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 那乘載著無限想像和廣大使命的場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Ex Libris: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2017)
就當今正值學生時期的書卷年華來說,善用圖書館資源查找資料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也自然而然會將圖書館視作為公共的「學術辭典」,但或許這樣一個枯燥的形容詞也同時是在削弱「圖書館」本身所持有的意義和價值。不知還多少記不記得幼齡時期的我們皆存有著對文字和圖像的旺盛學習力,那是一個電子數位尚未完全普及的時代,而在身邊最有機會獲得免費且快速的實體來源便是圖書館,藉此,便捷且豐富的「藏書空間」即是人們對此加上的第一註解。

但懷斯曼的視角卻也漸漸從這樣的單一詮釋可能中,破譯出圖書館給與的不同面貌,最顯而易見的即是每日開館前在門外等待的人龍們,你很難想像並同時說服自己:「他們全都是渴求閱讀並來借書的」,這樣集體期許知識賦權的現象或許要回溯至三哲時期的古希臘才會發生,相近卻又不同的,有些人是為了免費的網路資源而來,或是尋求一個集體卻兼具私人性的自習環境,這便又再引領出了更多不同的面相:在所有信息幾乎毫秒內皆能信手捻來的時代,你很難相信有誰能不被這樣的世代所受惠到,但事實即是,體制外的人們依舊大有人在,而圖書館作為一個公共且無排他性的開放空間,自然便承擔起了一定區域內的「數位中心」身分,它使網路變得更加靠攏大眾,而非只是中產階級或藍領們放置於私領域或辦公需求的產物,當然這也同時衍生出了一個更大的問題:究竟有沒有不被開放的對象,而那評判的標準又在哪?片中並未在毫無保留的會議中拋出解法,而到今後也或許會依舊持續著無解的狀態。
Ex Libris: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2017)
但我認為這樣一個難以用限定語詞定義的模糊狀態也正是圖書館在當代所持有之使命的完美提喻:一個時時刻刻呼應城市「社區」訴求的空間,它使知識或是資訊當中那些帶有菁英思想的包裝卸除,毫不畏懼過往的價值評斷,而只迎合當下,一切的目的其實僅僅起於「知識的傳達」這樣看似抽象卻宏大的目標,而至今日,長青藝文課程和親子的陪讀等活動的定期舉行,使民眾和這個空間在互相的參與之下,產生出了某種形而上的意識,一個關於社區的形塑就此成形,每日的工作觀察也不難發現時常前來的熟面孔,以及各個退休之餘前來服務的志工們,重要的並非他們是何許人也,而是從他們身上瞥見圖書館所代表或已然達成的象徵。
「圖書館」早已不只涵蓋它字面上的意義,而是不斷迎合著社會的需求進行變化
這並不只僅僅限於紐約公共圖書館,更是全世界所有的公共圖書館也秉持著的精神。書本早已非圖書館的標誌,而是提供一個平台、環境,藉著與民眾們對於資源的交互分享、流動和滋養,彙整出地方所持有的文化系譜,懷斯曼所擔任的角色一直皆是那如幽靈視角般的採訪者,但所紀錄出的是集體中所常駐、熟知的空間記憶,那最清晰的面貌。
avatar-img
9會員
2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柯勝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傳統的身心二分法之中,「身體」是個完全被蔑視的單體,它囚禁著心靈、精神和我們的靈魂,阻止我們於形式上獲得更高維度的攀升,換言之,它即是源自古老、刻印在我們上頭的動物性先祖,一個代表著只施行生存思維和偶然感知
同樣是以「禮車」這一長形器械作為角色的所在,Carax在同年《花都魅影》中將它置換成Mr. Oscar多重身份切換的裂解器官,它像是具自主意識的有機體,除了賦予新的角色,也同時引領故事本身在內外文本之間不斷交錯(宛如知曉劇情發展的全知者),直至達成對於「電影」這項古老藝術文化的終極自反。
