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弛的意識,時間還在走: 談落日飛車《Jinji Kikko》( I )

鬆弛的意識,時間還在走: 談落日飛車《Jinji Kikko》( I )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2022年的現在,2011年成軍的落日飛車雖說稱不上「老團」,但也絕對稱得上「資深」了。大家在網路上可以找到關於他們的各種資料,包括團名的由來、在國外的經歷等。在這裡,我就只談談我第一次聽到落日飛車的感覺,以及我對他們音樂的觀察與想法。

記得第一次聽到落日飛車的音樂,還是在中學的時候。當時家裡除了我爸,還沒有人擁有筆記型電腦,要使用電腦的人,必須使用那台擺在客廳的公用電腦。一次經過客廳,哥哥正一邊用著電腦看著YouTube。我斜眼看了一下,發現他的螢幕上,是一顆霓虹色的糖果,這就讓我有了興趣。我隨即問他:「你在看什麼?」他說:「這是一個台灣的團,還蠻酷的,你可以找來看看。」吃完晚餐後,我隨即打開我的帳號來查,即使那台電腦的速度非常緩慢,也沒有澆熄我的興致。我找到了那支影片,當初以為畫面就是一張靜止的畫,但隨著將音樂慢慢聽下去,發現那顆糖果會慢慢地變成不同的顏色,而糖果上面還爬著幾隻螞蟻,背景寫著作品的名稱:《Jinji Kikko》。

他們的音樂,也就像是那顆那顆甜膩到爬著螞蟻的糖果,舒適到了鬆弛的地步。效果器的選用是一個重要的關鍵,他們選用了上世紀60、70年代成人抒情Adult Contemporary所常用的效果與音色。這樣的曲風在當代台灣獨立音樂圈、乃至整個華文流行音樂市場,都是不多見的。這種樂風源自民謠與藍調音樂,在興盛時算得上是流行音樂市場的基石,然而,當一種藝術形式過度氾濫,乃至成為在市場上可以被輕易批量生產時,就預示著作品的粗糙濫製;群眾聽膩了這樣的音樂,也會轉向新的作品內容。久而久之,成人抒情便淡出了群眾的視野中。但正如上期所說的Vapor wave,對上世紀音樂的復古開始成為新的流行,較低的聆賞門檻也代表聽眾可以更輕易的享受到這種音樂的美好。相較於萌生初期以內容豐富度為重的台灣獨立音樂圈,這種類型的音樂對於壓力過大、生活節奏較快的當代群眾,有更強的吸引力。由此,這種內容與聲音表現都更加輕鬆的音樂形式聚集了一群聽眾。如Deca joins、溫室雜草等樂團,也紛紛進入大眾的視野。

比起這些後起之秀身上有較強的「日系樂團」的影子,落日飛車便顯得更「美系」一點,編曲上也更接近原始的成人抒情。從BOSSA NOVA就開始認識落日飛車的老樂迷們或許能感受得到,其實在他們正式發行第一張專輯時,他們給人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除了少了很多合成器的編排,各樂器的使用也是以簡單、清新為主,有點像是日本老團Sunny Day Service、甚至是英國The Beatles早期作品的感覺。

