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2 數位鑑識 證據能力及證據力 介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情提要
之前於A公司進行調查,從取證-證物分析到產出結果報告皆要符合國際規範與證據監管鏈,避免證據於法庭上被質疑其證據資格(證據能力)今天主題是來談談 什麼是證據力? 什麼是證據能力?

先來談談定義

證據能力 : 指的是可以作為法庭上證據的 資 格

證據力: 證據的證明 程 度 或 也可以說是證據的力度/強度

刑事訴訟法第155條規定:「證據之證明力,由法院本於確信自由判斷。但不得違背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
無證據能力、未經合法調查之證據,不得作為判斷之依據。」

作為數位鑑識調查人員,在做證據取證前,一定要了解取證程序,以免自己所分析的結果在法院上沒辦法做採信跟運用

台灣於2015年發布 政府機關(構)資安事件數位證據保全標準作業程序

其適用時機於 「各機關基於資安事件之調查,需進行電腦系統之數位證據識別、蒐集
、擷取、封緘及運送作業時,適用本作業程序。」

參考網址: 植根法律網(https://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020001003400-1040804)

舉例來說 : 數位鑑識人員在採證前會使用相機與錄影機(ex:GOPro)做現場拍攝,用封條將其他出入口封住,並保留唯一的出入口

錄影機盡量在採證前-證物放置於證物保管箱期間,盡量不要中 斷,減少於法庭上被質疑證據取證被質疑風險

證物與窗口交接時,需於證物監管鏈表,填寫當下交接時間與交接人員姓名

取證時會採用防寫盒,防止於取證時取證主機資料被改寫

通常取證時間取決於證物硬碟大小,基本上取證的期間就是乖乖在位子上發呆 等到天荒地老(沒拉~~)

