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戲劇|什麼叫「飽滿」的角色?聊聊脈絡塑造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寫劇評寫了這麼多年,偶爾跟家人朋友提起我對某部劇的看法時,還是常會聽到他們說 Get 不到我表達的東西 XD,比如可能無法理解我為什麼覺得誰的演技不太好,或是感受不到哪個角色的塑造有問題等。

其實這種狀況滿正常的,畢竟每個人看劇觀察的地方都不一樣,我自己可能比較追求層次和邏輯,其他人則會從不同的角度看,自然會有不同的感受。

不過在角色飽滿度這塊,我覺得還是有些判斷標準滿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為什麼有些角色會被我說是「飽滿」、「合理」、「有脈絡」,而有些只能被評價為「扁平」和「突兀」呢?到底判斷的基準在哪裡?

當然這些標準大多只是我的個人習慣,不見得絕對正確,但還是希望能給有疑問的讀者參考看看。


▌如何創造一個飽滿的角色?

戲劇,說到底就是呈現「一群人在一段時間內發生的故事」,所以一部劇要成功,好好告訴觀眾這些人是誰便相當重要。

「告訴觀眾角色是誰」並不只是把人名、職業、家裡幾個人等資訊全部丟出來就好,一個飽滿且富有脈絡的角色,通常會藉由鮮明的第一印象、出乎意料的反差、合乎邏輯的過去以及具有脈絡的未來去將層次塑造出來,如此一來這個角色才會更有血有肉、深入人心。


① 鮮明的第一印象

其實塑造角色跟畫素描的概念很像,在深入描繪之前,必須先打出一個輪廓,這個輪廓不需要非常細緻或花俏,只要能清楚告訴觀眾「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就可以了。比如他是個熱情開朗的大學生?天真浪漫的小女孩?殘酷冷血的殺手?亦或是心無城府的大少爺?

就拿我前陣子看的《春色寄情人》為例,女主角莊潔的初登場,是躺在病床上準備被推進手術室做手術,然而她卻笑容滿面地跟一路上所有人閒話家常。

這段劇情就非常簡單明瞭地替莊潔一角定了錨:她是個外向、熱情、圓滑的女性,職業是業務,而且銷售成績很好,長年位居銷售冠軍的寶座。

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初登場案例,短短幾幕戲、幾句台詞就把角色立在了故事裡,讓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她是什麼樣的人。


出乎意料的反差

一個層次飽滿的角色基本上都不會只有一種色彩,所以很多角色在輪廓定下來後,會馬上殺出一個讓人意外的反差,一來讓觀眾對他產生好奇,二來也為之後的故事埋下伏筆。

比如《春色寄情人》對莊潔一角安插的反差,就是告訴大家她其實是位身障人士。

raw-image

一個強而有力的反差,會去打擊到觀眾對角色第一印象的既有框架,一個開朗的人殘缺的那一面、凶暴的人溫柔的那一面、冷靜的人失控的那一面、成熟的人幼稚的那一面……,這些超乎預期的面向會引導我們思考「他為何會變成這樣?」、「他到底經歷了什麼?」,是一種替故事留下懸念的方式。

除了《春色寄情人》的莊潔以外,台劇《黑喵知情》的配角羅育棋也是一個讓我很有印象的例子。羅育棋是一名殘酷冷血的殺手,甚至會將人關在狗籠裡凌虐,然而這樣的他卻對身旁的柴犬奈奈呵護備至,總會溫柔地餵牠食物照顧牠。

這種極端強烈的反差會使角色充滿更多層次,不再流於臉譜化,是飽滿人物相當重要的關鍵。


合乎邏輯的過去

雖然角色的反差可以帶來深度和懸念,但若沒有經過合理的鋪陳,這些反差反倒可能讓觀眾感到混亂。

身而為人,我們的性格和價值觀有很大部分會受過往經歷影響,劇裡的角色當然也一樣,他們的反差都會有一個「塑造的過程」。如果過程合理、反差有根據,角色層次就會出來;而若這些極端的面貌沒有經過良好的整合,就會給人明顯的突兀感。

就拿《長樂曲》的女主角顏幸來說,設定上她身為刑部書吏,有著天賦異稟的查案能力;然而劇裡卻沒有明確說出這些能力從何而來,也沒有讓她展露出一名查案者該有的智慧,這就會讓我覺得這個角色稍微欠缺脈絡。

