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流浪氣球」鬧劇:美國失控至此,中國為何依舊冷靜?

更新於 2023/02/11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2月2日,美國國防部發言人賴德(Patrick Ryder)稱,美國政府偵測到高空氣球出現在美國本土上空,懷疑是來自中國的「間諜氣球」;中方則於2月3日回應,稱所謂「間諜氣球」是來自中國的無人飛艇,屬民用性質,是氣象等科研場域所用,之所以誤入美國領空,是受西風帶影響,加上自身控制能力有限,故而嚴重偏離預定航線。
然從後續發展來看,中方這番解釋顯然沒能阻止事態惡化。2月3日,美國確定推遲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的訪華行程,美國國防部更通報在拉美空域發現了第二個中國氣球;2月4日,儘管美國國防部表示氣球並未造成任何「實質上的安全危險」,美軍仍在當日將其擊落;2月6日,部分氣球殘骸被送往FBI實驗室進行分析,中方雖希望美方歸還殘骸,但美方對此不置可否。
2月6日,美國副國務卿舍曼(Wendy Sherman)向來自大約40個大使館的150名外交官介紹中國的「氣球監視計劃」;2月7日,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就包括「氣球入侵」在內的中國軍事和情報威脅舉行聽證會,共和黨委員會主席羅傑斯(Mike Rogers)稱氣球事件為「北京刻意的武力展示」;2月8日,布林肯稱「美國不是計劃的唯一目標」,中國在五大洲都有氣球,侵犯了五大洲國家的主權,美國已與數十個國家分享了從氣球上收集到的情報;2月9日,美國眾議院以419票贊成、0票反對,通過決議案「譴責中國派遣偵察氣球」及「無恥地侵犯了美國的主權」,眾議院同時要求拜登(Joe Biden)政府向國會匯報近年所有已知的「中國侵犯美國領空」事件。
從本質上來說,「流浪氣球」屬於偶發事件,卻能引發如此波瀾,着實令人始料未及。

一場滑稽的美式鬧劇

平心而論,民用飛行器誤入他國空域確有不妥,但在國際法規範中,領空主權的高度上限本就未有明確定義。據美媒報道,此次氣球被發現時,正在18,000公尺的高空中飛行,但在各國的不同適用慣例中,領空範圍可以低至13,700公尺,約是多數飛機與氣球所能運行的最高高度,也可以高至160,000公尺,約是最低的衛星短期穩定軌道的高度。其他參考標準還包括位處海拔100,000公尺處的卡門線(Karman line),是國際航空聯合會規範的外太空與地球大氣層分界,以及美國空軍、美國太空總署定義的80,000公尺高度,同樣是大氣層和太空的界線。
但國際至今未能就領空高度形成統一標準,故不論是卡門線或美國太空總署規範,其性質至多只是「工作基準」,而不具有全球公認主權層次上的法律地位。正因如此,關於民用、甚至軍用航空器誤入他國空域的事件,國際慣例也多採外交照會、協商優先的解決原則,軍事擊落往往是情況緊急、溝通無效下的最後選項,且還要視飛行器的威脅性而定。以2001年的中美南海撞機事件為例,若飛行器進入領空一律擊毀真是國際慣例,美方的EP-3便根本沒有機會迫降在中國領土上。
而綜觀此次「流浪氣球」事件,美國面臨的顯然不是軍機迫降這般緊急情境。首先,氣球雖被美方渲染為軍事用途,並被不具名官員通過媒體放風稱「具備能夠監控美國通信的電子監視科技」,但回顧五角大樓的正式聲明,其始終表示「氣球並未賦予中國高於間諜衛星和其他管道的監視能力」;第二,據美媒報道,這已是2017年以來,中國氣球第5次飄入美國空域,特朗普(Donald Trump)時期共有3次,拜登政府此前也曾有過1次,但因時間過短等「種種因素」,相關消息並未見報。
簡言之,根據美方說法,科研氣球無法發揮比衛星更強的監視能力,美方也不是第一次與「流浪氣球」過招,卻還是選擇戰機擊落這般激烈回應,究其原由,還是政治考量大過了國家安全訴求。
