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美の綠魔_美化只要看起來一片綠就好?和巨人老師一起拔除氾濫小菊花_eco-eduction workshop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上次拔了一堆小花蔓澤蘭,怎麼又長回來了!

非洲大蝸牛死而復生,怎麼撿都撿不完!孩子們拔除一大堆小花蔓澤蘭,大夥們想說應該清除的差不多了,沒想到小花蔓澤蘭死灰復燃,暑假兩個月沒人來學校“監控”,新開期剛開始,就又看到一大片的小花蔓澤蘭。

raw-image

外來種生物真可怕,應該是沒有辦法斬盡殺絕,就連十分常見的鬼針草(大花咸豐草 Bidens alba),也是產自於南美洲的草本植物,來到台灣之後,很快在台灣蔓延開來,全台各地都能看到鬼針草,成為家喻戶曉的外來種生物。

學校裡當然也有鬼針草,和小花蔓澤蘭一樣,怎麼拔都拔不完,超強的環境適應力,以及可怕的繁殖速度,我們大概只能接受這些綠色新住民,無法將它們趕出校園,只能選擇與之共存。

校園裡還有其他的外來種嗎?外來種生物似乎引起孩子們的注意,想認識更多種類,不知道這樣算不算是好消息,因為學校裡還真的有其他的外來種,同樣也是植物,同樣也是到處都是,趕緊請巨人老師告訴大家,是哪種外來生物入侵校園?(invasive species)

raw-image
  • 葉子長橢圓型,前端漸尖,兩側各有一個尖突,基部呈漸狹形狀。
  • 葉子對生,葉長 4-6 公分,寬 2.5-3.5 公分。
  • 葉子邊緣呈粗鋸齒形狀。
  • 葉面深綠色,粗糙有毛,而葉背面淺綠色。
  • 莖紅褐色,一節一節的匍匐狀蔓性莖,莖上有細毛。

有了先前判讀生物線索的經驗,孩子們很快就找到這次的目標物種,很多植株正開著黃色的花朵,花的大小約和50元硬一樣大,花的造型像極了鬼針草,不同的地方是鬼針草的花瓣是白色的,而這次找的植物,花瓣的顏色是黃色,綜合這些特徵,這次要找的植物,是有名的南美蟛蜞菊 Wedelia triloba

raw-image

南美蟛蜞菊也是外來種 (exotic species) 喔?這個不是很常見嗎?學校到處都有耶!在我們破題之後,孩子們驚覺學校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外來種生物,數量也很驚人,40分鐘的時間,全班25人一共拔除了10公斤的南美蟛蜞菊,還有很多來南美蟛蜞菊不及拔除,只能留待之後更多人一起來移除這種外來種植物。

raw-image
raw-image

南美蟛蜞菊顧名思義,是原產於南美洲的植物,和鬼針草同樣都是菊科 (Compositae)的植物,有很多共同特性,對環境的適應力和繁殖力同樣驚人,南美蟛蜞菊是很多園藝造景選用的植物,甚至在2010年台北市爆發公共工程弊案,繁殖力驚人又很耐命的南美蟛蜞菊一株居然採購價高達$300元 (市價$20/株),經由新聞報導,讓南美蟛蜞菊在當年曾經一度聲名大噪。

南美蟛蜞菊對生態有影響嗎?當然有,實際觀察發現,有南美蟛蜞菊的地方,就會只有南美蟛蜞菊,幾乎看不到其他植物,想當然耳,本土的原生植物無法與其競爭,只能被南美蟛蜞菊奪走生長空間與資源,最終被外來種植物取代。

raw-image

早年綠化工程只求植物耐命,生長快速,短時間就能長成一片,最好是選的植物會開漂亮的花,更能滿足驗收成效,許多國外植物因此被選進,大量種植,雖然短期能看到綠化效果,很多地方在短時間就能呈現綠油油一片,但是在完全忽略生態考量的情況下,時間久了,後人便得承接早期不當決策的惡果,許多外來生物早已是無法阻止蔓延,更無法完全移除、消滅。

raw-image
raw-image

我們只能將現階段視作過渡期,透過課程活動,讓更多孩子有機會體認過去錯誤決策造成的亂象,期許孩子們在未來成為社會中堅份子,能有更多元、更全面的思慮,讓過去的痛不再重複發生,更不會增添新的問題,淡化外來種生物危害程度。

