出於年少時的青澀和無懼,她們不是雙商低下的傻子,也不是幼稚任性的小孩,只是閱歷沒那麼多的年輕人而已。
可是很多女演員都會因為過了那個年紀,刻意用睜眼、嘟嘴、吐舌的方式,表演出自己的可愛。
一個演員是在刻意地「裝」,還是自然地「活」,觀眾是能明顯感覺到的。真正的天真可愛,不是擠眉弄眼就能裝得出來;飽經世事後的沉穩成熟,也不是靠歪嘴瞪眼就有那個韻味。
選用閱歷相符的演員去飾演相應的角色,兩者的脈絡才能合而為一,真正成就角色。
② 反差的程度
其實單純模仿氣質,對大部分演員來說並不難,要演冷靜的人,就少說話、少做動作就好;要演活潑的人,就拉大肢體幅度、笑口常開就好。
但要是沒有足夠深入的理解,這樣演出來的角色會非常割裂,比如《偷偷藏不住》的桑稚還有《長歌行》的皓都,劇中都有那麼幾幕,突兀到令人看不下去。


會有這種問題,就是因為這些演員沒有把戲整合好,他們是一場戲一場戲分開在演的,因此一旦碰上反差大的橋段,就會瞬間脫離角色的框架。
一個脈絡理解透徹的演員,就算詮釋反差大的橋段,也會在角色的框架之內。沉穩冷靜的人,會有沉穩冷靜的崩潰方式;天真可愛的人,會有天真可愛的殘酷之處,不會換了場戲,就像換了個人。
近期我看過最好的例子,是《問心》的周筱風。筱風是個理性、木訥的醫生,連病人離世了,他都有辦法繼續冷靜地工作,然而這樣的他,也有承受不住悲痛、放聲痛哭的時候。

就算「崩潰痛哭」的反應,並不符合筱風冷靜沉穩的設定,趙又廷的表演卻完全不會讓人出戲。從一開始看著手裡的糖回憶過去、邊含著糖邊眼眶泛淚、悲痛難抑掉下眼淚、最後低下頭痛哭失聲,一連串情緒遞進,都是按照角色脈絡在走的,毫無違和感。
③ 時間的推演
理解脈絡,不只能幫助演員整合角色色彩,也會塑造出角色身上的「時間感」。
所謂的「時間感」,就是你能從角色身上看到變化的痕跡。比如《步步驚心》的若曦,雖然前後性格變了很多,可她的每一幕都不會讓人出戲:一開始的明媚、在宮裡待久後的沉穩、貶至浣衣局的釋然、雍正即位初期的恬靜、見證雍正狠戾時的悲痛,最終油盡燈枯時的杳無生氣。
若曦每個改變都潤飾得恰到好處,讓人從頭到尾都能相信這就是若曦的一生,而不是演員刻意演出來的樣子。這便證明當初劉詩詩對若曦的理解是很透徹的。
▌總結
最一開始有提到,戲劇就是呈現一群人在一段時間內發生的故事,而脈絡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讓這群人活過來的關鍵。
說實話,我偶爾也會看一些脈絡單薄的爽劇或甜寵劇,所以我理解大家愛看的原因,不過我還是認為一部脈絡紮實的作品,留在觀眾心中的時間會比其他劇久得多。畢竟它的故事、人物、感動都充滿層次,並非滿足短暫的情緒需求而已。
或許缺乏脈絡的作品未必不好,但好的作品一定擁有紮實的脈絡。
希望今天分享的內容,能多少提供大家一些評判作品的方針,也希望在越來越多觀眾重視劇本的情況下,市場上能出現更多精彩、有深度的作品。
更多【聊戲劇】系列文章:
想推坑、發問或回饋心得嗎?📫作者信箱開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