從對華互動的維度來說,美國始終有鴿派、鷹派之分,於行政部門如此,軍方內部亦然。其中,鴿派並不意味對華友好,而是主張中美競爭須有風險管控,認為不論鬥爭如何激烈,都要以外交對話等方式控制衝突的上升幅度;鷹派也不意味要立即對華開戰,而是相對不重視「擦槍走火」的風險,並在潛意識裡認為,華盛頓的寸寸進逼,將能換得北京的次次退讓。簡言之,鴿派相對重視「護欄」的存在,並且認為「護欄」有助中美鬥爭長期化,為美國爭取到更多時間與可能;鷹派則認為中美關係「鬥而不破」是常態,美國負責「鬥」,中國往往會負責「不破」。
以「武統」話題為例,鷹派與鴿派的姿態有所不同。鷹派並不避諱炒作武統,例如美國海軍上將戴維森(Phil Davidson)、海軍作戰部長吉爾戴(Mike Gilday)便在毫無實證與跡象的情況下,公開發表解放軍即將攻台的預測,前者提出了2027年這一時間點,後者則直接大膽宣稱2023年;鴿派則相對避免輕言戰爭,例如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亞洲計劃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便曾公開表示,「2027年解放軍攻台」一說在五角大樓和情報界有一定支持者,但這似乎是基於中國何時有能力攻台的評估,而不是基於北京動武意圖的分析,「我們不能排除任何可能性,但2022年、2023年的說法純粹是猜測,我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
而此次氣球事件同樣展演了兩派的過招。原定的布林肯訪華應是鴿派所促,但炒作中國氣球則明顯是鷹派手筆,後者更在通過媒體調動恐慌民意後,間接開啟了新戰場:民主黨與共和黨的2024年前哨戰。而從結果來看,對華鴿派受傷甚重,鷹派正是耀武揚威時分;共和黨在「捍衛美國」的戰場中搶占先機,民主黨雖一度挨打,卻仍通過擊落氣球,收回了部分輿論失地。
但上述收穫並非全無成本與代價,從全球輿論的視野來看,美國不只送給中國網民一次群嘲笑料,更在全世界面前上演了滑稽鬧劇。而相關事態發展,導致中國保持了克制態勢、未隨美國起舞,即便升級回應也始終維持局面可控。

中國為何冷靜

首先,氣球事件確實調動起部分「中國威脅論」的全球市場,但其成效顯然不如預期。
從2月6日舍曼邀請40個大使館的150名外交官、介紹中國的「氣球監視計劃」來看,美國應是希望營造「中國氣球監控全球」的輿論氛圍,以此鞏固自由民主對抗邪惡極權的冷戰型敘事,同時維持美國單極獨霸的輿論態勢,甚至可能進一步對中國拉清單,宣布制裁部分企業。
然從結果來看,各國的政治響應相當稀疏。雖有日本表示,此前也曾有中國氣球飄進其空域,將與同盟國合作應對氣球問題,但其表態也僅止於此,並未跟進升級為對中國的直接譴責。至於其他國家,雖未必反駁美國,卻顯然希望能有低調空間,例如澳洲外長雖表示「我們與美國一樣,對侵犯美國主權和違反國際法的行為感到關切,在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方面,美國以一種謹慎的方式,一種負責任的方式行事,並確保了其在他們的領海上空被安全擊落」,卻也強調中澳貿易高官會議不受影響。
至於被美國指稱「同被氣球監控」的拉美國家,則更是不給美國面子。哥倫比亞空軍便在2月4日表示,曾於2月3日發現「類似於氣球特徵」的物體,在確定其不會對國家安全和國防或航空安全構成威脅後,空軍通過防空系統繼續追踪其行蹤,直至其離開哥倫比亞領空。哥斯達黎加外交部亦於6日發布聲明,稱中國政府承認有氣球飛越哥斯達黎加上空,中方駐哥大使館「已為此事致歉」,同時堅稱氣球主要用於氣象研究,但因飛行路線偏離預定航線,且自身控制除錯能力有限,才會誤入哥國空域。綜上所述,兩國顯然都不願隨美國起舞,哥倫比亞隻字未提中國,哥斯達黎加則與中方同樣口徑,委內瑞拉外交部更在2月5日諷刺美國擊落一架「不構成威脅的民用無人機」。
