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不見得比較好

知道不見得比較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天,新上任的長官對諮商系統不太了解,約我面談。時間一到,我到長官辦公室表明來意之後,長官請我坐下,那是一張會發出嘎吱聲的黑色電腦椅,我必須穩住不動,才能避免跟長官談話時產生尷尬的聲音。

「我不知道你前主管是怎麼帶你的,但我聽上面說你們單位就像是學校的黑洞,什麼事情都不讓他們知道,他們在意很久了」。我們的對話從原本的諮商系統說明,沒兩句就跳到這件事情上面,我好意外。不過我也可以感受到說話的長官也帶著好奇,多過於質疑。

面對突如其來的狀況,我一時愣住,也思考著要怎麼回應。此時,長官又說:「你們都說學生輔導是個資法,是秘密,但學校不知道這些,如何管理?像在醫院,不是連院長也有權力看到病人的病歷?為什麼你們不可以?」。此時,我明白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是陳述專業考量的最佳時機,我審慎的在心裡斟酌即將說出口的話,配著我體內急速升高的心跳。

「不是什麼都不能講,一些行政上合理需要的資訊,我們都可以提供。但學生輔導記錄牽涉到保密,學生跟我們簽了保密協議,我們就需要捍衛學生的秘密,這牽涉到倫理。你想想看,一位學生之所以願意在我們面前袒露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事情,是因為保密的性質。今天假設把閱覽的權限開給管理階層,我們就必需在面談時告訴學生,你的輔導資料校長「可能」看的到,這會影響到他願意說出來的事情。話已經說到這個份上,我認為現在上頭要面對就是"看輔導紀錄"跟"犧牲輔導效能"之間做出選擇。而且,規範我們的不只是個資法,還有心理師法跟學生輔導法,我們身上多扛了這兩個東西。」

看著眼前長官的反應,似乎有些理解我的想法,在一番的討論過後,彼此同意讓輔導資料的提供做適當的揭露。一方面讓長官掌握情形,另一方面也讓學生輔導架構得到保障。

在個別心理治療這個領域,知道的人越多、試著做得越多對個案不見得是好事,可能都在消除系統的憂慮動力,不見得是為了個案。我們平常所面對的挑戰與壓力是「決定先不做些什麼」,而不是跟著大家一起做。暫時不動,其實背後都帶著專業考量與評估,這些若能適度的對系統說明,為團隊注入不同的思考,我想是學校心理師在專業上可以奉獻的。

avatar-img
心裡聊天室
19會員
48內容數
歡迎大家留下意見或問題,一起討論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心裡聊天室 的其他內容
最近有位導師向我反映一位同學(簡稱L)需要輔導,那是一位非常願意付出溫暖與包容學生的老師,跟學生們的關係也非常熱絡,對於學生們的需要,這位老師也總是有求必應,使命必達。 我約談了L,他表示最近在學校的情形都還好,沒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對於L的回應我相當納悶:他需要輔導?隨後,我問了跟L比較熟悉的老
今天跟實習生聊到心理師這個行業選擇,除了一些意識上能掌握的理由之外,可能還有其他我們尚未覺察的部分。 順著這個對話,午休時我發現跟個案在諮商室裡工作的時候,比起說話,更多的時間是用來思考。我所要說的話,是經過整理的,是貼著個案在意的,這跟寫作好像。 在母親的回憶裡,我是個不怕寫作文的小孩,國小把
在教育單位執業所要面對的挑戰之一,是去學習區分同樣一個都稱為輔導的單位,以前那樣做可能沒有關係,但現在做是有風險的。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學生輔導的內容與成效。即便經過了十年,心理諮商專業更趨向個案福祉的看重,還是可以看見一些教育人員對輔導的概念還停留在過去,尤其又被學校系統賦予主管權限時。
競爭,是一種病毒。 它讓你從小就學到,要與別人保持距離。 它告訴你,要對自己的對手保持敵意,同時也影響了自己與別人維持關係的品質,甚至成為選擇伴侶的條件(在於對方能不能持續的給自己新的東西,而不是彼此內在全然的理解、欣賞與接納)。 這值得我們努力。
今年幼兒園畢業典禮,頒獎時意外的也有女兒班級的四五個獎項,我以為人人有獎,直到結束都沒有唸到她的名字。 我的想法是,要怎麼把小孩這次的經驗,變成他之後面對類似情境的能力。我想讓她看見自己在過程中的投入,而不是覺得沒有被設定好的框架肯定而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好。 我:妳覺得畢業典禮怎麼樣? 女兒:沒有~
「去承認自己有弱點,再走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表示自己需要協助,其實需要很大的勇氣。」​ 擔心留下紀錄:諮商的確會留下紀錄,但目的是幫助心理師整理與評估與學生處理困擾的方向,而且紀錄也依法以保密的形式留存,除非學生願意,否則不會有洩漏的情形發生。​
最近有位導師向我反映一位同學(簡稱L)需要輔導,那是一位非常願意付出溫暖與包容學生的老師,跟學生們的關係也非常熱絡,對於學生們的需要,這位老師也總是有求必應,使命必達。 我約談了L,他表示最近在學校的情形都還好,沒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對於L的回應我相當納悶:他需要輔導?隨後,我問了跟L比較熟悉的老
今天跟實習生聊到心理師這個行業選擇,除了一些意識上能掌握的理由之外,可能還有其他我們尚未覺察的部分。 順著這個對話,午休時我發現跟個案在諮商室裡工作的時候,比起說話,更多的時間是用來思考。我所要說的話,是經過整理的,是貼著個案在意的,這跟寫作好像。 在母親的回憶裡,我是個不怕寫作文的小孩,國小把
在教育單位執業所要面對的挑戰之一,是去學習區分同樣一個都稱為輔導的單位,以前那樣做可能沒有關係,但現在做是有風險的。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學生輔導的內容與成效。即便經過了十年,心理諮商專業更趨向個案福祉的看重,還是可以看見一些教育人員對輔導的概念還停留在過去,尤其又被學校系統賦予主管權限時。
競爭,是一種病毒。 它讓你從小就學到,要與別人保持距離。 它告訴你,要對自己的對手保持敵意,同時也影響了自己與別人維持關係的品質,甚至成為選擇伴侶的條件(在於對方能不能持續的給自己新的東西,而不是彼此內在全然的理解、欣賞與接納)。 這值得我們努力。
今年幼兒園畢業典禮,頒獎時意外的也有女兒班級的四五個獎項,我以為人人有獎,直到結束都沒有唸到她的名字。 我的想法是,要怎麼把小孩這次的經驗,變成他之後面對類似情境的能力。我想讓她看見自己在過程中的投入,而不是覺得沒有被設定好的框架肯定而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好。 我:妳覺得畢業典禮怎麼樣? 女兒:沒有~
「去承認自己有弱點,再走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表示自己需要協助,其實需要很大的勇氣。」​ 擔心留下紀錄:諮商的確會留下紀錄,但目的是幫助心理師整理與評估與學生處理困擾的方向,而且紀錄也依法以保密的形式留存,除非學生願意,否則不會有洩漏的情形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