一個聰明的偵探,一定會需要足夠的閱歷才有辦法找出每個案件的疑點、抽絲剝繭把真相查出來,但顏幸本身官階不大又長期居於京城,她的經歷很難那麼全面;而且即便她閱歷足夠,在有這麼多經驗的情況下,她也不可能每次查案都不要命地往前衝,這種魯莽的行徑顯然跟閱歷豐富的設定是背道而馳的。

多次以身涉險的顏幸

多次以身涉險的顏幸

那有沒有比較正面的例子呢?當然有,像剛剛提過的《春色寄情人》莊潔就是個不錯的案例。

莊潔一角的反差是奠基在「熱情開朗」跟「肢體殘缺」的矛盾上,所以只要把「為什麼她身為身障人士卻這麼活潑?」好好解答出來,那這個人物的邏輯就成立了。

raw-image

針對這點,劇中給我們的答案是:莊潔小時候其實也曾對身體的殘缺自卑過,當時是陳麥冬給了她鼓勵,她才有辦法真正擺脫陰影。

因為陳麥冬告訴過她「只要不把自己當殘疾,就不會有人當她是殘疾人」,所以莊潔後來才有辦法脫離自卑,在沒有人認識她的上海活得像普通人一樣自在。這個解答不只合理化了莊潔的反差,也替這對 CP 的故事下了個很好的起點。


具有脈絡的未來

只要以上三點做好,基本上角色的主要脈絡就出來了。有明確的性格、反差的色彩,又有合理的過去,那接下來要描繪的,就是角色的「未來」。

所謂的「未來」,就是角色跟著劇情推演的轉變,故事裡發生的事對他產生什麼影響?帶來了什麼結果?讓他有了哪些改變?

其實這跟鋪陳過去的邏輯差不多,只是差在這段劇情往往會是作品的主軸,所以細密度、連貫性、合理性都會大大影響角色的塑造。像現在市面上就有很多一開始把角色塑造得很好,卻因為後續劇情缺乏脈絡而狗尾續貂的作品,比如莊潔的結局。

莊潔最後決定離開上海,和陳麥冬在一起

莊潔最後決定離開上海,和陳麥冬在一起

說實話,這個結局我覺得還稱不上爛尾,畢竟一個人在鬼門關走一遭後,會想留在愛人身邊是很合理的。但它突兀的地方在於前面實在花太多時間描述莊潔「不想因為愛情犧牲自己」了,近十集的篇幅都在強調她不想為了陳麥冬放棄工作,結果最後一集突然因為一場車禍驀然回首,就會讓我覺得有點牽強。

raw-image

那有沒有把故事鋪陳得好的作品呢?我認為前陣子聊過的經典陸劇《步步驚心》就是不錯的參考。

若曦從剛穿越時的活潑無畏,到最後被封建社會蠶食而在多年憂懼之中油盡燈枯,她的每個變化都是有理由、有鋪陳的。因為知道歷史而警告八爺、因為被八爺的不信任傷害而愛上毫無隱瞞的四爺、因為府邸時的情誼而處處維護八爺十爺十四爺、因為見證雍正對旁人的狠絕而心死離開皇宮。

即便若曦在故事頭尾的性格落差很大,但我們卻不會覺得哪裡突兀,反倒能明白她的改變從何而來,這就是有把脈絡鋪陳好的模範。


有脈絡 ≠ 討喜

雖然洋洋灑灑講了這麼多鋪陳角色的方法,但還是提醒一下大家,一個角色有沒有脈絡跟他討不討喜是沒有絕對關係的。有些角色就算有脈絡,還是會讓人討厭;也有些角色即便沒有什麼層次,依然會給你很多好感。

比如《十里桃花》的夜華在眾神逼迫下挖了素素的眼睛,即便他也有自己的無奈,但相信很多觀眾依然無法認同他的作為;又或者像《當我飛奔向你》的蘇在在,即便角色本身沒什麼深度,卻還是非常討喜可愛、讓人印象深刻。這都證明了角色飽滿度跟觀眾的好感度並無直接相關,只單純印證這個人物本身邏輯合不合理而已。

再來,其實一段劇情「合不合理」也沒有絕對的標準。像前面提到《長樂曲》對顏幸的刻劃,假如你追這部劇之前並沒有看過其他探案劇,可能不會察覺顏幸的設定是有所矛盾的;但由於我之前看過角色刻劃紮實的《御賜小仵作》,所以我很快就會發現這個角色身上不合理的地方。

