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瑞安街是單行道,平常上班時間,街道上行走的多半是媽媽牽著小小孩,不然就是腳踏車悠閒穿越。能否想像一下,在這樣的尺度與氣氛下的街道,樓地板面積73+77坪、樓高21層龐然巨物的出現,所帶來的壓迫感,以及所失去的日照權?

我最喜歡的作家子敏爺爺,在他的散文集「小太陽」中,有一篇名為「樓」的文章,大意是說,有庭院的平房並排而形成的寧靜街道,先是逐漸被高樓工程的灰沙侵擾,緊接著,高樓將取而代之現有的一切。子敏爺爺是這麼說的:「現在,一抬頭,全是水泥色的高樓。天,只剩那麼一點點。天上的藍湖乾涸了。」

「小太陽」出版年,剛好是我出生的那一年。從那時起,水泥公寓、電梯華廈,開始取代有庭院的平房。而這幾年的風潮,則是超高樓豪華住宅,開始取代平房、公寓及華廈。

「沒有杜鵑花,沒有日日春,沒有聖誕紅,沒有棕櫚樹,這條巷子,會成為兩排高樓中間沒有陽光的深溝。」文學家的預言,不幸一語中的。當然,邁入高齡化社會,長輩住在危老建築裡,生活品質堪慮,連上下樓梯出個門都會是問題。但解決問題的方案,是不顧既有的街道寬度與住宅密度,競賽似的興建超高樓層的豪華住宅嗎?