對漫長的電影一直都莫名的毫無抵抗力,拋卻三幕劇結構的制約框架對我而言才算是真正實質意義上的,履行影像這一媒介優越之處的第一步,至於該如何更加昇華在這前提建立之下的作品,便是作者呈現藝術價值和思想的空間。
泰倫斯·馬利克(Terrence Malick),這位在當代美國作者中堪稱如謎一般的人物,其創作軌跡最早可追朔至美國新好萊塢電影尚未完全成形的年代(當然主流評論或學者並未將他與史柯西斯等一票人劃分為同類),並時至今日依然以極少量的產量時不時出現於世人眼中。
他貌似已對一個在線性的時間流動裡,為筆下角色送葬的官能性活動感動十足厭倦,電影史上的不斷重複、挪用正在使整個媒介步入一個更為匱乏的狀態。
在傳統的身心二分法之中,「身體」是個完全被蔑視的單體,它囚禁著心靈、精神和我們的靈魂,阻止我們於形式上獲得更高維度的攀升,換言之,它即是源自古老、刻印在我們上頭的動物性先祖,一個代表著只施行生存思維和偶然感知
同樣是以「禮車」這一長形器械作為角色的所在,Carax在同年《花都魅影》中將它置換成Mr. Oscar多重身份切換的裂解器官,它像是具自主意識的有機體,除了賦予新的角色,也同時引領故事本身在內外文本之間不斷交錯(宛如知曉劇情發展的全知者),直至達成對於「電影」這項古老藝術文化的終極自反。
對漫長的電影一直都莫名的毫無抵抗力,拋卻三幕劇結構的制約框架對我而言才算是真正實質意義上的,履行影像這一媒介優越之處的第一步,至於該如何更加昇華在這前提建立之下的作品,便是作者呈現藝術價值和思想的空間。
泰倫斯·馬利克(Terrence Malick),這位在當代美國作者中堪稱如謎一般的人物,其創作軌跡最早可追朔至美國新好萊塢電影尚未完全成形的年代(當然主流評論或學者並未將他與史柯西斯等一票人劃分為同類),並時至今日依然以極少量的產量時不時出現於世人眼中。
他貌似已對一個在線性的時間流動裡,為筆下角色送葬的官能性活動感動十足厭倦,電影史上的不斷重複、挪用正在使整個媒介步入一個更為匱乏的狀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說來好笑,雖然這是一個新型態的場所,但我居然是看圖書館公職考試的書才知道的(!?)它是「國家圖書館/多媒體創意實驗中心」,跟一般的圖書館或是閱聽場所最大的不同是,它著重在「讓大家都能主動參與創作、主動創造」的這方面,而不是只是被動接受訊息的輸入。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這裡的人,每個人都可以製作一個小
Thumbnail
圖書館人員普遍不足的情況下,櫃檯經常無法坐滿,在繁忙的假日午後,好不容易幫讀者借完書,看向左邊的空位,站了一位讀者,出於禮貌問了聲:請問有人幫你服務嗎?「我要辦證」,很好,又是一樁找空氣辦業務的案件。
Thumbnail
大二下應同學邀約一起擔任圖書館志工,不得不說,也算是一種圓夢了。圖書館志工的好壞參半,讓人對書本種類有了一定了解。書店成了我的近期休閒去處。將書籍捐出或變賣,曾考慮購買電子版書籍。
Thumbnail
午後的陽光,窗外的鳳凰木,我好喜歡這樣的圖書館,那是認真過生活的人、努力充實自己的人、喜歡閱讀的人、正在追夢的人聚集在一個空間中,所散發的氛圍。
在FB上,看見了公視播出的「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紀錄片,裡頭部份內容值得我寫下來與各位分享。   以下是片頭對這部紀錄片的簡介: 「傳奇紀錄片大師懷斯曼,帶領觀眾深入歷史地標「紐約公共圖書館」,探索其獨到的入世之舉,如何成就紐約最美的人文風景,體現深植人心的美國民主信仰。」 紀錄片連結在此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Thumbnail
圖書館一直都在努力適應時代,它展現著時代為了保存知識、傳播思想,所做的各種努力。
Thumbnail
