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一起進電影院看台灣電影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海角七号》以後,好幾次我們好像都在票房像煙火「咻—」的綻放下以為台灣電影應該可以「回春」站穩在電影院的廳數、觀眾們都會隨之起舞一起支持台灣電影,但往往就真的綻放完就還是得等著下一部像《海角七号》這樣讓觀眾買單的神作。
當大家說著「後疫情時代」這幾個字時,疫情不見趨緩,許多電影大片一延再延,都讓人不禁懷疑「疫情」真的走到「後」了嗎?但因為這些大片子不斷地往後延,打開電影時刻表,常常都是經典重映,新片變少了,卻像給了台灣電影更多被看見的可能:當選擇變少了,好像就得回頭看看這些常常上映不到十天就被趕下院線的台灣電影。
說起來有點哀傷是真的,但又覺得「真好,至少撐個兩週(或更長)」還可以多點時間推銷身邊只看外國片的朋友進電影院看看台灣的故事。疫情之下,台灣電影要回春了嗎?票房到底多少算是好呢?近幾部台灣電影被討論的熱度真的比以往多太多太多了,也許還不到真的可以創造出穩定的票房,但只要觀眾願意買票進場,一定會發現「台灣電影也滿好看的啊啊啊啊啊!」
這週新上映及接下來上映的:
《親愛的房客》10/23
(鄭有傑作品,有今年新科金鐘男主角姚淳耀、讓人想念的吳朋奉)
《戀愛好好說》10/23
(郭珍弟作品,2020高雄電影節特別放映)
《孤味》11/06
(陳淑芳演出,先前短片的一直沒看,這回直接看長片了。怎辦好像會哭到抽筋啊啊啊!就說不能看預告啦!)
《同學麥娜絲》11/20
(《大佛普拉斯》黃信堯作品,這次不講神佛講同學,有今年常露臉的劉冠廷,可以比較一下看看劉冠廷不同角色不同的層次。)
《迷走廣州》11/27
(以女性視角出發,融合台灣傳統文化活動「八家將」和鋼管,是很少見的台灣電影題材。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呢?)
《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11/27
(紀錄片《十二夜》的續集,我想看過《十二夜》以及關心流浪動物的人,應該也會接續去看這部紀錄片,看看這次要用什麼樣的視角讓我們了解流浪動物問題的起點!)
《親愛的殺手》12/04(鄭人碩主演。)
《腿》12/24
(張耀升從「寫作」換了個身分成為「導演」,很期待張耀升身分轉換後的作品。)
已經不在電影院能看到的,有些也上了影音平台,可以上線找找。(不要看盜版啦拜託啦!找付費的平台付個月租費就可以看很多了呢!)
如果你不想看那些經典修復版的電影,或是你本來就都看過了,那不,給台灣電影一點支持嘛!雖然有時候品質參差不齊,但一定有很多會讓你驚豔的!例如:
我錯過的院線,在線上平台補上的《大餓》/蒐集胖子的哀愁;也有劉冠廷,也在線上補上的孤獨的總和《致親愛的孤獨者》;看了兩次院線都莫名哭到不行的自我對決的《下半場》;最驚豔的莫過於這部《狂徒》/難得一見的台灣動作片,這幾部OTT平台都找得到了,都是值得被觀看的。
其他沒提到就只是恰好沒有位置擺放它們而已。如果你想看舊片而沒有把握的,我有寫過的台灣電影在這裡:https://www.sun-line.idv.tw/blog/?cat=2255,不過還是期待大家都能進電影院看看這些在疫情之前你從來沒有想過要看的電影,現在正是時候走進戲院看看這些台灣的作品,支持它們給予批評或鼓勵。
台灣電影票房到底會不會回春?真的需要觀眾多給一點實際的支持!我們一起進電影院看台灣電影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2K會員
870內容數
自由工作者、上班族究竟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呢?來看線線怎麼說;業餘的時候,也來跟線線一起看劇看電影及看書;有空的話一起來學做出版、編輯和電子書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換日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霸凌的故事,從來沒有因為時代的進步而消失。即使有著像是電影裡像王大軍那樣鍥而不捨挖掘真相的人,或者像張誠、貝貝那樣的吹哨者,依然不會讓這樣的事件不再發生。我們該做的是防止這樣的事件發生,而不是多一個挖掘真相和那些勇敢說出真相的吹哨者。
這本書雖然是寫給女性閱讀,也適合常常一身輕旁觀著女性的男性閱讀,更適合許多在母親要求之下倍感壓迫的女性,用不同的角度理解母親,並從母親的角度觀看自己,然後拔除那些母親也許無意卻深砍進自己骨肉的劍,好好替自己自我療癒。
台灣有非常非常多的本土作品都是值得一看的。我們要有更好的創作環境、好的作品,一定要靠大家多多支持分享!
