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許多格友、創作者的內容上了 vocus 的 Top 5 或是相關精選版面,很開心的截圖——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能夠上都相關的版面,固然值得開心,也絕對要留個紀錄當成紀念,但你應該做的,絕不僅止於此。
同樣的,無論是部落客、Podcaster、Youtuber 或漫畫家插畫家,只要你是創作者,而且維持穩定的作品產出一陣子,那麼你一定會有這樣的經驗,很長一段時間,很多自己認為很棒的內容總是叫好不叫座,但總有那麼幾次,有一兩篇內容(貼文、影片、限動),稍微跑出既有的粉絲圈,為自己帶來新的粉絲和能見度,更甚之是出現「會心一擊」,引來大量的新追蹤者。
而這篇文章要談的,就是從商業的角度,直面談談當這種情況出現時,如何執行更縝密的行動計畫。
不要問什麼時候可以判斷自己出現了「會心一擊」、敲了全壘打,因為每個創作者的粉絲基數都不同,當這樣的情況出現時,你看後台的數據或是「體感」一定能夠知道。
沒那麼叫座,才是創作者的日常
嗯,畢竟我們都不是詹姆士卡麥隆可以這樣隨意霸榜。
所以我們先來理解一些基本的觀念。
有些人出道即巔峰,紅得自己也莫名其妙,也有人天生知道自己不會一輩子被埋沒,這些成功經驗太難複製,vocus 在創作者成長學院談的是系統,分享的是如何提升自己的打擊率,如何執行好創作者的基本功。
首先,你必須理解,人沒有天天過節,也不會有人天天在敲全壘打。更多時候,偶一為之的安打是常態,揮棒落空是家常便飯,這才是創作者的日常(時不時你還會被高速觸身球擊中)。
追求爆文和爆紅是毒藥,爆紅後,接下來等著你的,將會是一次又一次的衰退,一次又一次的焦慮,那些看完你作品的吃瓜群眾,早已繼續吃著雞排,等著另一個爆紅的替代品出現。
創作者最正確的心態,不是追求那 15 分鐘的爆紅,而是持續、穩定的產出內容,累積自己的基本受眾。持續的積累下,你勢必會遇上現新作品比過往其他作品表現還還要好的情況出現。
這時候,好不容易敲了一個打擊、有了一次射門的機會,如果只是截個圖發到社團跟其他創作者分享,自己躲起來暗自得意,似乎也太虧了些罷,當然是要把這作品好好的推波助瀾一番,否則也太對不起那個寫文章寫了數十個月,或是連續一年下班都要回家剪影片到半夜,花了大把時間的自己。
練習反直覺:汰弱留強
什麼是反直覺呢?類似觀念的例子不少,在職場上,新手主管總是會忍不住花費太多的時間在表現不好的員工身上,認為自己可以幫助、拉拔對方(能夠幫助固然很好);於此同時,卻花費較少的時間在那些表現卓越的員工身上,因為認為他們的績效優異,所以不需要花費太多的心思。
而實際上,那些表現好的員工,其實同樣需要(甚至更需要)引導和關注。時間資源總是有限的,最後的結果,往往變成表現不好的同仁救不起來,表現好的員工因為長時間失去關注,最後也迷失方向和目標,兩敗俱傷。
在交易市場也一樣,績效好的股票,人們總是忍不住想要獲利了結,績效不好的股票,總想著再抱一下,「再一~下~下~就好~」,遲早會漲回來。然後...,一樣就沒有然後了。
創作者總會有些藝術家性格和自傲,總覺得自己最好的作品應該是 B 面第一首,不是 A 面的主打歌,不過既然是面對市場,你首先必須了解一個現實,A 面主打歌就是大眾認識你的一個最主要的「接觸點」,連 A 面主打都沒聽過,別總想著要把自己的 B 面還是哪一面端上桌,那是不容易的。如果今天只有一首歌有資源可以拍 MV ,你選哪一個?