課程地點:台北市桃源國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巨人老師/羅友徹的沙龍
25會員
36內容數
2023/09/15
新聞裡的外來生物已經在台灣有族群了,暫不討論所謂的危害及影響,先從發現牠開始,認識龍眼雞!
Thumbnail
2023/09/15
新聞裡的外來生物已經在台灣有族群了,暫不討論所謂的危害及影響,先從發現牠開始,認識龍眼雞!
Thumbnail
2023/07/29
水邊怎麼有個洞呢?居然有螃蟹躲在裡面!趕緊和巨人老師一起抓螃蟹,好玩還能長知識 😉
Thumbnail
2023/07/29
水邊怎麼有個洞呢?居然有螃蟹躲在裡面!趕緊和巨人老師一起抓螃蟹,好玩還能長知識 😉
Thumbnail
2023/07/08
要報名點燈課程嗎?先聽巨人老師分享點燈經驗,期待未來參加巨人老師的昆蟲夏令營隊,再來體驗點燈樂趣!
Thumbnail
2023/07/08
要報名點燈課程嗎?先聽巨人老師分享點燈經驗,期待未來參加巨人老師的昆蟲夏令營隊,再來體驗點燈樂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冒險╳植物╳漫畫,跟著書中主角一起逃離異變,並在冒險過程中學會植物的相關知識! 如果有一天家裡的植物變得巨大,甚至具有攻擊性的時候,你會選擇躲起來,還是奮起反抗呢? 韓格林一行人繼續踏上尋找父母的旅程,結識了一群植物小怪物外,也遇到了強勁的對手們,他們找得到與環境保護共存的方式嗎?
Thumbnail
冒險╳植物╳漫畫,跟著書中主角一起逃離異變,並在冒險過程中學會植物的相關知識! 如果有一天家裡的植物變得巨大,甚至具有攻擊性的時候,你會選擇躲起來,還是奮起反抗呢? 韓格林一行人繼續踏上尋找父母的旅程,結識了一群植物小怪物外,也遇到了強勁的對手們,他們找得到與環境保護共存的方式嗎?
Thumbnail
比養成蝴蝶更意外的事
Thumbnail
比養成蝴蝶更意外的事
Thumbnail
一般人在花園裡,不小心接觸到一些小動物,不是驚聲尖叫,或許是覺得噁心,就是再也不敢接觸泥土與花花草草;對於喜歡拈花惹草的人而言,許許多多花園裡發現的小動物,卻是一種驚喜!
Thumbnail
一般人在花園裡,不小心接觸到一些小動物,不是驚聲尖叫,或許是覺得噁心,就是再也不敢接觸泥土與花花草草;對於喜歡拈花惹草的人而言,許許多多花園裡發現的小動物,卻是一種驚喜!
Thumbnail
抓了一隻毛蟲丟到旁邊的葉子上: 「去,去!別吃我的菜,換個口味吧。」 是夜,蟲來夢中笑: 「除掉一隻我,還有千千萬萬個我。」 天明看菜,滿園盡帶黃金蟲。 除惡務盡,但某些惡就像歌劇院裡的魅影。
Thumbnail
抓了一隻毛蟲丟到旁邊的葉子上: 「去,去!別吃我的菜,換個口味吧。」 是夜,蟲來夢中笑: 「除掉一隻我,還有千千萬萬個我。」 天明看菜,滿園盡帶黃金蟲。 除惡務盡,但某些惡就像歌劇院裡的魅影。
Thumbnail
八月的某天早上,發現陽台的鐵欄杆竟然長出有點詩意的藤蔓,倒三角形的葉子有點像地瓜葉,不知是否會長出好吃的地瓜。 立刻拍照用app查詢植物名,一查完整個毛骨悚然,竟然是一種有害的外來種叫做「微甘菊」,又稱「小花蔓澤蘭」。生命力極旺盛,會害死其他植物,號稱世界上最具危險性的有害外來種之一,這麼毒的東西
Thumbnail
八月的某天早上,發現陽台的鐵欄杆竟然長出有點詩意的藤蔓,倒三角形的葉子有點像地瓜葉,不知是否會長出好吃的地瓜。 立刻拍照用app查詢植物名,一查完整個毛骨悚然,竟然是一種有害的外來種叫做「微甘菊」,又稱「小花蔓澤蘭」。生命力極旺盛,會害死其他植物,號稱世界上最具危險性的有害外來種之一,這麼毒的東西
Thumbnail
台灣也有盛大的昆蟲展覽唷,2023台灣國際昆蟲博覽會在花博,走~和巨人老師一起去逛逛!
Thumbnail
台灣也有盛大的昆蟲展覽唷,2023台灣國際昆蟲博覽會在花博,走~和巨人老師一起去逛逛!
Thumbnail
外來種真可怕,到處都看得到想趕還趕不走!就連會開美麗小黃花的南美蟛蜞菊也是外來種,不灰心~繼續和外來生物奮戰!
Thumbnail
外來種真可怕,到處都看得到想趕還趕不走!就連會開美麗小黃花的南美蟛蜞菊也是外來種,不灰心~繼續和外來生物奮戰!
Thumbnail
與大地一起工作的孩子不會怕一般人所謂的“髒”,孩子們知道不管是生廚餘、泥土、堆肥還是蟲子,它們全是菜園裡重要的角色呢!
Thumbnail
與大地一起工作的孩子不會怕一般人所謂的“髒”,孩子們知道不管是生廚餘、泥土、堆肥還是蟲子,它們全是菜園裡重要的角色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