お金の教育がすべて。7歳から投資マインドが身につく本—米安.薩米(Mian Sami)
不知道你聽過談錢傷感情這句話,其實很多人都很忌諱談到錢尤其是,越親近的人越是避諱,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想很大的可能是跟家庭與民族風情有關,在談錢就是傷感情的社會氛圍下大多的人都不願意談錢,或是常在用非理性的方式談錢,例如:「借錢是一件壞事」、「買股票就是在賭博常常會十賭九輸」,甚至有些人有仇富心態,在家裡不談、學校不教、社會氛圍又非理性的環境下長大的我們,就很難對金錢有個正確的觀念。
作者米安‧薩米認為學校成績,並不影響未來在經濟上取得安心與自由,所以在40年的時光中經歷了經濟的大起大落,更知道正確的金錢觀念與理財知識需從小建立與培養,在書中米安‧薩米會與我們分享3個如何引導孩子擁有正確的金錢觀和3個扭轉金錢偏誤
金錢素養從給零用錢開始!
如果現在你己經成為別人的父母,你與另外一半開始給你的孩子零用錢了嗎?又或者你幾歲開始拿零用錢呢?如果只是單純的給或拿零用錢,這並不能算是完善的金錢教養!!因為金錢教養的核心在於如何引導孩子用手邊的錢創造更多的錢,並了解社會上的金錢是如何流動等經濟運作機制、創造財富的工作方式,以及如何選擇工作的職涯教育,這就是人常說的「與其給魚吃不如教釣魚的方法」而這就是教孩子們「釣魚的方法」,在教孩子們「釣魚」之前,先檢視自己是否知道「釣魚」的方法
1.學校教的是提供勞動市場所需的知識,而非教導孩子走向安心又自由的人生
從小就被教育要好好讀書以取得好成績,似乎這樣就可以走像人生勝利組,過著美滿又自由的人生,但事實上是若想要過上豐富且自由的人生,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正確的理財知識,但很遺憾許多大人們並不明白這項事實。
花了許多金錢,讓孩子上才藝班或補習班,真的會有回報嗎?
雖然說幼兒教育很重要,有些家庭會將大部份的收入都花在孩子的才藝跟補習上,但在教育費用在收入的占比過大,身為父母的你務必要仔細判斷,孩子學習的事物中是否真的有助於養成未來投資者思維,讓孩子挑戰各種才藝,提升孩子的感受性與可能性是一件非常棒的事,但若花費了大量的金錢與時間,而孩子們也缺乏足夠的體力與心力,和家人一起相處的重要時間也會變少,是否值得引人深思,作者建議全家應一起思考、討論想要提升孩子哪些能力,又必須要學什麼,刪減不必要的學習項目,能讓財務上更加寬裕
例如:若游泳課7000日圓/月、鋼琴課6000日圓/月→游泳課7000日圓/月 小額投資6000日圓/月
將大家一起討論後需刪減的才藝課費用轉化為小額投資項目,不但能在減少支出的同時,輕鬆增加資產外還能製造與孩子討論投資重要性的契機,實踐金錢教養
2.消除對於金錢偏見,從自己開始做起
孩子怎麼看待錢,都是跟大人學的,孩子會非常仔細的觀察大人的言行,從0至6歲的幼年期開始,孩子就會透過所見所聞或自身感受,逐漸形成自己的金錢觀,而金錢觀的形成,大多都是在家庭內部發生,因此父母對孩子金錢觀的形成有莫大的影響力。
金錢觀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人會依照既定的觀念而採取行動,一旦留下「借錢很可怕」的觀念,長大後也會下意識的選擇性接收「借錢=不幸」的資訊,如此一來,一聽到「借錢」這個字眼,就會勾起人們心中「可怕、不好、不幸、吵架、沮喪」等印象,並產生負面情感,而一旦有些情緒,人們便無法扭轉偏誤並坦然接納關於金錢的知識,例如:富人會透過良性負債來增加財富,企業也會透過融資來擴大事業規模,但只要受困既有的觀念,自然就不會選擇透過這種方式來增加財富,一旦有「賺錢很辛苦」的觀念,大腦就會認定「錢=辛苦賺來的東西」,就會覺得賺取勞動性收入才是正途,而對資本性收入懷有罪惡感,導致無法輕易採取投資行動
幾個容易產生金錢負面觀感的詞句:「不要跟別人借錢」、「談錢傷感情」、「過著平凡的生活就夠了」、「賺錢是壞事」….,一旦想法定型,即便內心渴望改變,但行動上己受到束縛,結果便是被迫走上「財富與自由皆失」的人生。
試著開始在家談錢
試著抽離情感並以理性的態度討論金錢這件事,夫妻可以一起玩「現金流101」桌遊,從遊戲開始了解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金錢觀念,就必須落實「快樂學習」
和孩子談錢的注意事項
在談到投資的相關話題時,若要講「我們家沒那個錢」、「我每天都很忙,沒時間學投資」就改成「我能從哪裡擠出錢來投資」、「減少每個月想要而非需要的支出,把那筆錢拿去投資如何?」這樣改變說法,就會有很大的不同。
練習在日常生活中談錢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能學習理財的場合,例如像在超市購物時就是學習金錢運作機制的大好機會,商品包裝與價格會因製造商或店家而異,而蔬果的價格也會隨季節與產地而不同,有時同一種商品在價格上也會不一樣,所以一邊採買,一邊思考什麼東西是決定商品價格的要素
為了能增加與家人相處的時光,開始重視效率
在開始某件事時,找出最重要的事情,並只把時間花在這件事情上,然後以做出成果為前提而展開行動,一旦開始留意避免浪費時間,就會發現長時間工作是很不自然的事,當工作時間縮短,就能增加時間陪伴最重要的家人,而隨著與家人、孩子相處的時間增加,與孩子們討論理財的時間自然也會增加,接著親子便能一起提升金融素養。
