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

含有「藝評」共 3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2024 Palafang 花蓮跳浪藝術節以「星球爆裂觀測站」為主題,結合藝術創作與在地文化,探討花蓮地震後的土地與生命韌性。展覽作品多元,包含裝置藝術、繪畫、攝影等,藝術家們透過不同角度詮釋地震、斷層、土地與人之間的關係,引發觀者對花蓮土地的重新思考。
Thumbnail
ARTReview 的年度全球藝壇影響力百大排行榜公佈,這是前十名破天荒沒有一位白人男性的榜單!而且也是頭一回第一、第二名都是亞洲人。這可以解釋為「東風壓倒西風」嗎?
Thumbnail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
Thumbnail
在來勢洶洶的「台北藝術週」兩百位外賓蒞臨加持下的台北藝博倏忽收盤,台北藝術圈與畫廊界匕鬯不驚地返回陰霾的日常。為什麽主事者吶喊搖旗如此空前,而台北藝博從開幕到閉幕,從業者到觀眾,從海外到國內反應卻超乎過往地淡定,甚且毫無繞樑餘音呢?
Thumbnail
再怎對以上統計憤憤不平,恐怕也不能否認舉世高唱AI定生死的當下,藝術產業再也無法抱殘守缺,沉湎舊夢。如果像黑白大廚裡功成名就的白湯匙們都肯接受試煉、面對年輕的黑湯匙挑戰,那麼,藝術產業的夥伴們,樂不樂意日新又新,把藝術當成自己人生的證明呢?
Thumbnail
John Berger是一位藝評家,他的藝術生涯起自於畫家,而真正讓他開始被大眾看見的作品為《觀看的方式》這部藝評作品,閒談則是他逝前出版的最後一本散文集。
Thumbnail
5/5閒談:約翰.伯格的語言筆記
本篇文章探討了展覽#無相形所呈現的多元族群故事和身份認同。通過藝術家的作品,展現了在身份認同和族群記憶中,每個個體獨特的生命旅程,以及互動與反思的空間。文章涉及不同藝術家的作品,重點圍繞社會設計、身體、性別與身份的探討,強調觀者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新竹美術館展覽「沐手爾爾」,著重於藝術作品與觀眾之間的互動,討論了策展人陳漢聲的藝術理念與參展藝術家的作品。這些展覽不僅呈現藝術創作,也反映當地文化與自然環境,為觀眾提供深刻的藝術體驗。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探索了藝術家Laura Bariter的作品以及她在臺灣的最新展覽。Laura作為一名年輕的纖維藝術家,以多樣的材料和技術表達對環境和文化的反思。從植物染色到獨特的編織技巧,她的創作展示了當代藝術的生命力與傳統工藝的融合。
Thumbnail
中途我突然理清楚這個展覽搞的是甚麼藝術了...「與一眾創作者的思維共建」即屬於 Collaborative curatorial practices... 參與式藝術體驗... 對於觀眾培養,從人文關懷層面培養藝術或藝團跟觀眾的需求關係所構成的社區文化,或是更深層的哲學上「觀者的存在」的影響...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