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高焦慮帶來的數種困境》

《過高焦慮帶來的數種困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疫情又開始了

許多人的心情又開始擔心焦慮了起來

焦慮的人在心理身體會有一些反應

但不只如此

其實焦慮的人在思想和行為上,也會有些特徵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

當人的焦慮度升的太高,會造成內心極大的負荷

人就容易進入了不同焦慮的困境

例如:

會很想推辭會引發焦慮的事物,

因為對陌生人會有焦慮,會不想參加不必要的社交

容易處在舒適圈,因為踏出去需要很大的勇氣

容易脫延,會很擔心做錯一些事情

往往需要他人下指令,才能去行動

事情可能會拖到最後才會完成

raw-image


一般來說,過高的焦慮可能會有下列的困境,

分別是

行為上過度猶豫不決,反覆的思考和擔心,害怕他人的建議和批評

因完美主義而無法向前,最後就可能是逃避和拖延

以上的困境,往往容易被解讀成

天生不同的個性所導致

但其實背後的原因可能是來自於過高的焦慮

如何面對以上困境的解決之道

大家可以先了解

焦慮是一種習慣的迴圈

習慣一旦設定,人就會自動化的導航

很難改變,而且容易成為定型

因此處理焦慮的方式往往會讓人上癮的

人在上癮的情況下,往往不容易覺察

而人在身心在放鬆之後,才能覺察自己目前的狀態

思路清晰後,才能問

我是被什麼樣的焦慮所困擾?

這能解決嗎?

他是可控的或不可控?

擔憂有用嗎?

當我們開始問這些問題,就代表認知的介入

當認知開始介入,可以有機會改變焦慮習慣的迴圈


姜尚文諮商心理師撰文


更多好內容,歡迎收聽《懂心理,調出好關係》podcast

「當焦慮來敲門,面對焦慮的迴圈上」

歡迎追蹤收聽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podcast

暖心全人諮商中心官網

暖心全人諮商中心FB

avatar-img
暖心全人諮商中心的沙龍
7會員
37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焦慮其實是一個好指標, 一個好的引路人, 帶領我們去覺察自己可能的核心情緒, 與焦慮或不舒服的情緒共處一段時間, 是幫助自己感受自己情緒的重要入門。
這個社會似乎不太允許我們去慢慢經歷我們的傷痛, 而是希望我們快速復原, 而且是越快越好, 我有許多的個案,正面臨著身心的症狀, 為了求生存,仍然要去工作,去上學, 他們一邊要忍受身心的不適, 一邊一樣的要將工作完成, 沒有辦法停下來休息, 實在是很辛苦。
美國教育部針對雙親家庭的學齡後兒童做了調查, 爸爸參與照護比較多的小孩, 學校成績比較好,而參與的課外活動越多,小孩幸福感越高。 所以,爸爸參與越多孩子的活動,越能提升孩子的表現。 這是真的嗎?我們有甚麼男主外女主內的迷思呢?
焦慮其實是一個好指標, 一個好的引路人, 帶領我們去覺察自己可能的核心情緒, 與焦慮或不舒服的情緒共處一段時間, 是幫助自己感受自己情緒的重要入門。
這個社會似乎不太允許我們去慢慢經歷我們的傷痛, 而是希望我們快速復原, 而且是越快越好, 我有許多的個案,正面臨著身心的症狀, 為了求生存,仍然要去工作,去上學, 他們一邊要忍受身心的不適, 一邊一樣的要將工作完成, 沒有辦法停下來休息, 實在是很辛苦。
美國教育部針對雙親家庭的學齡後兒童做了調查, 爸爸參與照護比較多的小孩, 學校成績比較好,而參與的課外活動越多,小孩幸福感越高。 所以,爸爸參與越多孩子的活動,越能提升孩子的表現。 這是真的嗎?我們有甚麼男主外女主內的迷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