超高樓像是魅影,在城市四處幢幢而立,當太陽升起,卻不會消失,日日吃掉你家廳室原有的明亮,為你帶來峽谷式的都市新生活。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陳彥仲-avatar-img
發文者
2022/11/26
子敏爺爺的「小太陽」,百讀不厭!
熟齡文青-avatar-img
2022/11/26
我也喜歡子敏的文字,真正做到了筆尖常帶著感情,懷念他!
陳彥仲-avatar-img
發文者
2022/11/26
我還喜歡他淺顯好讀、其實蘊藏深厚感情的文字,懷念!
avatar-img
陳彥仲的沙龍
6會員
48內容數
以走路的速度及視野,不用地圖指引方向,沒有預設行程走訪景點吃美食,單純憑著眼前所見的街路風景,帶領我直走或轉彎,去認識大城小鎮、漁村農鄉,體驗真實的台灣。
陳彥仲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4/24
阿公的床,靠窗。看出去,是大屯山系。即將立夏,每日的風和日麗,使得山稜已漸層翠綠。阿公食慾頗佳,每到用餐時刻,吸麵扒飯的聲音,宛如夏日暴雨後造成山溝裡的泥流滾動聲,像是一股不顧一切吞噬一切的大地力量。阿公有一位貼身照護者,猶如影子,亦步亦趨。說起母語來,像軟溜的涼粉,也像絲綢滑過皮膚。
2023/04/24
阿公的床,靠窗。看出去,是大屯山系。即將立夏,每日的風和日麗,使得山稜已漸層翠綠。阿公食慾頗佳,每到用餐時刻,吸麵扒飯的聲音,宛如夏日暴雨後造成山溝裡的泥流滾動聲,像是一股不顧一切吞噬一切的大地力量。阿公有一位貼身照護者,猶如影子,亦步亦趨。說起母語來,像軟溜的涼粉,也像絲綢滑過皮膚。
2023/02/26
春節前後,在晨跑所見的河堤風景中,長出心形果實的薺菜,一整片的,在逆光中搖曳。這提醒了我,季節的變換,以及,可以買薺菜水餃來吃。
Thumbnail
2023/02/26
春節前後,在晨跑所見的河堤風景中,長出心形果實的薺菜,一整片的,在逆光中搖曳。這提醒了我,季節的變換,以及,可以買薺菜水餃來吃。
Thumbnail
2023/02/24
找到了一張蠻有意思的照片:扒飯中的老哥,腿上橫躺的書,是李登輝的「台灣的主張」。今日的我忍不住大笑了,因為老哥根本不看書的,他拿筆在書上鬼畫符。這還不打緊,最棘手的是,他喜歡將書頁一角一角撕下,搓成小球,塞到眼角或鼻孔裡。
2023/02/24
找到了一張蠻有意思的照片:扒飯中的老哥,腿上橫躺的書,是李登輝的「台灣的主張」。今日的我忍不住大笑了,因為老哥根本不看書的,他拿筆在書上鬼畫符。這還不打緊,最棘手的是,他喜歡將書頁一角一角撕下,搓成小球,塞到眼角或鼻孔裡。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你有住過老式的舊公寓嗎?或是你有親戚、朋友住在裡頭?   就是一層有兩戶,一樓有獨立的圍籬和出入口,而住在二樓以上的住戶,則必須從兩家之間的鐵門進入樓梯空間的那種。   我很討厭傳統的舊公寓,每次開門看到樓梯轉角平台下方,那塊漆黑陰暗的空間就不舒服。   該怎麼說呢?總覺得陰影裡躲藏著什麼
Thumbnail
  你有住過老式的舊公寓嗎?或是你有親戚、朋友住在裡頭?   就是一層有兩戶,一樓有獨立的圍籬和出入口,而住在二樓以上的住戶,則必須從兩家之間的鐵門進入樓梯空間的那種。   我很討厭傳統的舊公寓,每次開門看到樓梯轉角平台下方,那塊漆黑陰暗的空間就不舒服。   該怎麼說呢?總覺得陰影裡躲藏著什麼
Thumbnail
台北,在許多外國人的想像中應是先進、發達,充滿未來感的景象,但對於我們這些在地人而言,老房、危樓遍地,大多數都是沒有電梯的公寓,爺爺最自豪的就是自己住的社區裡有電梯,要知道當時電梯這種稀罕物只有高級飯店才擁有的!當然,以管理費而言,在當時也是相當貴的程度,至少比起一般社區的管理費多了六成有餘。 ​
Thumbnail
台北,在許多外國人的想像中應是先進、發達,充滿未來感的景象,但對於我們這些在地人而言,老房、危樓遍地,大多數都是沒有電梯的公寓,爺爺最自豪的就是自己住的社區裡有電梯,要知道當時電梯這種稀罕物只有高級飯店才擁有的!當然,以管理費而言,在當時也是相當貴的程度,至少比起一般社區的管理費多了六成有餘。 ​
Thumbnail
台北同安街尾附近的老舊社區,多數仍保持著4層到5層的公寓建築,雖然陸續有一些改建,但整體風貌依舊保留著濃厚的舊時代氣息。這些公寓樓分佈密集,但小區內的綠化環境卻意外地好。特別是在小公園周邊,綠樹成蔭,為居民提供了一個舒適的休憩場所。 像這戶人家前面就有一個小庭院,創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小花園世界,這
Thumbnail
台北同安街尾附近的老舊社區,多數仍保持著4層到5層的公寓建築,雖然陸續有一些改建,但整體風貌依舊保留著濃厚的舊時代氣息。這些公寓樓分佈密集,但小區內的綠化環境卻意外地好。特別是在小公園周邊,綠樹成蔭,為居民提供了一個舒適的休憩場所。 像這戶人家前面就有一個小庭院,創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小花園世界,這
Thumbnail
走遠遠的路,只是去豐富園區看樹,折回來沿途走入舊社區小巷到底, 以為路已到盡頭,旁邊窄巷,走看看,出口竟是另一處社區的入口。 不斷的道路拓寬,不停蓋新屋,大街小巷連連看, 穿來繞去,發現走進小時候某同學的住處, 但那些老舊木屋,屬於違建,早已拆除,建起高樓, 昔年嶄新電梯大樓,外觀也佈滿塵
Thumbnail
走遠遠的路,只是去豐富園區看樹,折回來沿途走入舊社區小巷到底, 以為路已到盡頭,旁邊窄巷,走看看,出口竟是另一處社區的入口。 不斷的道路拓寬,不停蓋新屋,大街小巷連連看, 穿來繞去,發現走進小時候某同學的住處, 但那些老舊木屋,屬於違建,早已拆除,建起高樓, 昔年嶄新電梯大樓,外觀也佈滿塵
Thumbnail
在台北市的巷弄裡,我常常能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情懷,一種懷念與感嘆交織而成的情緒。那些熟悉的巷弄,曾經是我們成長的場景,是我們無數次的往來穿梭之地。然而,漸漸地,我們發現這些巷弄正在消失,被高樓大廈所取代,被冰冷的水泥所掩蓋。這樣的變遷讓我感到驚訝。 回想起過去,這些巷弄是那樣的熱鬧,那樣的生動。每一
Thumbnail
在台北市的巷弄裡,我常常能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情懷,一種懷念與感嘆交織而成的情緒。那些熟悉的巷弄,曾經是我們成長的場景,是我們無數次的往來穿梭之地。然而,漸漸地,我們發現這些巷弄正在消失,被高樓大廈所取代,被冰冷的水泥所掩蓋。這樣的變遷讓我感到驚訝。 回想起過去,這些巷弄是那樣的熱鬧,那樣的生動。每一
Thumbnail
我這樣想着的時候,我們又穿過庭院一道潔白圍牆中心的拱門,來到豁然開朗的草坡地。一座小涼亭立在微微聳起的小坡,從上面眺望,大概能讓人察覺不到四周圍牆,卻能飽覽戈潭斯彎月形港口的遼闊景致。 小涼亭四周站着僕人,然後是幾個年輕人。年紀最小的男孩還扭擰着想和僕人遊戲。而年紀最大的青年比我還高,身穿
Thumbnail
我這樣想着的時候,我們又穿過庭院一道潔白圍牆中心的拱門,來到豁然開朗的草坡地。一座小涼亭立在微微聳起的小坡,從上面眺望,大概能讓人察覺不到四周圍牆,卻能飽覽戈潭斯彎月形港口的遼闊景致。 小涼亭四周站着僕人,然後是幾個年輕人。年紀最小的男孩還扭擰着想和僕人遊戲。而年紀最大的青年比我還高,身穿
Thumbnail
那是花園涼亭,我經常到附近的義麵館吃飯,所以每次都會在這個公園散步。有的時候看到小孩子在玩小木馬、盪鞦韆,更多的時候是看到外傭推著老人將他們放在涼亭角落,然後聚在一起聊天,這是台灣社會的老年照護現況。所以,我們不能避免,不知道哪一天我們也會變成坐在輪椅上的那個人。人人都會面對自己的成長和年齡的增長,
Thumbnail
那是花園涼亭,我經常到附近的義麵館吃飯,所以每次都會在這個公園散步。有的時候看到小孩子在玩小木馬、盪鞦韆,更多的時候是看到外傭推著老人將他們放在涼亭角落,然後聚在一起聊天,這是台灣社會的老年照護現況。所以,我們不能避免,不知道哪一天我們也會變成坐在輪椅上的那個人。人人都會面對自己的成長和年齡的增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