還有之前在〈古裝劇一定要按歷史演嗎?淺談考據的定位與價值所在〉中說過,倘若你對某個朝代特別熟悉,在看到相應背景的古裝劇時也會更容易注意到不合史觀的部分。像我就會因為熟悉唐代歷史,而總對《長歌行》中被明顯弱化的唐太宗感到彆扭(但我還是很喜歡樂嫣那條故事線啦 XD)。

這種因為經歷不同而產生的認知落差,都會影響我們評判角色的合理性,因為大家熟悉的領域、看過的故事、思維建構的方式都不一樣,判斷合不合理、覺得討不討喜的標準就會有所差異。

不過我還是得說,追劇說到底就是一項娛樂,比起死死抓著脈絡不放,最重要的還是我們能否從中得到滿足,就像我雖然一直吐槽《長樂曲》的劇情,但還是嗑三沈有幸 CP 嗑得很上癮一樣(笑)。其實一部劇只要看得喜歡就好了,邏輯有沒有問題倒是其次,所以也不需要太有壓力啦!



▌如何演出一個飽滿的角色?

最後一點篇幅還想來小聊演技這部分,畢竟演技也是成就角色不可或缺的一環,只是因為我過去就有滿多文章在聊演員演技了,今天我就不說太細,簡單聊幾個跟主題相關的部分就好。


① 氣質的相符

之前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演員與角色契合度的文章,那時有提到如果演員跟角色的氣質越相符,就越容易把角色演成經典,不過準確來說,演員能否共情角色的脈絡才是關鍵所在。

就像剛剛說的,角色跟我們現實中的人一樣都有自己的脈絡,他們的性格和價值觀都會有塑造的過程,比如一個人若活得自信燦爛,那他的家庭很可能給了他充足的情緒價值;而若總是沉悶壓抑,那他過去可能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被人重視過情緒。

正因為每個角色、每個演員都有不同的經歷,所以如果演員自己的故事已經跟角色高度重疊,那他不需要做多少功課就有辦法進到角色的脈絡裡;但若落差太大,他就勢必得花大量心力模擬角色的生活,才有辦法自然地把他「活」出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為什麼現在很多女演員演傻白甜都會讓人覺得很反感呢?撇除劇本本身的問題,主要還是許多演員的閱歷早已無法讓她們進到角色「不諳世事」的脈絡裡。

傻白甜身上的傻氣和天真,是出於年少時的青澀無畏無懼,她們不是雙商低下的傻子,也不是幼稚任性的小孩,只單純是閱歷還沒那麼多的年輕人而已。

然而很多演員都會因為自己過了那個年紀,而總想刻意「演」出角色的可愛,用睜大眼睛或嘟嘴吐舌的方式表現自己的年輕和無知。

一個演員是在刻意的「演」還是自然的「活」,是可以從眼神跟動作明顯感覺到的,造不了假。真正的天真可愛不是擠眉弄眼就能夠裝得出來,飽經世事後的沉穩成熟也不是光靠歪嘴瞪眼就能有那個韻味。


② 反差的程度

之所以說脈絡才是成就角色的關鍵,是因為單純模仿氣質並不算太難,但能否將氣質跟角色的各種反應整合起來,就會需要足夠深入的理解。

應該很多觀眾都看過一種情況,就是演員對角色的總體詮釋雖不算太差,不過劇裡就是有某幾場戲特別容易讓人出戲,像是《偷偷藏不住》桑稚後期跟桑延吵架的戲,或是《長歌行》皓都在樂嫣告白後的反應,都會讓人瞬間產生割裂感。

raw-image
raw-image

會有這種問題就是因為這些演員並沒有把戲整合地很好,他們是一場戲一場戲分開在演的,因此一遇上跟主要性格反差較大的橋段,就容易瞬間從角色的框架中跳脫。

一個脈絡理解透徹的演員,就算是演反差較大的橋段,也依舊會在角色的框架之內。沉穩冷靜的人會有沉穩冷靜的崩潰方式、天真可愛的人會有天真可愛的殘酷之處,並不會換了場戲就像換了個人。

像《問心》裡的周筱風設定上是一個理性木訥的醫生,連病人搶救失敗離世了都有辦法繼續冷靜地工作,但他也會有承受不住悲痛而放聲痛哭的時候。

raw-image

就算這場崩潰戲本身和周筱風壓抑的性格具有一定反差,趙又廷的表演卻依然不會讓人出戲。從一開始看著手裡的糖回憶過去、邊含著糖邊眼眶泛淚、而後悲痛難抑掉下眼淚、最後低下頭痛哭失聲,一連串遞進都是按照周筱風這個角色的脈絡在走的,毫無違和感。


