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是覺得那些「談情說愛」的校園愛情故事,離我的青春好遠;我總是想不起來,我的青春到底有哪一個瞬間對誰有過那種可以留到未來人生的悸動!然後帶著任何一種悵然離開電影院或是按下電視的開關,好像「沒有過愛情」的青春,都不足以被提起一樣?更慘的是,我的青春也許連「目標」都沒有過,只能憑藉著「青春才有的熱情」做了很多沒有意義或是自以為有意義的事,就算是「虛度光陰」也算是青春的一種樣貌吧!
即使進入中年了,我仍然像我青春一樣,總不喜歡跟風或是隨潮流去聽別人聽的音樂、看別人看的電影、讀別人讀的書⋯⋯《二十五,二十一》正在話題上的時候,我沒有跟著追,深怕又是那種別一起追的女孩的記憶,或是「叫劉德華唱給妳聽」那樣的喜歡一個女孩⋯⋯直到熱潮過後跟著姊姊斷續看了一點後,才又重頭追。
故事回到青春從羅希度每週六去看一眼的人開始,編劇從日記的回憶,故作玄虛地像說著「愛情」的開端,需要有這麼一個痴心絕對的角色,卻沒有想到那個人是擊劍選手「高宥琳」,這個破題使得這個原本應該是描述愛情的手法,加進了「人生目標」和「對一個人的憧憬」,那份愛情就顯得比起真正的「談情說愛」更加深刻了,在這樣的青春年少裡,青春的樣貌還有這種,是對未來的期待,即使充滿了未知,仍然願意替自己選擇一次!(而且未來還需要一次又一次的選擇!)
而那場羅希度對高宥琳說出失望的台詞,更在在地讓羅希度對自己的信仰(高宥琳曾是羅希度的信仰、仰望的對象)有了更高層次的追求,略過高宥琳後的羅希度,將挑戰的便是屬於她自己心裡最高的目標:持續地超越自己。
看談情說愛的青春,常常會讓人覺得少了一點什麼?在那個還沒被現實破壞內心的年紀裡,是可以張開手擁抱所有的未知、期待無法想像的未來,並豪邁地替自己立下無限的目標,大膽地畫出一張藍圖。
羅希度這個角色真是可愛且討喜,對自己設定的目標勇往直前,雖然不斷因為「只想往前」而沒有策略,常幹出被叨唸或被嘲笑的錯事,但就如同白易辰在劇中那句關鍵的台詞一樣,那是屬於那個年紀會有的反應,人應當好好享受在那個還不被要求「像個成年人」的年紀裡,好好的、固執且傻氣朝自己的目標往前!
這個角色幾乎是過於完美地讓人像回到了那個年歲,好像跟著她重過了一次青春。但太過「熱血」的青春,又會顯得太順理成章,還是需要有幾個不那麼順遂的角色來撐起羅希度直闖目標的勇往直前;那是白易辰終於展開了新的人生,也是已經站在頂端的高宥琳對自我的檢視,也是文智雄或是池昇琬後來對自己人生的選擇:那個年紀會遇到的事、做出的選擇,都不是什麼太了不起或太嚴重的事,只要心裡還保有自己所盼望所期許的樣貌,未來還擁有相當多的可能⋯⋯
青春偶爾也需要一點愛情的點綴,那種默默地從互相打氣、互相陪伴,在心裡長出的情感,有時會是像糯米糕和拉德37陌生又熟悉的相伴,有時像昇琬和文智雄從小到大的玩伴情誼,有時就像白易辰和羅希度真的成了一段愛情,但真不如所有的校園愛情故事一樣:「我們總是在青春裡談情說愛!」而是會有更多更多旁人無法定義,在心裡也有一定深刻的交集,而這些在成年、進入社會開始工作後,都會成為再也無法在成人世界裡擁有的交會。
這個故事是從九◯年代末期開始,那時數位時代正起,是B.B.Call時代的尾聲,人們的聯繫模式,是大量的紙筆、電話、Call機留言,或是見面聊天,少了一點後來時代的「速度感」和後來各式各樣多元的娛樂,讓那個年代的青少年更為緊密的連結在一起,對比起◯◯後的孩子來說,在那個沒有網路、沒有每天被社群的人們盯著看的世界,可能少了更多的注視,但卻可能多了更多勇於嘗試、展現自我的勇氣!(頂多就是做不好而已嘛!)
沒有人知道「去做了那件自己想做的事」後來會有什麼發展?而那年代也沒有人天天被盯著看,或是也沒有人天天做什麼事都是「為了得到別人的目光」才去做那些「自己想做的事」!
如同羅希度告訴自己的女兒:「妳跳芭蕾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讚賞,還是因為自己很喜歡芭蕾?」這是生在網路世代的孩子很難區分出來的差異!在那個沒有網路的時代,除非你是頂尖,否則你不可能得到太多人的讚賞,因為世界很小,小得只有身邊那些親近的人,你只能努力的成為頂尖,站上被讚賞的舞台!
但我想也許也是因為網路世代的孩子一出生就被整個網路世界觀看,以致於少了一點點分辨「想被讚賞或是自己喜歡」的能力,而常常容易「沒有被讚賞」就失去了對自己的信心和信仰!
要像羅希度一樣:無論如何我要把這件我喜愛的事,做到最高境界。在那之前,只能不斷的努力邁進。
後來被問了關於這部劇的一個問題:「人在什麼時候,才會在自己跟很好的朋友成為對手時,不會感到內心的矛盾?(想打敗她又怕打敗她?)」
如果你曾經替自己奮力一搏過,我想那個答案應該是:「當你知道你的對手不是任何人,而是自己的時候!」
《二十五,二十一》(스물다섯 스물하나)/2022
編劇:權度恩
導演:鄭志賢
主演:金泰梨、南柱赫、苞娜、崔顯旭、李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