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罪後真相】看到的台灣懸疑劇

2022/10/1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或許是因為韓劇的影響,懸疑劇是台灣近幾年來不斷嘗試的劇情,燒腦以及不斷反轉的劇情,挑戰著編劇與觀眾的極限,《罪後真相》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
最後真相 電影宣傳海報(來源:電影官方網站)
平心而論,在這部片子中可以看到很多製作方的努力與挑戰,也看到了劇組盡力發揮,不論是劇情、拍攝、場景、燈光、陳設…等,都有努力的痕跡,但他卻仍然有很濃厚的台灣獨有電影節奏與表現方式。
台灣的電影一直以來都有非常獨特的節奏感,不論是在外部的鏡頭節奏或者內部的劇情節奏,都與美、日、韓,都有著巨大的不同,雖然許多電影投資人會說這是導演的功力,但我認為這是台灣電影故事沒有拆解重構的問題。
台灣的劇本一直以來都是偏向創作思維,簡單來說,一個傳統故事的流程會是「骨幹-事件-枝節-結果」,到了要搶獎項或者補助的時候,大家就會強調核心訴說精神、提及的議題、觀眾的反思…..等,所以變化可能會變成「事件-枝節(議題)-回憶(解釋)-骨幹(議題)-事件(議題)-回憶(解釋)-枝節(議題)-回憶(解釋)-骨幹+結局(思考)」(還可能是開放式結局),其實這樣一看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台灣成功的電影大多是恐怖片以及校園愛情劇,因為相較之下故事比較單純。
再深入看這些複雜的劇本,台灣也常常有故事太複雜而說不清楚的狀況,或者最後交代的不清不楚的情形,有趣的是「說不清楚」或者「不合理」卻是鬼片可以接受的狀況,但是在劇情片的時候,就會不斷產生疑惑,造成觀影者的分心。相信許多同業人員在念相關科系或者在國際團隊工作的時候都曾經學過,一個商業劇本的解構是很重要的,在幾頁的篇幅內要發生多少事件、幾頁之後應該要有轉折、描述性的畫面不要超過幾頁、劇本在開場5-8頁需要第一個爆點…等,雖然這樣的邏輯不一定適合台灣電影,但在長久的電影工業下,一個好的商業劇情是可以被系統化拆解的,而台灣的劇情片似乎還在往這方向努力著。
曾幾何時,台灣單純簡單的劇情已經越來越少見,而「讓觀眾猜不到,讓大家有更多反思,讓大家有更多感觸……等」成了許多導演或者編劇的目標,但我還是希望台灣的電影可以越來越好,不要浪費了長久在世界各地發光的技術人才,好的電影產業也是重要的文化軟實力,更能帶動各種軟硬體的發展。
回到話題《罪後真相》到底好不好看,我覺得他已經是這幾年台灣懸疑電影的一個里程碑了,劇情也算是完整度較高的,張孝全、陳昊森的演技真的很好,可以帶入很多情緒,加上方郁婷與兩位自然互動的演出,算是值得一看,但記得帶點東西進去吃~
維爾德穆哈克
維爾德穆哈克
因為工作的性質,我需要接觸大量的戲劇與電影,在工作之外,我總有許多更私人的眼光與角度來看這些影片,在這裡我想透過自己的視角來闡述每一次的感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