③ 時間的推演

理解脈絡不只能幫助演員整合角色色彩,也會在建構角色的「時間線」上提供不少幫助。像剛剛說過《步步驚心》的若曦之所以前後性格變化很大也不會讓人出戲,演員的表現也是一大助力。

其實我一直覺得劉詩詩的演技不算出彩,但必須說她在《步步驚心》裡的確把若曦每個時期的狀態拿捏得很好。一開始的明媚活潑、在宮裡待久的沉穩驚懼、浣衣局時的平和釋然、雍正即位初期的溫柔恬靜、見證雍正狠戾時的悲痛萬分,到最終油盡燈枯時的杳無生氣。

若曦的每個改變都潤飾地恰到好處,讓人從頭到尾都能相信這就是若曦這個角色的一生,而不是被演員演出來的樣子,能做到這點就代表劉詩詩當時對若曦一角的理解確實相當透徹。



▌總結

最一開始有和大家提到,戲劇就是呈現一群人在一段時間內發生的故事,而脈絡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就是讓這群人能真正活在我們眼前的基礎

老實說我偶爾也會看一些脈絡不深的作品,所以我能理解觀眾喜歡追無腦爽劇或甜寵劇的感覺。不過我還是認為一部作品如果脈絡紮實(包括劇本和演員),它停留在觀眾心中的時間絕對會比其他劇更長久。因為它們創造出的層次、塑造出的角色、帶給你的感動都是極富厚度的,並不只是滿足觀眾短暫的情緒需求而已。

雖然今天我都是拿陸劇做參考,但這套邏輯也可以用在其他形式的創作上。像前陣子我看了《霍爾的移動城堡》和小說版的《嫌疑犯 X 的獻身》,在以我如今的觀點重新審視這兩個故事後,就會發現它們的角色塑造都相當有意思,性格面和時間線都鋪陳地很有層次,或許這也是它們過了十年依然經典的原因。

