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審完文後發現好久沒來聊演技了 XD,上次聊演技也已經是兩年前的事,不得不說這兩年陸劇圈變化也是滿大的,可能有些表現不及格的演員突然演技大躍進,也有些本來我挺看好的演員發展得不如我所預期。
當然這些演員的起起落落不見得跟演技實力有絕對相關,可能只是剛好遇到適合或不適合的角色而已。所以我今天就想來聊聊「角色契合」這件事,到底為什麼有些角色可以被演員演成經典?為什麼其他人演起來會像場災難?又為什麼現在很多演員演活幾個經典後就再也沒有水花了?
同樣地,這裡聊的都只是我個人的見解,不具任何專業性。因此若有不同意見都歡迎留言或 mail 與我聊聊喔!
要演活一個經典角色,最簡單也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氣質相符。
只要角色的性格氣質跟演員本身相似,劇本演技也別太拖後腿,要把角色演成經典其實不難,目前陸劇圈就有非常多這種案例,比如趙露思的陳芊芊、成毅的禹司鳳、虞書欣的小蘭花、張凌赫的長珩、陳都靈的葉冰裳……如果時間推遠一點,還有李沁的元淳、楊洋的肖奈、楊冪的白淺等數不勝數的例子。
這些演員不見得都沒有演技,像成毅的演技實力我個人覺得是不錯的,只是顯而易見,他演自己舒適圈內(病弱公子)的角色就會比其他類型更加經典。
反面例子當然也挺多的,最為人熟知的大概就是今年在《一念關山》裡討論度超高的劉宇寧了 XD。
有看過之前文章的讀者應該知道,從《長歌行》後,劉宇寧就是我相當看好的一位演員,老實說我也沒想到他會在《一念關山》滑鐵盧,不過看了幾個片段後,我大概能猜出他這次的評價為何如此兩極化。
其實我認為他的演技不算特別差,除了《長歌行》時就有的情緒不夠細膩問題外,大多時候眼神細節還是有到位。而之所以寧遠舟這個角色會受到這麼多批判,主要是劉宇寧的「氣質」實在跟角色差太遠。
寧遠舟是六道堂堂主,是一個智勇雙全的領導者。他有英勇殺敵的一面,也有深謀遠慮的時候,但顯而易見劉宇寧的氣質跟「足智多謀領導者」這個設定是有衝突的。
通常這種富有謀略的角色會比較沉穩冷靜,說話語速不會太快、言行之中會有思考的空檔,動作反應也不會太大,大多時候只有眼神的流動可以看出真正的情緒。
可是劉宇寧並沒有演出這種氣質。不管是責罵時會伸手指著人罵的動作、用抬下巴來指方向的習慣,這些肢體語言都會讓人感覺他更像是一個做事衝動的莽夫。
這也是為什麼他當初可以把皓都演好,卻會在寧遠舟一角栽跟斗的原因之一。他熟稔的表演方式比較適合心機沒那麼深的角色,像他在《樂遊原》裡客串的慕仙鶴就明顯沒有寧遠舟突兀,除了戲份較少難出錯以外,這個角色身上的幽默色彩跟他本身氣質也更加相符。
這段時間以來,我真的看到很多人在批判劉宇寧演的寧遠舟,我不否認他的演技還存在許多問題、要撐起男主角太過勉強,可這並不是能將人身攻擊合理化的理由。
想當初《十里桃花》跟《宸汐緣》播的時候,也有許多人在攻擊趙又廷跟張震的長相,可他們最後卻用演技證明自己可以演好這些角色。這都說明了長相根本不是角色成不成功的關鍵,就只是演員有沒有那個演技把他詮釋好而已。
這樣聽起來,演員氣質對了應該就有辦法一直演好角色才對,那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演出幾個經典後就再也沒有水花了?
