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作為資產的審美情趣:㚕磬窯青瓷學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藝術讓我們以不同的方式來詮釋這個世界,這就是其具有價值的原因之一。」
當藝術投資成為文化趨勢
藝術品的價值取向是種主觀認知的競合,對於收藏者本身而言,藝術品所賦予其的意義各為殊異,就心理層次衍生的精神內涵,是源於文化底蘊的脈絡;而在物理層次上,不僅作為空間裡畫龍點睛的裝飾,更是等同於金錢的資產。正如馬克思之觀點,在開始交易行為之後,物即有雙重價值,分別為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亦為上述的物理與心理層次區別。
鑑此,隨著當代資本主義藉由技術創新而改變生產方式,使經濟發展不斷趨向健全發展;然而,亦衍生消費文化產生結構性轉變的現象,使得藝術品不在只是存放於藝廊或博物館的無機體,而是能透過資產交易的形式,創造其有機的生命,即為所謂的「藝術投資」。
對於大多數長期投資者,訴求資產配置的多樣性,常以不同的投資組合作為標的;近年來,投資藝術品成為市場趨勢之一,不僅作為處理現金流的謹慎策略,亦是陶冶身心的精神寄託。投資標的受限於時空背景,使其增值與否的因素繁多,其中更與民生消費緊密相承。相反地,在無形資產的流動卻如雨後春筍般逐日茁壯,成為投資市場的後起之秀。
「社會上普遍有一個誤解,認為藝術只是在服務有錢人,這個不盡正確。或許應該這麼說,富有的人可以支持藝術,但藝術是能夠被所有的人欣賞,上至貴族,下至百姓。」㚕磬如是說。無論何種形式的藝術品,皆是描摹時代與連結集體意識的文化底蘊,更甚彰顯藝術家厚實的匠人精神,尤以陶瓷藝術品為最。主要源於陶瓷藝術本質為造型藝術、立體藝術,靜雅超然是其追求的美感核心,它的線、面、體的變化具有溫雅含蓄之感,其精神內涵亦遠超於其承載的物質概念。
青瓷收藏再現美學新貌
藝術品既然蘊含人類的精神與意識,無論歷時多久皆能再現其風華,隨著不同收藏者的詮釋,賦予新的意義,這樣橫亙數代人的共鳴與傳承,其價值更非金錢所能衡量。無論現代陶瓷技法如何推陳出新,青瓷總是獨佔鰲頭,茲因青瓷釉色的特殊審美,伴隨著東方神秘的文化與哲學觀,所以青瓷創作展現的器型、神韻與意義,僅有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地區擁有技術可燒製,即便歐美人士迷戀青瓷作品,也都尚未能夠復刻青瓷藝術的精髓。
正因青瓷釉的恬靜與優雅令人著迷,其創作技法與特色,不僅影響日本茶道與韓國皇室,更在歐洲獲稱為「東方」之色,藉此吹起一陣綠色炫風。鑑此,青瓷開始在藝術收藏圈,廣受歡迎。無論是技法、工藝、畫面或造型皆較其他藝術創作有更強的實驗性,透過精煉的燒製工序,揉和出傳統與現代間殊異的深厚底蘊。其成品隨時間推移而歷久彌新,見證每個世代交替,仍以最純淨的天青色透亮著古今風華。
當代藝術的品鑑與增值
藝術品通過典藏、賞析和展示,使觀者得以藉此與創作者產生交流的契機,喚起集體意識裡的共鳴與當代文化脈絡。同時,收藏藝術品更可彰顯個人品味,更提供自我發現與審思的空間。換言之,藝術是作為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從個人主體擴延至社會客體,透過技法工序以創作出器物的美,厚描出歷史的況味與流傳的價值。
近年來㚕磬的作品不僅獲得許多國內外藝術大賞的殊榮,更受到故宮認證為當代青瓷藝術的圭臬,故其創作無論是大尺寸的擺飾器型,或是小巧玲瓏的茶碗杯具,皆保持在每年8%-13% 的增值率。作為中世代中最具收藏價值之藝術家,凡出自㚕磬巧手煉製的青瓷,不但辨識度極高,更是市面上絕無僅有、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然而,曾經席捲世界的青瓷藝術,為什麼現代陶藝圈當中很少人燒製?㚕磬認為茲因青瓷要求土胚、釉料和燒製過程都要有很好的匹配與協同合作,每個步驟都有其自身的失敗風險,故無法以統一的樣板或模具來量產。是故,可見青瓷藝品的珍稀,其傳世價值日漸水漲船高。
㚕磬表示,許多藏家對於其作品情有獨鍾,每次大尺寸青瓷器型問世,總是迫不及待親臨現場一睹芳澤,透過對談與交流的細細品味,賞玩著創作與觀者間交迸出的外延意義。每位收藏家性格與對作品的感知皆大異其趣,有的宛如一見鐘情的戀人、亦或如細火慢熬的忠誠,對於收藏與投資,不拘泥於表象的價格,而是對於增值感到欣悅,不僅代表㚕磬工藝的備受肯定,更是品味的實質展現。
「藝術收藏家深知,從自己的收藏系列當中,發現藝術家全新創作那種無與倫比的快感。收藏家經過仔細的研究與評估,沒有什麼比從藝術家的創作當中,發現自己喜歡的作品並搶先收藏來的重要」㚕磬如是說。因此,只要走一趟㚕磬窯,定能在青瓷溫潤而質樸的風采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
收藏家除對大件藝品的熱愛,日常用的茶碗杯具,更是愛不釋手,因為這是最能直接將青瓷藝術融入生活的絕佳實踐,儘管精緻地捨不得使用,但㚕磬致力將青瓷的藝術價值嵌合於日常的心念,正是讓青瓷作為有機生命體,繼續以其純粹的釉色光澤,覆寫著當代的生活意蘊,讓藝術與人共存,以及將美沁入靈魂深處,共話古今。
*本文為邀稿,同步授權CiRCLELiNKS刊載*
何偉民
何偉民
中文系出身其實不務正業,涉足傳播媒體領域,在廣播電台擔任過配音主持;從文案企劃再到藝術評論編輯;再成為班門弄斧地數位行銷人,進入電商大數據迷霧裡的矛盾個體。 在諮商室之後,透過閱讀與書寫,來覺察與自省生命的吉光片羽,痛過哭過笑過,願繼續用愛與溫柔,將過去與未來重新鏈接,在影像裡療癒,在文字裡甦醒。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