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正式向大家展示美麗的苔蘚之前,先來講述苔蘚植物分類學中最為重要的三個基本知識,分別是何謂苔蘚植物、分類位階 (rank) 以及學名 (scientific name)。
今天就先跟大家介紹甚麼是苔蘚,以下正文開始
總說
根據Crandall-Stotler et al (2009) 的定義,苔蘚植物是一群無維管束、無角質層、生長在陰暗潮濕環境、異型生活週期、不開花而結孢蒴的植物。
苔蘚是原始的陸生植物,缺乏維管束的構造,故而植株細小,不超過10 cm。苔蘚葉片表面缺乏角質層 (cuticular layer) ,使其體內水分易受環境影響,也使得苔蘚對於環境變化更加敏感,因此,苔蘚可作為環境指標植物。
苔蘚生活史
苔蘚都有著異型生活週期,包含短暫出現的孢子體 (sporophyte),以及多年生且可獨立存活的配子體 (gametophyte)。所謂的異型指的是,孢子體與配子體的形態與存活型式相異,而更多生活史的細節可詳見
這裡
苔蘚分類概說
苔蘚植物,英文稱為Bryophyte,其字源於古希臘語的βρύον (樹生苔類與蘚類) 以及
φυτόν (植物) (詳見
英文版維基百科),所以中文稱為苔蘚植物或簡稱苔蘚。在現今的分類系統上 (Goffinet
et al., 2009),苔蘚分成三個植物門 (phyllum),分別是苔類植物門 (Bryophyta)、地錢植物門(Marchantiophyta) 以及角蘚植物門 (Anthocerotophyta)。
苔、蘚二字的用法
臺灣與中國大陸對「苔、蘚」兩字的用法相反。臺灣以「苔」代表土馬騌類植物(Musci, Moss),以「蘚」代表地錢類植物(Hepaticae, Liverwort)。
關於與臺灣相反之用法,三好學及拓殖千嘉衛是最早將「蘚」字用於土馬騌類,「苔」字用於地前類植物的日本植物學家,但兩者皆無說明原因,而後的日本及現今中國大陸學者亦沿用而不追究。但早於三好學及拓殖千嘉衛前,已有論著〈品字箋〉(虞德升,1677)將苔蘚兩字用法明白劃分,謂「斑點者苔,成片者蘚」,由於蘚沒有莖與葉的分化,故以成片者呼之;而莖上著生許多葉的苔類,則以斑點者乎之。若為中英用字對照,最早為赫美玲於1905年編輯的字典〈A dictionary from English to colloquial mandarin Chinese〉,亦將Moss翻譯為苔 。
根據苔蘚兩字本意,臺灣對苔蘚兩字用法才是正確合理,因此臺灣物種名錄現亦採用臺灣習慣之用法,以「苔」代表土馬騌類植物(Musci, Moss),以「蘚」代表地錢類植物(Hepaticae, Liverwort)(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