像《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這種故事在早年應該屢見不鮮,在同志圈裡能被談論起都是很久以後的事。即使至今台灣同婚已經合法化,要能大方公開自己的性向,仍然不是件太容易的事,就算有一部分的人是願意對不同性傾向的人展開友善的雙臂,依然很多人需要躲在自己感到安全的位置。
有沒有一部電影讓你又笑又哭但並不感到悲傷或也不心感逝去的遺憾?《消失的情人節》是一部笑著笑著就哭了的電影,是一部向那些回不去的過去致意的電影,而每一個未來都是從過去到來。
《俗女養成記》大概就是女版的《花甲男孩轉大人》吧!一樣是從南部去台北,一樣從台北回到南部,一樣被問著婚姻、未來,一樣有著許許多多其實就是日常的家族親友間往來的故事,但《俗女養成記》多了從女性的角度,從小比男性社會化的社交往來、察顏觀色,依循卻不完全遵守著應有的規矩,在其中掙扎、反抗、辨證中有了陳嘉玲
霸凌的故事,從來沒有因為時代的進步而消失。即使有著像是電影裡像王大軍那樣鍥而不捨挖掘真相的人,或者像張誠、貝貝那樣的吹哨者,依然不會讓這樣的事件不再發生。我們該做的是防止這樣的事件發生,而不是多一個挖掘真相和那些勇敢說出真相的吹哨者。
這本書雖然是寫給女性閱讀,也適合常常一身輕旁觀著女性的男性閱讀,更適合許多在母親要求之下倍感壓迫的女性,用不同的角度理解母親,並從母親的角度觀看自己,然後拔除那些母親也許無意卻深砍進自己骨肉的劍,好好替自己自我療癒。
台灣有非常非常多的本土作品都是值得一看的。我們要有更好的創作環境、好的作品,一定要靠大家多多支持分享!
像《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這種故事在早年應該屢見不鮮,在同志圈裡能被談論起都是很久以後的事。即使至今台灣同婚已經合法化,要能大方公開自己的性向,仍然不是件太容易的事,就算有一部分的人是願意對不同性傾向的人展開友善的雙臂,依然很多人需要躲在自己感到安全的位置。
有沒有一部電影讓你又笑又哭但並不感到悲傷或也不心感逝去的遺憾?《消失的情人節》是一部笑著笑著就哭了的電影,是一部向那些回不去的過去致意的電影,而每一個未來都是從過去到來。
《俗女養成記》大概就是女版的《花甲男孩轉大人》吧!一樣是從南部去台北,一樣從台北回到南部,一樣被問著婚姻、未來,一樣有著許許多多其實就是日常的家族親友間往來的故事,但《俗女養成記》多了從女性的角度,從小比男性社會化的社交往來、察顏觀色,依循卻不完全遵守著應有的規矩,在其中掙扎、反抗、辨證中有了陳嘉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七夕近在眼前,《釀電影》繼多年前整理的〈情人節電影處方籤〉片單,再次為各位善男信女、孤男寡女、曠男怨女精選幾篇近年文章,作為情海的明燈,在悠悠尋覓、維繫戀愛的無垠大海裡,希望助各位的心神,定錨心向。
Thumbnail
本文介紹:我踏浪而來、你那好冷的小手、天涼好個秋、燃燒吧!火鳥、蹦蹦一串心、卻上心頭、在那河畔青草青、迷你特攻隊、搭錯車、今年的湖畔會很冷十部80年代初期電影及其插曲,並介紹:沈雁、銀霞、鮑正芳、黃仲崑、高凌風、劉文正、江玲、陶大偉、蘇芮、齊豫等人演唱的歌曲,就讓大家一首接一首的回味經典吧!
復活節假期前揀了看港產片《填詞L》,正式代表着今年跳過了及放棄三套港產賀歲片了。本來在三月中還想過揀其中一套看看,叫做揍一下熱鬧及支持一下港產片,而這段時期三齣賀歲片仍有排期在戲院上映,只不過反覆再看看影評,並且思考究竟我進入戲院有什麼期望,最終還是卻步⋯⋯
Thumbnail
去年入場觀賞臺灣電影《周處除三害》,雖然當時票房和口碑平平,但近期在Netflix上架後卻意外贏得點擊率與好評。串流平臺的崛起是否意味著戲院文化的不合時宜?現今觀眾更趨向家庭影院。此外,劇情中對新興宗教的描述也引發了深思,如何判斷善惡有別?這些議題都值得探討。
Thumbnail
好久好久沒更新這裡的短評心得,連改版了也不知道lol 《七月返歸》是個人2023年9大最喜愛的電影之一,上個月於台灣正式上映,雖然暫時只剩下一間戲院繼續播映,但歡迎有興趣的台灣朋友進場觀賞
Thumbnail
今年三部賀歲片,原先最不被看好的,就是看似題材及演員陣容老舊、海報不吸引的《臨時劫案》,沒想到開播後經過口碑加持,聲勢上慢慢跟挾上集餘威的《飯戲攻心2》及以MIRROR掛帥的《盜月者》,票房後勁越來越強,值得欣慰!眾口皆碑的「哨牙郭富城」不用多談,反而想閒聊一下兩名電影稀客:張可頤及胡定欣。
Thumbnail