至於此事何以無法召喚全球反華浪潮,與美國實質破壞了國際慣例有關。這並非中國氣球首次誤入美國空域,自也不會是全球首次「流浪氣球」,更不會是最後一次。如若各國皆隨美國歇斯底里、甚至拍手叫好,往後輪到自己上演「流浪氣球」時,難道也要鼓勵當事國直接放棄外交溝通,全數上升為軍事擊落?美國或許能憑大國實力取得「豁免」,但對其餘中型國家來說,這形同毀棄默契、重回弱肉強食的叢林狀態,不僅會擴大相關科研、民營企業的成本,還會造成國家之間的無謂衝突。故多數國家雖不會直接駁斥美國,卻也不至於作繭自縛。
此外,氣球事件不只在全球動員上功敗垂成,就連在美國內部的發酵也開始反噬炒作方。例如共和黨雖通過批評拜登、展現對華強硬姿態,收穫了部分輿論支持,卻開始面對新的輿論質疑:如若拜登無能,那麼特朗普時期也曾發生過3次中國「流浪氣球」,豈不比民主黨更加無能?或許正因如此,有意競選2024年總統的特朗普在2月5日表示,自己任內從未聽過關於此類事件的簡報,「如果發生了,我一定立即擊落」,並指責拜登政府散播假消息。
拜登的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cob Sullivan)則試圖自圓其說,稱拜登上任後下令改進了空域監視,讓美軍得以發現此前的入侵,「增強了我們發現特朗普政府無法發現的事物的能力」。平心而論,如此說法就與拜登表示「擊落氣球不會影響中美關係」的性質類似,是連發言者本人都不相信的虛詞,只不過情勢所需才被迫言不由衷。
事態發展至今已相當明顯,在全球動員上力不從心的是美國,在國內被迫自陷謊言泥淖的同樣是美國,中國雖在過程中付出一些輿論成本,比起美國卻是相對游刃有餘,故其回應在很大程度上,是視情況發展進行「滾動式調整」。
2月3日,中國發表聲明,解釋了氣球的科研民用性質與「流浪」成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更為此同布林肯通話,強調及時溝通、避免誤判、管控分歧;2月4日美國擊落氣球後,北京升高了回應層級,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就美國擊落氣球一事向美國駐華使館負責人提出嚴正交涉,認爲「美方過度反應嚴重衝擊、損害兩國關係改善的嘗試」,而中國政府正密切關注事態發展,保留「作出進一步必要反應的權利」,中方也拒絕了美方提出的中美防長通話要求。但此後伴隨美國的全球動員未竟其功,北京便未再有更強硬的表態。
回歸事件本質,「流浪氣球」是中美博弈、美國政爭下的滑稽鬧劇,美國的對華鴿派為此受傷甚重、對華鷹派則巴不得看到中國進行「對等報復」,好讓其從謊言的反噬中暫時解套,繼續炒作中國威脅論、從中汲取政治資本。而中國從中美博弈的長遠視角考慮,始終願為鴿派創造生存空間,避免助長鷹派鋒頭,畢竟鴿鷹相互牽制總是好過鷹派一面倒,如何展現立場又避免為人火中取栗,始終是北京對美互動的重要思路。
從短期視角來看,此次「流浪氣球」鬧劇應是偶發事件,布林肯在風波過後,或許仍有訪華機會。但從長遠視角來看,此次事件折射中美關係進入新的脆弱低谷,雙方互信極其不穩,如何拿捏對美互動尺度、處理對華鷹派鴿派的勢力消長,將在未來持續考驗北京。
原文發表網址:
2023.2.11
笑看「流浪氣球」鬧劇:美國失控至此 中國為何依舊冷靜?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86607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4會員
383內容數
國際時事與政治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劉燕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中美決戰台海的劇本,向來是媒體不敗的流量題材。
