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爾的親子對話》一個新手爸的使用心得。

2022/07/2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指令多於傾聽、怒罵多於等待、不滿的情緒多於欣賞,那是傳統教養的高壓方式。
也許以前的社會,媽媽真的承擔了太多的壓力,小孩的教育和吃都是媽媽一手處理,爸爸通常就只負責賺錢。
所以以前的媽媽難免在時間不夠的情況下,選擇了高壓的教育方式。
那現代社會的父母,能夠有時間多傾聽、多等待、多欣賞嗎?
我個人認為是可以的,因為我們比以前的人資訊更流通,更快的吸收他人的經驗反省自己, 爸爸和媽媽之間更可以分工,不會認為教養只是一方的事情,更可以溝通分享。
我們的忙碌不亞於以前農業社會的生活,甚至在不同角色中切換更容易讓人心力交瘁。
只是我們人的優點就是會看後照鏡學習,透過李儀婷老師的這本「薩提爾的親子溝通」的實際對話例子,我們可以藉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自己在親子溝通這條長達20年以上的未來道路,開得順暢一些。
#實踐心得
其實「薩提爾的親子對話」這本書,我自己是有點當成參考書在使用。
每每和孩子溝通卡關時,就會拿出來找類似的例子,想參透老師是怎麼化解當下的困境的。
一開始當然效果不太好。
想當然爾,老師實踐了薩提爾5年不只,而我身為一個只想套範本的,速成親子溝通專家的父親,怎麼有可能一下將話語傳達到孩子的內心呢?
不過幸好,老師的書裡有提到一件事,只要每天比昨天的自己進步就好了。
儀婷老師的先生上”How to人生學”的訪談裡的一句話也接住了我:
「孩子永遠都會原諒父母,既然如此,那我們為何不道歉呢?」
是阿,自己的孩子永遠都會給自己第二次機會,那我又何必多想,
今天溝通不順利,明天再嘗試就好啦。
我自己針對四歲的女兒連假後不想上學,進行了三個禮拜的叫起床記錄。
以下三個重點分享:
  1. 不要在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進行溝通。
因為我自己是如果要出門的東西沒有準備好,會很煩躁的人。所以如果一邊要叫女兒起床,一邊還要自己換衣服收拾東西,心情會很阿雜,當天通常都是大人發火,小孩崩潰大哭收尾。
所以唯一解是自己早點起床,先把自己準備好,再去叫孩子。
又在過程中,發現自己早起血糖低,容易發脾氣。所以叫孩子前自己先吃點東西,都有助於接下來的溝通。
2. 孩子的不要有時後不是真的不要。
我自己本身的經驗是,小朋友的詞彙能表達的有限,他們的不要,背後有很多原因。
有時間、有心情的話,我們當然可以嘗試拆解不要的原因,並協助解決。
但沒時間,或當天大人自己的狀況就已經焦頭爛額的話,不危及生命的問題,我們都可以讓它跑一跑。
套句電影裡的話:「讓子彈飛一會兒。」
不要上學,這句話我女兒講過千百次,從一開始只會說「因為小朋友太多」,
到後來各種理由「因為在學校沒有朋友」(後來問老師說是她最好的朋友請假,而不是其他小朋友不跟她玩)、「中午午睡要跟自己班的女生睡,不要跟男生睡」、「中午只要吃炒飯、炒麵和咖哩飯」。
最近一次最離譜的是,出門前突然跟我說頭痛不舒服。
問她說是否感冒,她說對。
問說那去看醫生?她說不用。
問說那感冒要看醫生才會好啊,不然禮拜六不能出去玩。
她說禮拜六感冒就好了。
各種狀況真的是遇到才知道,平常多修養自己的內心,讓問題發生時能多一點餘裕可以平靜的處理。
3. 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儀式。
女兒除了愛找理由不去學校外,愛賴床也是讓我頭痛很久的一個問題。
我試以下叫起床方式:
(a).叫起床前10分鐘,先打開房間的燈,放輕柔的鋼琴音樂。  
結果: 有意賴床的孩子,燈再亮都沒有用。
(b).誘之以利。跟她說床可以吃好吃的糖果或喝牛奶。
結果: 第一天有用,當糖果沒了,或她睡意大於食慾時都還是以失敗告終。
(c).動之以情。拜託她起來,不然上班要遲到了。遲到就沒辦法好好賺錢給她們花,曉以大義。
結果:通常就是爸爸自己好話說盡,不耐煩到極點,就直接抱起床。
開啟崩潰⇒安撫⇒花時間冷靜⇒比原本預期花更多時間出門的模式。
最後的最後,我讀到了瓦基在「閱讀前哨站」分享的一句話:
「沒有人會為了KPI起床。」
這句話本來是要給大人,讓大人找到自己的夢想,每天被夢想叫醒。
可是孩子們的夢想呢?
如果他們的夢想就是每天跟你在家玩怎麼辦呢?
於是我做了一個簡單的嘗試,既然有睡前儀式,那我何不來個起床儀式呢?
因為女兒睡前都會要我讀三本故事書,於是我便嘗試早上在她耳邊念故事書。
第一次念的是納尼亞傳奇的「奇幻馬和傳說」。
講到會說話的馬的時後,她原本緊閉的小眼睛慢慢的睜開,靜靜的聽書中的描述。
講到一個段落時,我便把書本闔上: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邊,明天再繼續。
再摸摸她的背,讓她慢慢的坐起來。就完成了我們的起床儀式。
不敢說找到了萬靈丹,至少是一個我們雙方都能接受的和諧的模式。
樂樂爸
樂樂爸
兩個孩子的爸,2022年才開始嘗試寫作,目前以親子共讀主題為主。 另創有<繪說故事>podcast節目,希望一起推廣共讀的美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