二月影展餘韻未消,四部觀眾票選前20名的佳作終於登上院線!其中,《再見機器人》以其動人人性勾勒,成為最受期待之作;《火上鍋》為味蕾帶來饗宴;艾瑪史東主演的《可憐的東西》融合哲學、女性覺醒,讓人愛不釋手;而《去唱卡拉OK吧》則以幽默笑聲與淚水勾勒愛情。
Thumbnail
去年是大疫退散解封之年,生活回歸正軌,年初時的確有點報復性消費的觀影心態,但下半年後真的是有不少想看的作品。
不太看台灣電影。 台灣得獎的電影,劇本肯定寫得很好,演員也一定是演技很細膩,並非否定台灣電影的創作與質感,而是發現那些台灣「好看」的電影,幾乎都會我深感痛苦⋯ 原生家庭、病痛、絕望、無能為力、憤怒、相愛又相殺、放下一切遠行出走⋯等等,發生在自己身上或週邊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即視感,太真實⋯
Thumbnail
自從前年夏天搬到台中之後,我離電影的距離就越來越遠。少了影展,少了可以從容看片的台北檔期,那些成天繞著電影打轉的生活軌跡,彷彿像是上輩子。但我還是還是相信著電影。本文將會依序介紹十部2023年的個人電影,每部作品都有它的柔軟與尖銳,正好觸及了我這一年的所思所感,分享給你。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七夕近在眼前,《釀電影》繼多年前整理的〈情人節電影處方籤〉片單,再次為各位善男信女、孤男寡女、曠男怨女精選幾篇近年文章,作為情海的明燈,在悠悠尋覓、維繫戀愛的無垠大海裡,希望助各位的心神,定錨心向。
Thumbnail
本文介紹:我踏浪而來、你那好冷的小手、天涼好個秋、燃燒吧!火鳥、蹦蹦一串心、卻上心頭、在那河畔青草青、迷你特攻隊、搭錯車、今年的湖畔會很冷十部80年代初期電影及其插曲,並介紹:沈雁、銀霞、鮑正芳、黃仲崑、高凌風、劉文正、江玲、陶大偉、蘇芮、齊豫等人演唱的歌曲,就讓大家一首接一首的回味經典吧!
復活節假期前揀了看港產片《填詞L》,正式代表着今年跳過了及放棄三套港產賀歲片了。本來在三月中還想過揀其中一套看看,叫做揍一下熱鬧及支持一下港產片,而這段時期三齣賀歲片仍有排期在戲院上映,只不過反覆再看看影評,並且思考究竟我進入戲院有什麼期望,最終還是卻步⋯⋯
Thumbnail
去年入場觀賞臺灣電影《周處除三害》,雖然當時票房和口碑平平,但近期在Netflix上架後卻意外贏得點擊率與好評。串流平臺的崛起是否意味著戲院文化的不合時宜?現今觀眾更趨向家庭影院。此外,劇情中對新興宗教的描述也引發了深思,如何判斷善惡有別?這些議題都值得探討。
Thumbnail
好久好久沒更新這裡的短評心得,連改版了也不知道lol 《七月返歸》是個人2023年9大最喜愛的電影之一,上個月於台灣正式上映,雖然暫時只剩下一間戲院繼續播映,但歡迎有興趣的台灣朋友進場觀賞
Thumbnail
今年三部賀歲片,原先最不被看好的,就是看似題材及演員陣容老舊、海報不吸引的《臨時劫案》,沒想到開播後經過口碑加持,聲勢上慢慢跟挾上集餘威的《飯戲攻心2》及以MIRROR掛帥的《盜月者》,票房後勁越來越強,值得欣慰!眾口皆碑的「哨牙郭富城」不用多談,反而想閒聊一下兩名電影稀客:張可頤及胡定欣。
Thumbnail
二月影展餘韻未消,四部觀眾票選前20名的佳作終於登上院線!其中,《再見機器人》以其動人人性勾勒,成為最受期待之作;《火上鍋》為味蕾帶來饗宴;艾瑪史東主演的《可憐的東西》融合哲學、女性覺醒,讓人愛不釋手;而《去唱卡拉OK吧》則以幽默笑聲與淚水勾勒愛情。
Thumbnail
去年是大疫退散解封之年,生活回歸正軌,年初時的確有點報復性消費的觀影心態,但下半年後真的是有不少想看的作品。
不太看台灣電影。 台灣得獎的電影,劇本肯定寫得很好,演員也一定是演技很細膩,並非否定台灣電影的創作與質感,而是發現那些台灣「好看」的電影,幾乎都會我深感痛苦⋯ 原生家庭、病痛、絕望、無能為力、憤怒、相愛又相殺、放下一切遠行出走⋯等等,發生在自己身上或週邊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即視感,太真實⋯
Thumbnail
自從前年夏天搬到台中之後,我離電影的距離就越來越遠。少了影展,少了可以從容看片的台北檔期,那些成天繞著電影打轉的生活軌跡,彷彿像是上輩子。但我還是還是相信著電影。本文將會依序介紹十部2023年的個人電影,每部作品都有它的柔軟與尖銳,正好觸及了我這一年的所思所感,分享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