9月28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作川普)在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發表對於俄烏衝突的新看法。
2001年9月11日,基地組織(al-Qaeda,又譯作阿爾蓋達或蓋達組織)劫持了4架民航客機,對包括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在內的目標發動恐怖襲擊,造成近3,000人死亡、超過6,000人受傷。
疫情之後,弗洛依德事件成了思潮的新擂台,既在歐美喚起久違的示威場面,也令無數陣營相互撕裂、結合,往復之間,既有白左與保守的碰撞,也充塞政治正確的再扣問。如今,針對歷史的檢討之風悄然颳起,偉人雕像一一倒下,各國的本土視角也互有激盪。
然而在東亞的日韓兩國,當人們走上街頭、舉起#BlackLivesMatter的標語時,結果反是引發外界狐疑。原因一來是在大眾印象中,日韓長年都是單一民族的國家;二來是即便這兩國皆有外來有色人口與移民,也鮮少聽聞媒體報道歧視與種族衝突的相關新聞。
中美決戰台海的劇本,向來是媒體不敗的流量題材。
9月28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作川普)在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發表對於俄烏衝突的新看法。
2001年9月11日,基地組織(al-Qaeda,又譯作阿爾蓋達或蓋達組織)劫持了4架民航客機,對包括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在內的目標發動恐怖襲擊,造成近3,000人死亡、超過6,000人受傷。
疫情之後,弗洛依德事件成了思潮的新擂台,既在歐美喚起久違的示威場面,也令無數陣營相互撕裂、結合,往復之間,既有白左與保守的碰撞,也充塞政治正確的再扣問。如今,針對歷史的檢討之風悄然颳起,偉人雕像一一倒下,各國的本土視角也互有激盪。
然而在東亞的日韓兩國,當人們走上街頭、舉起#BlackLivesMatter的標語時,結果反是引發外界狐疑。原因一來是在大眾印象中,日韓長年都是單一民族的國家;二來是即便這兩國皆有外來有色人口與移民,也鮮少聽聞媒體報道歧視與種族衝突的相關新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我的熱情能夠轉化為收入嗎?」「堅持理想與追求實際收益,是否註定是場拔河?」 相信許多創作者都曾有過這樣的掙扎。在這個自媒體滿天飛的時代,被各種「變現密技」、「流量秘笈」淹沒,卻忽略了內容創作的本質。大家好像都很賺錢,但... 你是否也跟我一樣,常常看著自己的存款簿嘆氣,覺得當內容創作者根本就是
Thumbnail
但台灣的影像一直還沒有往更深層私域流量邁進,大多人都還是往內容以及傳統的社群操作為主,這一點其實深感可惜,因為當大多故事都在提倡『跨 IP 的同時』或許更深度的私域流量的可操作範圍其實應該會更密切以及需求度更高。
Thumbnail
繼續《朝聖者》之旅,雖然一起床就開始看,但因為今天外出活動,看得不夠多,開始擔心書到期前還未看完,還有五天。只有五天,要繼續努力才行,不過書是越來越吸引,雙線並行,兩條線也寫得吸引,一個追查一宗完美的謀殺案,一個為了摧毀世界而無所不用其極,暫時兩條線還未融合,到底最後會怎麼拉上關係呢? 今日書
Thumbnail
本章主要針對現代與後現代進行探討,兩者的時間分野不那麼明確,但後現代學者普遍認為會是1968,作為晚期現代主義+資本主義的發展與社會經濟變遷等所催生的產物。然兩者並非一個結束接續下一個,而是以"即和諧又緊張"的方式同時並存(p.341)。