很簡單,因為觀眾的耐心不是無限的。
的確演員可以不出差錯地一直演舒適圈裡的角色,但觀眾並沒有辦法每看一部劇就把對演員的印象歸零重來,尤其當其中某個角色知名度特別高時,觀眾再看其他類似的角色就非常容易串戲。
近期我最有感覺的例子就是《當我飛奔向你》的兩位主演周翊然跟張淼怡。這兩位主演在小飛奔衝出高人氣後又陸續播了許多劇,其中色彩與張陸讓蘇在在類似的角色就會給人明顯的串戲感(比如《白日夢我》的沈倦、《我回到十七歲的理由》的鍾笑笑)。
其實他們缺乏辨識度的問題並沒有鞠婧禕那麼明顯,畢竟這兩位演員還是有對角色做出不同的詮釋,沈倦的痞氣和鍾笑笑的姊姊感都是跟在在陸讓有所差異的地方。但若他們未來還是反覆接演同類型的角色,這種審美疲勞的問題只會越變越嚴重。
我能理解演員演出一個經典角色後,後續會收到更多同性質劇本的邀約,只是就像我在之前文章裡說過的,真正專業的演員即使接到類似色彩的角色,依然可以做出差異。若只一味停留在舒適圈裡,用最熟悉、不容易出錯的方法演戲,觀眾只會越看越乏味而已。
除了演員本身的氣質外,劇本也是影響角色成不成功的關鍵,有時候一個好劇本是足以挽救演員 80% 演技的,像《延禧攻略》的吳謹言就是最經典的案例。
吳謹言的演技應該是外行人看都會覺得怪的那種,不過當初《延禧攻略》熱播時並沒有太多批判的聲音,是直到後來她其他幾部災難作品上檔後才被抓回來審判。
我覺得這就是劇本加乘的效果。當故事本身的情節或導演拍攝的手法非常精湛,就能多少遮掩掉演員的短版,更何況那時吳謹言還只是個籍籍無名的演員,觀眾也不太會被她之前的角色印象影響,自然就不會有太多人感覺突兀。
除了吳謹言,演活《東宮》小楓的彭小苒也算一個代表。
其實《東宮》時期彭小苒的演技就已經有些難以忽視的問題,尤其是情緒張力大的場面容易失去表情控制這點;然而《東宮》劇本的精采程度跟導演的鏡頭美學大大轉移了觀眾的注意力,再加上彭小苒本身氣質跟小楓實在太契合了!種種原因都讓那時的觀眾不太會注意到她演技的短版。
可在那之後,彭小苒便和吳謹言一樣再也沒有創造出同樣經典的角色。這都能說明她們的演技目前並不足以撐起劇本的不足,仍停留在需要靠劇本救援的階段。
跟氣質相符比起來,要在中國這個市場找到好劇本的難度絕對要高出不少,不過還是有些演員靠著超犀利的眼光,詮釋出了一個又一個的高口碑角色,比如蘇曉彤和曾舜晞。
綜觀這兩位演員近年主演的作品,豆瓣評分平均都在陸劇圈的高標。尤其曾舜晞挑劇本的眼光不得不說是真的很強 XD,從《終極筆記》、《我可能遇到了救星》到去年的《蓮花樓》,基本上只要是他主演的劇,劇情都不會難看到哪裡去。
這也使他成了新生代演員中滿特別的一個案例。說實話,我認為曾舜晞的演技不到非常優秀,普通的情緒和眼神流轉是過關的,不過角色間的辨識度還不太足,沒有辦法把差異明確刻畫出來。
只是劇本的高水準卻讓觀眾能自然而然忽略這些問題,把注意力集中在精采的劇情上,所以自從曾舜晞開始演戲以來,我真的很少看到有人在吐槽他的演技。
當然這不是說他只會拿劇本檔槍啦 XD,我認為一位演員願意花時間篩選劇本,找出能夠演得好又讓觀眾覺得精彩的角色是非常難得的,目前陸劇圈大概也找不出幾個同樣愛惜羽毛又珍惜作品的新生代演員。只是這跟演技好不好是兩碼子事,我不會因為喜歡這些作品而認為他的演技毫無破綻,還是希望他在謹慎挑劇的同時增進演技,如此一來他的演員之路應該可以走得更長遠。