這裡要說的觀念是:時間、資源都是有限的,要做取捨,而取捨是需要刻意練習的。
好了,這是你應該做的:押注、趁勝追擊、錦上添花
同樣的10篇文章或是10部影片,其中一出現了一個爆款內容,你不可能把資源平均花全部作品上,一定是押注在效益最好的上頭。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好不容易出現了一個打擊,這時候你最應該做的,在有預算的情況下,是投放廣告。
註:後續創作者學院將會分享一篇簡易的廣告投放教學,方便創作者們自行操作,不過,訪間也有許多相似的內容。
即便再沒有預算,身為創作者,我都建議省吃儉用,試試看投放 500-1,000 元台幣的廣告,感受一下如何利用這個機會,槓桿到更多新潛在受眾,以及前後的差異。
當然了,如果你是堅持不投廣告的創作者,這也無所謂,還有很多方式。總之,你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地想辦法導流,讓這篇內容被更多人看。你要想辦法花費比平常其他作品還更多的時間和資源,投注在這篇內容上——例如,請其他關注同樣主題且友好的創作者、KOL 們轉分享。
再往前一步:更完整的思考與計畫方式
- 確定這篇內容是不是真的「好」,稍微審視與思考。
- 投放廣告、加碼資源,如果你是堅持不投廣告的路線,也不所謂,還有很多方式,你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地,讓這篇內容被更多人看到。
- 分析此次的經驗,回頭繼續穩定的產製內容,等待下一次槓桿的機會。在上述的基礎下,建立自己的「創作組合」。越來越有創作的手感後,你會知道哪些內容容易引起更多人的關注與共鳴,哪些內容則是目前既有粉絲、追蹤者喜歡的。
關於內容是不是真的「好」,這裡有些抽象,有時候作品雖然吸引了大量的轉分享、轉發,但可能含水量太高、太過度迎合市場(導致背離自己創作的初衷),或僅是為了搭上時事議題的便車,但自己的專業和知識無法駕馭,最後導致翻車。我們常常看到很多 KOL 快速崛起,接著又快速殞落,背後就是這樣的道理。
以下我整理了簡化的3種情境(實務上當然複雜、複雜得多),幫助你更容易了解背後的觀念,也更有系統能夠審視自己的的作品,決定資源的投放與分配。
你總共撰寫了3篇內容,分別是:
- 瀏覽表現優異 A 內容,但相較於過往的內容,完讀率低、跳出率高,可能的原因是標題聳動、切和議題。
- 瀏覽表現比平常還要好的 B 內容,反應比不上 A。既有的受眾喜歡,但你也注意到因此吸引了新的受眾。有著不錯的完讀率、不錯的跳出率。
- 過去你的受眾一直很喜歡的 C 內容,此類型內容,受眾們一直有不錯的回饋和反應,但不太容易擴大。
新手創作者,可能會將資源和力氣同樣放在 3 篇內容上,因為這些都是自己辛苦產出來的寶貝,這是很直觀的,但是錯誤的。(如果認為我太主觀,那麼我換一個用詞:「不那麼聰明的」)
而正如前述提及的,身為創作者,絕對不要、不要輕易的迷失在追求 A 類型的內容上。如果我有 3,000 元的預算,直觀來說,全數放在 A 內容,效益會是最好的——但這也是錯誤的。
所謂的流量,也有品質之分
怎麼說呢?簡單的想想,你可能曾經看過成千百萬的 A 內容,聳動的標題、吸引人的封面(美女圖、嬰兒圖、寵物圖),但千篇一律,看起來說了很多,其實什麼都沒說。這樣的內容,或許能夠為你帶來大量的瀏覽量和轉發,可是受眾根本不會記得你,一下子就忘了。
如果是我,我會將這筆預算全數投放在 B 的作品上,因為 B 顯然能夠帶來新的流量,但同時也仍然維持著好的流量品質,因為這些受眾在觀看我的內容時,沒有太高的跳出率。
打完收工:等待下一次的揮棒
好了,你揮了一次不錯的打擊,不只截了圖跟親朋好友分享,也藉著此次打擊離開舒適圈,趁勢往二三壘跑去。
今晚在創作前,你應該喝瓶啤酒慶犒賞自己一下(擊掌)——接著要回到創作者的日常,繼續產製好的內容,服務既有的受眾們,等待下一次上場的機會。
在這樣幾次有意識的創作、思考下,你會越來越能夠掌握內容產製的手感,不過份追求爆紅,但也知道當成功打擊時,要懂得往外多跨出幾步,趁勢追擊。
如果你喜歡相關的內容,或是有任何疑問,歡迎在本文底下,或是至
vocus 討論區 互動、討論。
作業時間:
如果是你訂閱
創作者成長學院 的創作者,在讀完這篇內容後,一起化為具體行動,也分享出來,無論是撰寫一篇文章(作業繳交區在
這裡),或是在 vocus 討論區分享你的心得與經驗,與更多創作者們一起交流:
- 過去都沒有採取下一步的行動,按照本文的建議,嘗試了更多具體行動,整個過程的紀錄。
- 你自己曾經有文章表現比過去更好的情況嗎?你做了哪些事情呢?有沒有分析背後的原因或是制定新的策略?
歡迎加入 vocus 創作者成長學院,新的一年一起學習、一起變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