Thumbnail
大家好,又來到了每日大挑戰的時刻。 今天挑戰的是科幻作品「流浪地球」。
今天才在環歐單車日記的最後寫到,旅行跟人生一樣有趣,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結果,我就突然要跟從來沒見過面的網友一起自駕去看熱氣球😆
Thumbnail
自從2020年初疫情爆發以來,打亂了許多人出國的計畫。我因此取消了該年去越南和澳洲的旅行,就這麼一晃眼兩年過去了,戰戰兢兢的台灣,確診數卻持續飆升,身邊的好多朋友都開始計畫出國透透氣了。 這麼久沒出國門,世界已經不是以前的那個模樣了,許多因疫情而生的限制要格外注意,還有別疏忽了應有的謹慎和警覺心~
Thumbnail
流浪地球改編自中國作家劉慈欣的同名作品,是華語電影中少見的以科幻題材為主題的電影,我想不管站在甚麼角度都很會很好奇這部電影會呈現甚麼樣的成果,而就我個人意見而言,流浪地球並不是甚麼非常精彩且必須一看的經典作品,但同時也不是一部爛得無法下嚥的電影。
《流浪地球》和《孤獨深處》都是中短篇科幻小說集,作者劉慈欣和郝景芳都曾分別獲得雨果獎的肯定,適合一窺風格的異同。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我的熱情能夠轉化為收入嗎?」「堅持理想與追求實際收益,是否註定是場拔河?」 相信許多創作者都曾有過這樣的掙扎。在這個自媒體滿天飛的時代,被各種「變現密技」、「流量秘笈」淹沒,卻忽略了內容創作的本質。大家好像都很賺錢,但... 你是否也跟我一樣,常常看著自己的存款簿嘆氣,覺得當內容創作者根本就是
Thumbnail
但台灣的影像一直還沒有往更深層私域流量邁進,大多人都還是往內容以及傳統的社群操作為主,這一點其實深感可惜,因為當大多故事都在提倡『跨 IP 的同時』或許更深度的私域流量的可操作範圍其實應該會更密切以及需求度更高。
Thumbnail
繼續《朝聖者》之旅,雖然一起床就開始看,但因為今天外出活動,看得不夠多,開始擔心書到期前還未看完,還有五天。只有五天,要繼續努力才行,不過書是越來越吸引,雙線並行,兩條線也寫得吸引,一個追查一宗完美的謀殺案,一個為了摧毀世界而無所不用其極,暫時兩條線還未融合,到底最後會怎麼拉上關係呢? 今日書
Thumbnail
本章主要針對現代與後現代進行探討,兩者的時間分野不那麼明確,但後現代學者普遍認為會是1968,作為晚期現代主義+資本主義的發展與社會經濟變遷等所催生的產物。然兩者並非一個結束接續下一個,而是以"即和諧又緊張"的方式同時並存(p.341)。
Thumbnail
大家好,又來到了每日大挑戰的時刻。 今天挑戰的是科幻作品「流浪地球」。
今天才在環歐單車日記的最後寫到,旅行跟人生一樣有趣,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結果,我就突然要跟從來沒見過面的網友一起自駕去看熱氣球😆
Thumbnail
自從2020年初疫情爆發以來,打亂了許多人出國的計畫。我因此取消了該年去越南和澳洲的旅行,就這麼一晃眼兩年過去了,戰戰兢兢的台灣,確診數卻持續飆升,身邊的好多朋友都開始計畫出國透透氣了。 這麼久沒出國門,世界已經不是以前的那個模樣了,許多因疫情而生的限制要格外注意,還有別疏忽了應有的謹慎和警覺心~
Thumbnail
流浪地球改編自中國作家劉慈欣的同名作品,是華語電影中少見的以科幻題材為主題的電影,我想不管站在甚麼角度都很會很好奇這部電影會呈現甚麼樣的成果,而就我個人意見而言,流浪地球並不是甚麼非常精彩且必須一看的經典作品,但同時也不是一部爛得無法下嚥的電影。
《流浪地球》和《孤獨深處》都是中短篇科幻小說集,作者劉慈欣和郝景芳都曾分別獲得雨果獎的肯定,適合一窺風格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