不管氣質也好、劇本也罷,它們創造的成功對演員來說都不是穩定的,它可能多少能彌補作品的其他問題,但成就一個角色最核心的關鍵還是在「演技」上。
一個專業的演員,可以改變自己的氣質去詮釋各式各樣的角色,甚至靠演技彌補劇本、外貌、拍攝手法等其他缺陷。
像是在《一閃一閃亮晶晶》中演活張萬森的屈楚蕭,我覺得就是一個經典案例。
老實說,我當初之所以沒有去看這部劇,正是由於我對屈楚蕭的印象實在跟這部作品調性差太大了,我沒有辦法想像一個演過多爾袞、演過永琪的人去演一個純情高中生會是什麼模樣。他過往的角色已經讓我對他的印象定格在「富有心機的權臣」上,自然很難接受他去演一個靦腆傻氣的男學生。
結果最後屈楚蕭卻把張萬森的可愛演得入木三分,澄澈的眼神、難以遮掩的情緒、不知所措的小動作都是張萬森專屬的氣質,跟屈楚蕭本人和那些過去的角色沒有關係。
另外,去年在《星落凝成糖》飾演少典有琴的陳星旭也算一個案例。
《星落凝成糖》剛開播時,很多人會因著《東宮》濾鏡先入為主認為他不適合仙俠劇,比較適合一些心機深沉的角色。然而陳星旭卻成功詮釋了少典有琴身上四種不同的色彩,辣目的笨拙、沒有情的精明、聞人的風流及玄商神君的社恐和深情,就連劇本自帶的喜感也都被他演繹地活靈活現。
我不否認他們作為演員還是有其不足的地方,這些角色的成功也可能只是剛好碰到好的劇本,或角色氣質還在他們表演的舒適圈內而已。
不過我覺得演戲就是這樣,每位演員都有自己原生的舒適圈,在這個圈裡演什麼角色都不會太有挑戰;但他們依舊要不停學習、累積經驗,慢慢擴大這個舒適圈,才有辦法接演更加多元複雜的角色。
我之所以寫這篇文章,並不是為了批判那些靠挑氣質或劇本演活角色的演員。就像我上面提到的,演技跟任何職能一樣都需要「進步」,在經驗沒那麼充足的時候,透過相似的角色或優質的劇本遮掩演技的短版,其實是對角色和作品的尊重。
只是顯而易見,這種方式遮得了一時,遮不了一世。
一旦氣質被觀眾看膩了、劇本素質下滑了、接到的角色更複雜了,演技沒有將角色撐起來,看起來就會特別格格不入。
我一直很不喜歡粉絲用氣質、劇本、對手演員等各式各樣的理由,去替沒演好角色的演員找藉口。喜歡一個演員跟承認他演技不足並不衝突,就像我到現在還是很喜歡劉宇寧,但這絲毫不影響我批判他在《一念關山》裡的表現。
理性批判的目的是希望對方知道自己不足,進而起心動念去學習成長,就像當年王鶴棣的演技在《遇龍》被狠狠批判一輪後,能在《蒼蘭訣》裡讓大家刮目相看一樣。
觀眾的眼睛並不盲目,演技好不好、有沒有成長還是看得出來,有下過功夫苦練的演員,演出來的效果絕對跟一味待在舒適圈的人不一樣。
我滿慶幸這兩年陸劇圈終於對演員演技有了些苛求,開始會去審判那些空有流量毫無演技的明星,每年的熱門作品也不再只是流量明星的天下,許多高品質的小成本劇也漸漸嶄露頭角。
滿希望我下次再來聊演技的時候,這個市場能繼續變得更健康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