3.保有投資思維,才是上班族救星
「愚者從經驗學習,智者向歷史學習」而引導孩子學習金錢史大多會從「以物易物」的觀點切入,而這常見的金錢歷史知識,卻漏掉了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借貸」的概念,當我們對金融史抽絲剝繭,就會發現比起用「以物易物」的交易,以「借貸」進行賖帳交易更為普遍,當經濟持續成長,一開始增加的是提升產能的「良性負債」於是經濟順利擴張,但債務的性質會漸漸惡化,社會陷入為了還錢而借錢的「惡性負債」的惡性循環,接著經濟會因某個契機而發生崩盤,而一旦崩盤人們就無力償還至今累積的債務社會陷入動盪,良性負債→惡情負債→經濟崩盤→急遽的通膨或緊縮→良性負債→惡性負債 的循環。這時,國家便會實施以下四個組合政策:1.減少支出 2.整頓債務 3.財富重新分配 4.印鈔
而從金錢歷史來看人們從以前就會過度借款的傾向,不管何時出現崩盤都不奇怪,一旦發生大崩盤,大危機與大轉機也會隨之降臨,由危機與轉機是一體兩面的事,轉機是出崩盤引發的股價暴跌,這意味者股票將出現「大特價」的情況,來到了股價低谷,對於想要購買股票的人們是個大好時機,所以當至今運行的金融體系崩壞時,無法擺脫窮人思維的人終束手無策,所以未來即將面臨的經濟恐慌做好準備,就要先養成投資者的富人思維。
4.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金錢是用來存放「價值」的容器
從身旁的人、事、物讓孩子了解「金錢」,而「金錢」是當我們解決了某人的問題時,對方支付的代價也就是報酬,換句話說當我們解決更多人的大問題時,便能獲得更高的價值,而金錢正是保存這份價值的物品
買入商品時,例如:
購入汽車時,付的金額除了汽車的本身商品的費用外,還有銷售車廠的銷售人員與行政人員幫忙解決各項買賣問題而所支付的「服務費」
身為雇員,例如:
白領、藍領..所謂的雇員每個月所領到的月薪就是雇員提供老闆解決問題,而薪水就老闆所支付的代價
而各行各業就是因為有人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或勞力,就有人支付相對應的代價,了解了金錢的價值後,才能善用生活中每個「花錢」的機會,而不是把追求更多的金錢當做人生目的
5.金錢運作的機制了解信用與交易間的關係,從小知道信用的重要性
錢是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在這個世界流通?而影響金錢運作機制的根本是「信用」,世上絕大多數的商品與服務都是透過「信用」來進行交易,有「信用」才有「交易」,而有「交易」就有「借貸」關係。而大部份我們最常使用的信用卡就是很典型的使用「信用」而產生「交易」的例子,
信用良好→申辦房貸買下屬於自己的家→與銀行簽訂貸款合約後→存簿的餘額就是貸出的金額→增加的數字並不是銀行把他人的存款匯到貨款人的戶頭,只是單純只是戶頭餘額數字增加→結論:民間銀行實質上在創造新的錢
「信用」越多能借到的錢就越多,而能借到的錢越多能花的額度也就越高,人們越是用錢經濟更能蓬勃發展,就是金錢的運作機制。所以只是一昧存錢但不借錢,都用現金進行交易可不是一件好事。
6.從金融歷史去回顧信用交易延伸出來的金融現象「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如果大家不停的借錢,世界上的貨幣就會不斷增加,這樣一來就會引發「通貨膨脹」的現象,當我們用金錢與信用的總和作為總體經濟的總支出除以己交易之商品、服務、金融資產的總和後,就能得出價格,而當太多人或企業借錢則會導致世界上流通的貨幣過剩,價格就會上漲,還有一個主因也會出現通膨現象,就是供需失衡。
例如:若發生5%的通膨時一盒100元的巧克力,就會漲到105元,當發生通膨時,我們無法用100元買到原本要價100元的東西,因為貨幣的價值下降而同時巧克力的價值上升。
而反之像物價下跌、商品過剩的情形就叫做「通貨緊縮」
陪孩子一起看清金錢本質可以從影像開始,因為影像擁有強大的力量,能讓孩子們從影像中吸收思考許多事情,影片中有生活豐富的富人,也有貧困的人們就如同現實世界,透過討論這類問題,就能從歷史中學到許多事。
在現在的社會中產生了M型社會,富者越富窮者越窮,而82法則告訴我們20%的人口享有80%的財富,如果要脫離日後的窮忙的生活模式,必須盡早培養自己與孩子金錢素養,因為金錢素養與金錢觀是需要長時間的累積而成,而年輕就是我們的優勢,能夠越早了解這世界的金錢運作方式,扭正自己對於金錢的錯誤觀念,這是一本有別與以往的育兒書籍,不只教育孩子更是教育家長,希望這本書能夠給你們更多的啓發早日達到財務與人生自由。
米安.薩米( Mian Sami) お金の教育がすべて。7歳から投資マインドが身につく本
繁體版書名<孩子,我們來談錢:從7歲開始給他零用錢,不如教他變有錢> 出版社:今周刊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
任何想跟我分享的也隨時留言哦!
人來這一遭就像是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實驗,在每次的實驗中找到對自己而言
最好的幸福配方,我的晴雨生活實驗室 https://somesunsomera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