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神探大戰》(Detective vs. Sleuths):魔鬼的具象化

2022/09/08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若是期待看到杜琪峰的《神探》重新被復刻出來的觀眾,只有韋家輝自己操刀的《神探大戰》可能會讓人略感失望,但事實就是這個時代的港產片無法再打造出一部《神探》,杜琪峰的那套心理戰在韋家輝的《神探大戰》被淡化到煙消雲散,但也不責怪韋家輝的在這個時代的處理手法,《神探大戰》多少其實也用了《神探》的骨幹,再以近年港產片的套路—警察體制的反叛,並輔以爆破場面包裝。

從邱禮濤的《拆彈專家2》、陳木勝的遺作《怒火》到韋家輝的《神探大戰》,都不難看出這些片各自取經的經典film noir,《神探》和《神探大戰》便是偏向《火線追緝令》當中七宗罪那套概念,《神探》看見人心中的鬼、《神探大戰》看見魔鬼的具現化,《神探大戰》一樁樁連續殺人案件都能多少看見《火線追緝令》的模式,但大問題就是韋家輝沒能將這些案件深化,最終在有限的篇幅內將案件作為服務動作場面的工具。

《神探大戰》另一個問題可能就是對於暴力場面的拿捏,看似噴了一堆血漿但實質震撼力卻不如《神探》當中那割耳朵來的經典;爆破場面調度有中上水準,但無法取得相對節制的比例,不過劉青雲的表演也有相較《神探》更為生猛的表演,若要說《神探大戰》和《神探》最大的關聯性大概就是「魔警案」的架構多少會聯想到《神探》。

也因影片本身在2018年就已拍攝完畢,相較《拆彈專家2》和《怒火》當中的政治符號也來得少,《神探大戰》少了杜琪峰的輔佐之下,敘事上頗為凌亂,故事在轉折之上和人物情感的平衡也不夠精準,善惡塑造的背後也黑白分明且理所當然,但在這樣相對單純的對立之下,人物表演也能賦予故事之外的一股生猛。

但與其說港產片正在死去,不如說現今的創作者正在以另一種形式的套路創作盡可能地保存那股昔日純粹的港味,韋家輝和劉青雲正用了《神探大戰》留住了最後一點港產片的瘋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此專題收錄本在2021年的觀影和文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