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不是你處於何種狀態,而是你創造出何種狀態。
如果說貓舌頭是怕燙,那我就是貓耳朵,怕聲響
所以當厄凌・卡格想要討論「寂靜」的時候,我是無條件加入他的寂靜神教。他用諸多篇幅告訴讀者所謂的「寂靜」是什麼概念,為什麼會有人害怕「寂靜」,但實際上「寂靜」可以為我們帶來多美好的精神境界。我就像是找到自己的戒酒會一樣,毫不猶豫地奔向厄凌・卡格的懷抱。
在談書之前,想要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說這本書。我在書店看到「聆聽寂靜」四個字時,覺得出版社非常大膽。都說每樣商品都是為了解決消費者的痛點,「寂靜」應該不是現代人想要被解決的痛點,不,更準確地來說,人們想被解決的是「混亂」,而不是思考自己需要「寂靜」。這也是為什麼所有告訴讀者,諸如高效生活、高效工作、高效學習的書如此暢銷,因為我們正處在一片混亂當中。
一方面我又很喜歡這本書的書名,不從消費者角度出發,從倡議一種新生活的角度出發。去聆聽你生活的一方寂靜。這很不容易。
厄凌・卡格說,很多人害怕寂靜,因為他們認為寂靜很無聊。或者,寂靜更多時候和孤單、悲傷劃上了等號。所以身為提倡「寂靜主義」大師的他,正是要來向讀者揭露「寂靜」的好處(和《就是走路》一樣,以走路做為一種新生活的倡議)。
現在你可以開始回想自己的一天,如果只是要你坐在那什麼事都不做、不想,是不是就覺得渾身不對勁(甚至都不需要叫你冥想)。這就是現代人的寫照,也是德國社會學家韓秉哲在《倦怠社會》裡提到的,作為積極的現代人,我們已經被養成積極向上的產物,好像不產出我們就是沒有產能的廢物。
人類的所有問題,都源自人無法獨自一人安靜地待在房間裡。—法國哲學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
厄凌・卡格更是在這本書裡頭提到,我們正處於噪音年代 ,根據哈佛大學的實驗結果,比起自己在房間裡安靜十五分鐘,受測者更希望接受電擊縮短獨處的時間。由此可見,和自己獨處是多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事情。
最近的我試著在找回生活的寧靜,包括不再時刻想著工作與產出,減少手機使用時間,還給自己更多寂靜的片刻,慢慢的,你就會可以釐清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不必要的,慢慢的,就會像奧利佛・柏克曼在《人生四千個禮拜》裡頭說的,面對時間的有限性,發現生命中對自己真正至關重要的事情。
你問我成功辦到了嗎?當我正坐在這裡寫著這篇文章,就代表我正在寂靜後,思考對自己什麼是重要的路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