建議想成為數位鑑識調查人員的朋友,一定要先了解法規與練就一身耐坐的臀大肌 xDD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iforensics_researcher的沙龍
9會員
5內容數
2023/05/03
前情提要: 市面上有幾款免費開源的記憶體工具,Ex: Volatility、Bulk Extractor等等 有時候在幫客戶分析記憶體時,想看證據映像檔的封包時,可以使用Bulk Extractor提取pcap檔案 是相當方便且建議大家一定要認識的鑑識工具
Thumbnail
2023/05/03
前情提要: 市面上有幾款免費開源的記憶體工具,Ex: Volatility、Bulk Extractor等等 有時候在幫客戶分析記憶體時,想看證據映像檔的封包時,可以使用Bulk Extractor提取pcap檔案 是相當方便且建議大家一定要認識的鑑識工具
Thumbnail
2023/03/20
前情提要: 記憶體分析在數位鑑識調查中為其重要,有時候駭客或者「有心人士」想要湮滅證據 or 毀屍滅跡時,會進行目標證據檔案(也就是被害人的電腦或伺服器)硬碟清除,格式化硬碟多次,洗掉整個犯案軌跡,這時候記憶體分析可能是此案找到證據的重要關鍵。 注意:本研究僅供使用自身電腦,伺服器 or 虛擬機
Thumbnail
2023/03/20
前情提要: 記憶體分析在數位鑑識調查中為其重要,有時候駭客或者「有心人士」想要湮滅證據 or 毀屍滅跡時,會進行目標證據檔案(也就是被害人的電腦或伺服器)硬碟清除,格式化硬碟多次,洗掉整個犯案軌跡,這時候記憶體分析可能是此案找到證據的重要關鍵。 注意:本研究僅供使用自身電腦,伺服器 or 虛擬機
Thumbnail
2023/03/19
前情提要: 以往於取證流程,皆會擷取目標取證主機/伺服器的磁碟(Disk)、記憶體(Memory)做數位鑑識分析 記憶體擷取基本上是針對揮發性記憶體(Volatile Memory)做證據擷取,建議目標取證主機於取證前 "盡量"不要切斷電源,使目標主機沒有電力,避免揮發性記憶體資料消失 之前遇過有些
Thumbnail
2023/03/19
前情提要: 以往於取證流程,皆會擷取目標取證主機/伺服器的磁碟(Disk)、記憶體(Memory)做數位鑑識分析 記憶體擷取基本上是針對揮發性記憶體(Volatile Memory)做證據擷取,建議目標取證主機於取證前 "盡量"不要切斷電源,使目標主機沒有電力,避免揮發性記憶體資料消失 之前遇過有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文書在法庭上是合法的證據方法,必須經過法定的調查程序才能作為案件裁決的依據。 證人作為法定的證據方法,同樣需要經過調查,以確保其證詞的真實性。 法庭上的證據分為三種層級 分為是證據本身、證據能力、證據證明力等 其中證據能力是影響最大的! 能不能夠,全看法宮的自由心證
Thumbnail
文書在法庭上是合法的證據方法,必須經過法定的調查程序才能作為案件裁決的依據。 證人作為法定的證據方法,同樣需要經過調查,以確保其證詞的真實性。 法庭上的證據分為三種層級 分為是證據本身、證據能力、證據證明力等 其中證據能力是影響最大的! 能不能夠,全看法宮的自由心證
Thumbnail
認定犯罪事實要憑確切證據;使用的證據,必須具有證據能力。測謊鑑定報告有沒有證據能力?需要探討。
Thumbnail
認定犯罪事實要憑確切證據;使用的證據,必須具有證據能力。測謊鑑定報告有沒有證據能力?需要探討。
Thumbnail
本話所要介紹的是「證據保全」,所謂證據保全,是指預定提出供調查之證據如有湮滅、偽造、變造、藏匿或礙難使用之虞時,若不即使進行取證等積極作為,即未來將無從再行取得該證據;是以,在偵查中或審判中,刑事訴訟法分別定有相當規定,使告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或辯護人有向檢察官或法院聲請證據保全之權利,使檢
Thumbnail
本話所要介紹的是「證據保全」,所謂證據保全,是指預定提出供調查之證據如有湮滅、偽造、變造、藏匿或礙難使用之虞時,若不即使進行取證等積極作為,即未來將無從再行取得該證據;是以,在偵查中或審判中,刑事訴訟法分別定有相當規定,使告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或辯護人有向檢察官或法院聲請證據保全之權利,使檢
Thumbnail
本話所要介紹的是「勘驗」,相較於「鑑定」是由具專業知識背景的鑑定人所做,勘驗是由法官或檢察官以自己的感官去體驗犯罪事實過程中的人、事、物。雖然兩者的文義上有些許相近,但在實質上的意義相差甚遠,應予以區別。有在法院擔任過法官助理一職的讀者,想必三天兩頭手上就有證據(例如監視錄影檔案、錄音檔案等證
Thumbnail
本話所要介紹的是「勘驗」,相較於「鑑定」是由具專業知識背景的鑑定人所做,勘驗是由法官或檢察官以自己的感官去體驗犯罪事實過程中的人、事、物。雖然兩者的文義上有些許相近,但在實質上的意義相差甚遠,應予以區別。有在法院擔任過法官助理一職的讀者,想必三天兩頭手上就有證據(例如監視錄影檔案、錄音檔案等證
Thumbnail
常有民眾問到:「檢察官(或法院)傳我去當證人,我可不可以不到庭?不到庭會怎麼樣?或者可以用寫書狀的方式敘述代替到庭嗎?」這些問題不難,證人作證是義務,為的是可以讓偵查中或審判中的事實得以釐清,尤其是通常親見親聞整個事實的人並不多,況且每個證人對於事實所觀察的角度不同、時間不同,對於事實的還原有很大的
Thumbnail
常有民眾問到:「檢察官(或法院)傳我去當證人,我可不可以不到庭?不到庭會怎麼樣?或者可以用寫書狀的方式敘述代替到庭嗎?」這些問題不難,證人作證是義務,為的是可以讓偵查中或審判中的事實得以釐清,尤其是通常親見親聞整個事實的人並不多,況且每個證人對於事實所觀察的角度不同、時間不同,對於事實的還原有很大的
Thumbnail
本話所要介紹的是證據法則中的「證據能力」與「權衡理論」,法官在認定犯罪事實時,由於法官並沒有在事發當場目睹事件發生的經過,而就算有目睹,也不一定看得清楚事件發生的每個細節,所以需要當事人或證人就其所見敘述事件發生的過程,但由於人的記憶並非可靠且不精準,又需要有其他的物證等證據加以輔助,讓認定的事實接
Thumbnail
本話所要介紹的是證據法則中的「證據能力」與「權衡理論」,法官在認定犯罪事實時,由於法官並沒有在事發當場目睹事件發生的經過,而就算有目睹,也不一定看得清楚事件發生的每個細節,所以需要當事人或證人就其所見敘述事件發生的過程,但由於人的記憶並非可靠且不精準,又需要有其他的物證等證據加以輔助,讓認定的事實接
Thumbnail
現行刑事訴訟法第154條至第171條(第172至173條已刪除)為證據章之通則。此章節既為「通則」,而證據之種類又包括人證、物證、書證,其通則如要一體適用於各種不同類型之證據上,內容編排也因包山包海而難免相對繁雜、欠缺系統,也造成不少閱讀上的困難。因此,此處我們就先不依條文之編排,而是從證據之基本概
Thumbnail
現行刑事訴訟法第154條至第171條(第172至173條已刪除)為證據章之通則。此章節既為「通則」,而證據之種類又包括人證、物證、書證,其通則如要一體適用於各種不同類型之證據上,內容編排也因包山包海而難免相對繁雜、欠缺系統,也造成不少閱讀上的困難。因此,此處我們就先不依條文之編排,而是從證據之基本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