總而言之,我不認為角色脈絡是決定作品優劣的絕對因素,可它一定會對品質有所影響。一部缺乏脈絡的作品不見得不好,但好的作品一定擁有紮實的脈絡

希望今天分享的內容能多少提供大家一些評判作品的方針,也希望在越來越多觀眾重視劇本品質的情況下,市場上能出現更多精彩有深度的作品。

聊聊我的生活點滴,也歡迎分享你的天馬行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要演活一個經典角色,最簡單也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氣質相符。 只要角色的性格氣質跟演員本身相似,劇本演技也別太拖後腿,要把角色演成經典其實不難,目前陸劇圈就有非常多這種案例,比如趙露思的陳芊芊、成毅的禹司鳳、虞書欣的小蘭花、張凌赫的長珩、陳都靈的葉冰裳……如果時間推遠一點,還有李沁的元淳、楊洋的肖奈、楊冪
不曉得喜歡看古裝劇的觀眾在追劇之餘,會不會對劇中的歷史、服裝或是文化產生興趣呢?會不會心血來潮查詢劇中各角色的原型與故事?或是注意起各朝代的妝容與服裝風格? 像我自己就常常因為太愛一部劇而跑去補各種背景設定,像前幾年《延禧攻略》與《如懿傳》熱播時,我就將乾隆后妃子嗣的資料翻了好幾遍,讓我直到現在都還
今天又要來聊演技啦!之前我有稍微聊過自己對陸劇演員的觀察,並依照他們的表現做了個簡單分類,而這篇文章便想從其中的「成就型演員」繼續來作延伸討論。 若是還沒讀過前一篇文章的讀者也無須擔心,只要大概知道「成就型演員」是指表演時情緒細節到位,但眾角色間識別度不足的類型就可以囉!
演技是門大學問,小至單一角色是否呈現完整、情緒渲染是否到位,大至一眾角色間是否能作出區隔,這些都可以用來評斷演員的演技實力。 而我自己在評斷時,通常會將這些指標濃縮為兩個概念──表演深度跟表演廣度。 表演深度指的是「演員對單一角色的詮釋完整度」。這個角色的姿態、神情、動作究竟合不合理、真不真實,會不
要演活一個經典角色,最簡單也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氣質相符。 只要角色的性格氣質跟演員本身相似,劇本演技也別太拖後腿,要把角色演成經典其實不難,目前陸劇圈就有非常多這種案例,比如趙露思的陳芊芊、成毅的禹司鳳、虞書欣的小蘭花、張凌赫的長珩、陳都靈的葉冰裳……如果時間推遠一點,還有李沁的元淳、楊洋的肖奈、楊冪
不曉得喜歡看古裝劇的觀眾在追劇之餘,會不會對劇中的歷史、服裝或是文化產生興趣呢?會不會心血來潮查詢劇中各角色的原型與故事?或是注意起各朝代的妝容與服裝風格? 像我自己就常常因為太愛一部劇而跑去補各種背景設定,像前幾年《延禧攻略》與《如懿傳》熱播時,我就將乾隆后妃子嗣的資料翻了好幾遍,讓我直到現在都還
今天又要來聊演技啦!之前我有稍微聊過自己對陸劇演員的觀察,並依照他們的表現做了個簡單分類,而這篇文章便想從其中的「成就型演員」繼續來作延伸討論。 若是還沒讀過前一篇文章的讀者也無須擔心,只要大概知道「成就型演員」是指表演時情緒細節到位,但眾角色間識別度不足的類型就可以囉!
演技是門大學問,小至單一角色是否呈現完整、情緒渲染是否到位,大至一眾角色間是否能作出區隔,這些都可以用來評斷演員的演技實力。 而我自己在評斷時,通常會將這些指標濃縮為兩個概念──表演深度跟表演廣度。 表演深度指的是「演員對單一角色的詮釋完整度」。這個角色的姿態、神情、動作究竟合不合理、真不真實,會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你或妳有個戲劇夢嗎?你或妳也想就讀相關科系嗎?屬於你我的十二堂戲劇課一次傳授給你們~❤️
Thumbnail
聆聽配音演員們的表演,對我在形塑小說裡的角色們時,得益良多。
每一部戲劇中,都有一個全劇最壞的人。 但,僅僅是編劇讓他變壞的嗎? 可以說是,但也可以說不是... 在編劇編寫全劇最壞的人,往往..他都有一個必然的標配,必然的理由。 這標配,便是曲折身世+沒有好身世=理直氣壯地去好好當這個壞人。 這也才能壞的徹底,壞到骨子裡。 他必須有著強大的復仇理念
Thumbnail
我相信⋯那些在戲劇進行中,抽抽噎噎的聲音來源,都有一段需要超度的情感⋯⋯
Thumbnail
一個長壽影劇結束時、或你喜歡的重要角色過世不再出現,你會感到強烈的悲傷難過嗎?這是人類正常反應。 \
Thumbnail
對於這部劇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探討劇中角色的心理與行為,以及對於劇名的獨特解讀。
Thumbnail
我們的人生,就像《喜劇開場》的一齣齣短劇,真實鮮活,迷茫搖擺。然而,人與人之間只要一點點微小力量就足以擺脫困境,一小步也好,我們都能試著向前走。 抓住微小的力量前進吧,無論是為了他人、為了自己都好,我們會漸漸變好的。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你或妳有個戲劇夢嗎?你或妳也想就讀相關科系嗎?屬於你我的十二堂戲劇課一次傳授給你們~❤️
Thumbnail
聆聽配音演員們的表演,對我在形塑小說裡的角色們時,得益良多。
每一部戲劇中,都有一個全劇最壞的人。 但,僅僅是編劇讓他變壞的嗎? 可以說是,但也可以說不是... 在編劇編寫全劇最壞的人,往往..他都有一個必然的標配,必然的理由。 這標配,便是曲折身世+沒有好身世=理直氣壯地去好好當這個壞人。 這也才能壞的徹底,壞到骨子裡。 他必須有著強大的復仇理念
Thumbnail
我相信⋯那些在戲劇進行中,抽抽噎噎的聲音來源,都有一段需要超度的情感⋯⋯
Thumbnail
一個長壽影劇結束時、或你喜歡的重要角色過世不再出現,你會感到強烈的悲傷難過嗎?這是人類正常反應。 \
Thumbnail
對於這部劇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探討劇中角色的心理與行為,以及對於劇名的獨特解讀。
Thumbnail
我們的人生,就像《喜劇開場》的一齣齣短劇,真實鮮活,迷茫搖擺。然而,人與人之間只要一點點微小力量就足以擺脫困境,一小步也好,我們都能試著向前走。 抓住微小的力量前進吧,無論是為了他人、為了自己都好,我們會漸漸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