這一期(2024年元月)由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發行的書香遠傳雜誌裡有一篇專訪,編輯下的副標題是「實體書的擁護者,牙科圖書館開放中」,主標題引述自我講的一句話:「閱讀讓我們不畏懼新的挑戰。」 說來也有趣,當初「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的成立定位,雖然一樣是圖書館,但是相較於其他圖書館,顯然是聚焦於「資訊」
Thumbnail
今時今日要獲得資訊,未必一定需要到圖書館,甚麼人還會繼續去圖書館呢?我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就見到使用者包括各年齡層,還發現一個有趣的使用圖書方法。也介紹我在香港中央圖書館最喜歡的位置,是一個令人感到舒泰的讀書環境。
Thumbnail
入口處很神秘的國家圖書館多媒體創意實驗中心(西門捷運站附近),裡面有收存很多國人漫畫作品,限內閱,免費。還不看爆~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說來好笑,雖然這是一個新型態的場所,但我居然是看圖書館公職考試的書才知道的(!?)它是「國家圖書館/多媒體創意實驗中心」,跟一般的圖書館或是閱聽場所最大的不同是,它著重在「讓大家都能主動參與創作、主動創造」的這方面,而不是只是被動接受訊息的輸入。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這裡的人,每個人都可以製作一個小
Thumbnail
圖書館人員普遍不足的情況下,櫃檯經常無法坐滿,在繁忙的假日午後,好不容易幫讀者借完書,看向左邊的空位,站了一位讀者,出於禮貌問了聲:請問有人幫你服務嗎?「我要辦證」,很好,又是一樁找空氣辦業務的案件。
Thumbnail
大二下應同學邀約一起擔任圖書館志工,不得不說,也算是一種圓夢了。圖書館志工的好壞參半,讓人對書本種類有了一定了解。書店成了我的近期休閒去處。將書籍捐出或變賣,曾考慮購買電子版書籍。
Thumbnail
午後的陽光,窗外的鳳凰木,我好喜歡這樣的圖書館,那是認真過生活的人、努力充實自己的人、喜歡閱讀的人、正在追夢的人聚集在一個空間中,所散發的氛圍。
在FB上,看見了公視播出的「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紀錄片,裡頭部份內容值得我寫下來與各位分享。   以下是片頭對這部紀錄片的簡介: 「傳奇紀錄片大師懷斯曼,帶領觀眾深入歷史地標「紐約公共圖書館」,探索其獨到的入世之舉,如何成就紐約最美的人文風景,體現深植人心的美國民主信仰。」 紀錄片連結在此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Thumbnail
圖書館一直都在努力適應時代,它展現著時代為了保存知識、傳播思想,所做的各種努力。
Thumbnail
這一期(2024年元月)由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發行的書香遠傳雜誌裡有一篇專訪,編輯下的副標題是「實體書的擁護者,牙科圖書館開放中」,主標題引述自我講的一句話:「閱讀讓我們不畏懼新的挑戰。」 說來也有趣,當初「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的成立定位,雖然一樣是圖書館,但是相較於其他圖書館,顯然是聚焦於「資訊」
Thumbnail
今時今日要獲得資訊,未必一定需要到圖書館,甚麼人還會繼續去圖書館呢?我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就見到使用者包括各年齡層,還發現一個有趣的使用圖書方法。也介紹我在香港中央圖書館最喜歡的位置,是一個令人感到舒泰的讀書環境。
Thumbnail
入口處很神秘的國家圖書館多媒體創意實驗中心(西門捷運站附近),裡面有收存很多國人漫畫作品,限內閱,免費。還不看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