一下子不注意,又寫了一千多個字。下一篇,我會專注在這張EP上,跟大家談談我怎麼聽這三首歌。

圖源:落日飛車

raw-image


avatar-img
史冬的沙龍
17會員
35內容數
一顆石頭靜靜地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史冬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上次聊到了Vapor wave的源頭、背景與特性,聊到「取樣」與「循環」、「易於聆賞」與「無意義」的特性使這樣的音樂帶有「速成音樂」,甚至是「速食音樂」的特質。這次,我想以自己作為「聽者」的視角,來聊聊我對於Vapor wave在聆聽上的一些感受。 記得第一次聽到這種類型的音樂是在大學時一個趕期末報
Vaporwave,台灣翻譯為「蒸氣波」,是2010年左右開始在網路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藝術形式,主要包含了視覺與聽覺的兩方面。關注我的臉書的朋友可能知道,這是一個我很早就想聊的話題,但由於還有太多的音樂想要介紹給大家,加上我對於蒸氣波的認識還沒有非常全面,為了補齊相關的知識,我花了一些時間試圖挖掘他,
上次大概介紹了這張專輯與美國嘻哈文化與黑人社群的一些背景,這次我們來看看這張專輯本身。 之前寫《夢想成真》的專輯介紹時,為了蒐集資料,找了馬世芳老師在電台上訪問熊仔的錄音來聽。提到專輯結構的發想時,熊仔就提到了這張專輯。在這張專輯封面上,在專輯名稱的下方,還寫了幾行字: A Short Film B
一直沒想好該怎麼介紹這張專輯,總覺得在生命中沒有一個適當的切入點。雖說他在音樂上的表現十分突出、想要討論的議題也十分深刻,但以我的身分要討論「非裔美國人當代的社會處境」,總覺得怎麼說怎麼矯情。 雖說我的五官比較深,經常被別人誤認為是原住民或有外國血統,但就我對自己家譜的認識,我應該是個漢人。身為台灣
或許是因為生活上的忙碌、接了很多新的案子,很久沒寫介紹音樂的文章了。看了看上一篇文章,已經是上個月的事情。剛才吃完午餐後,一邊休息、一邊聽著馬世芳老師訪問傷心欲絕的錄音,才想起:或許我該再來寫寫文章了。 最近開始認真接案子、認真賺錢,想盡快脫離「米蟲」的狀態,成為一個有點用的人。到了一個歲數、脫離了
停更了幾天,除了整理自己的狀態,也是因為之前太急著把自己所想到的都寫出來,以至於靈感與筆墨都鈍了。 節奏輕快而簡單,很適合一邊運動一邊聽;比起先前聽的後搖樂團,沒有太多的細節,所以我總是一邊運動,一邊放著聽。
上次聊到了Vapor wave的源頭、背景與特性,聊到「取樣」與「循環」、「易於聆賞」與「無意義」的特性使這樣的音樂帶有「速成音樂」,甚至是「速食音樂」的特質。這次,我想以自己作為「聽者」的視角,來聊聊我對於Vapor wave在聆聽上的一些感受。 記得第一次聽到這種類型的音樂是在大學時一個趕期末報
Vaporwave,台灣翻譯為「蒸氣波」,是2010年左右開始在網路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藝術形式,主要包含了視覺與聽覺的兩方面。關注我的臉書的朋友可能知道,這是一個我很早就想聊的話題,但由於還有太多的音樂想要介紹給大家,加上我對於蒸氣波的認識還沒有非常全面,為了補齊相關的知識,我花了一些時間試圖挖掘他,
上次大概介紹了這張專輯與美國嘻哈文化與黑人社群的一些背景,這次我們來看看這張專輯本身。 之前寫《夢想成真》的專輯介紹時,為了蒐集資料,找了馬世芳老師在電台上訪問熊仔的錄音來聽。提到專輯結構的發想時,熊仔就提到了這張專輯。在這張專輯封面上,在專輯名稱的下方,還寫了幾行字: A Short Film B
一直沒想好該怎麼介紹這張專輯,總覺得在生命中沒有一個適當的切入點。雖說他在音樂上的表現十分突出、想要討論的議題也十分深刻,但以我的身分要討論「非裔美國人當代的社會處境」,總覺得怎麼說怎麼矯情。 雖說我的五官比較深,經常被別人誤認為是原住民或有外國血統,但就我對自己家譜的認識,我應該是個漢人。身為台灣
或許是因為生活上的忙碌、接了很多新的案子,很久沒寫介紹音樂的文章了。看了看上一篇文章,已經是上個月的事情。剛才吃完午餐後,一邊休息、一邊聽著馬世芳老師訪問傷心欲絕的錄音,才想起:或許我該再來寫寫文章了。 最近開始認真接案子、認真賺錢,想盡快脫離「米蟲」的狀態,成為一個有點用的人。到了一個歲數、脫離了
停更了幾天,除了整理自己的狀態,也是因為之前太急著把自己所想到的都寫出來,以至於靈感與筆墨都鈍了。 節奏輕快而簡單,很適合一邊運動一邊聽;比起先前聽的後搖樂團,沒有太多的細節,所以我總是一邊運動,一邊放著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