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琵鷺應該是台灣前幾知名的保育動物。依稀有點印象小時候就曾經聽過因民眾槍殺黑面琵鷺而鬧大的新聞事件,雖然回顧這起事件,「槍殺」這點現在回想起來好像有點超現實,那時候有這麼容易出現槍殺事件嗎?或者正是槍殺增加了整起事件的矚目程度?但在那個新聞還沒有24小時輪播的時代,能夠佔上一角新聞版面好像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指標性。要是在現代發生這件事,新聞大概會黑面琵鷺就可以做三節,殺鳥兇手再做個兩節,然後連兇手平常愛吃甚麼,殺鳥是不爽牠吃魚還是想打野味都會報導個一清二楚,轉頻道無時無刻就會看到黑面琵鷺的畫面出現在電視左側。跑遠了,忍不住還是嘴了一下新聞。
看電影剛開頭才想起台灣也曾有過這些時刻,當街殺老虎取心取膽,或是小時候比較有印象的是華西街殺蛇,整條街都是蛇肉湯,生飲蛇血之類的店面。突然發現我小時候就去逛過看過這些場景,那時候好像也沒人在意這種場景該不該有分級制度。倒是隨年代演進,某些意識抬頭了,社會卻也添加更多限制了。
電影描述的角度有點像黑面琵鷺是台灣環保意識抬頭的開端,到底有多少成分是因此而起我不太記得了。不過以非人類因素阻止開發這點來說這應該無疑是個里程碑,甚至促進後來成立台江國家公園,再對比今天當街殺虎已經是都市傳說,華西街蛇肉店也已經關光了,甚至搭著最近蛋價議題,我才知道還有人道雞蛋這種分別,我們看待人類以外物種的眼光的確是與以往大不相同了。
不過,相較於前陣子《山椒魚來了》裡的山椒魚,牠們悠然生活在台灣的高山峻嶺間,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主要棲地在沿海濕地的黑面琵鷺,或許對人民來說就有點侵門踏戶的意味在了。沿海濕地是人類易觸及的開發場域,台灣又是這麼個寸土寸金的海島,與海爭地都來不及了,更何況是群飛來飛去居無定所的鳥?雖然一開始黑面琵鷺主棲息地在曾文溪出海口,而現今也將該區域劃分為國家公園,但隨著黑面琵鷺保育有成,從三十多年前全球不到三百隻,到今日全球已達六千多隻的狀態,雖然仍舊是瀕危物種,可是確實增加的族群數量也讓他們的分布範圍開始擴張。接下來這段就是我覺得非常微妙的地方了,牠們開始往嘉義、高雄的濕地發展,甚至在嘉南地區,開始會以人類構築的魚塭作為棲息地。
在銀幕上看著黑面琵鷺飛翔的姿態,我深刻感受到生物應該是自由的,尤其是一大群飛在空中,隨著配樂的襯托,牠們好像在空中譜出音樂的波動,那個景象非常壯觀而且美麗,但是想到牠們生活在人為的魚塭,這就多了一絲說不出的諷刺感。原先這些地可能只是個相對貧脊的沼澤、濕地,人類介入後開發成魚塭,也代表此處成為充足的食物來源,所以更加吸引了黑面琵鷺的移居。或許曾經有段人鳥共生取得平衡點的時光,但當人類為了利益而打破這個平衡,就會凸顯這個共生關係的不穩定性。電影中引用南韓、日本、中國東北的例子,描述他們為了讓黑面琵鷺有個穩定棲息地付出了怎樣的努力,甚至南韓還細心的打造人工島,還幫牠們蒐集築巢的材料,對比台灣更動了魚塭的用途,影響了黑面琵鷺的生活區域。不過忍不住稍微尖銳地問一句,這些魚塭當初建造的目的不就是人類自己要用的嗎,他們不是為了黑面琵鷺打造這些設施的吧?
而當劇情進展到當地魚塭推動轉型,開始將一些原本的魚塭改造成整片整片的太陽能發電板時,我真的止不住臉上浮現的笑意。以前想開發濕地的是邪惡大型重工業,曾經將濕地劃作私人魚塭的是貪婪的漁民,過去總能輕鬆找到明確的目標來集結力量打擊。但當問題一步步往根源前進時,現在的打擊對象變成了誰呢?阻礙人類發展的左膠環保團體嗎?環團,又是環團。旁白吳念真探問太陽能光電板設置是否有經過審慎評估的聲音顯得有點氣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