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科儀寶卷〉中隱藏的故事(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金剛科儀寶卷〉中隱藏的故事(四)
經文:
#十千游魚聞佛號化為天子
#五百蝙蝠聽法音總作聖賢
#蟒聞懺以生天
#龍聽法而悟道

今天來說四個故事:

(一)十千游魚聞佛號化為天子

這故事出自〈金光明經長者子流水品〉:
佛陀前生有一世,投生在「寶髻如來」時代,國王「天自在光王」的國土中,成為名醫「持水長者」的兒子,名叫「流水」。父子都是良醫,善能療治眾生的病苦。流水的夫人名叫「水肩藏」,與流水生有二位公子,一位叫「水滿」,第二位叫「水藏」。流水和他的二位公子外出巡迴義診之時,見到一個因缺水而即將完全枯涸無水的池澤,裡面的魚群因缺水日曬已快死去,流水心生大悲。這時池旁樹神示現,對持水長者子流水說:『你叫流水,你應該找水救魚。』流水想:『魚有如此之多,我應該去找水救它們!』流水先折取池旁大樹的樹枝覆於池澤之上,為魚群作遮陰防曬之物,然後四處覓水,找了好久,終於看見水池上游一條名叫水生的河,因上游漁人想竭澤而漁,用很多大石頭阻斷水路!
流水心想到自己父子三人能力有限,無法在水池完全乾涸之前搬開這堆大石恢復水路,就趕到王宮,將上面之事稟告國王。國王聽完,下令選擇有力大象二十頭,又在城內借了許多裝水的皮囊,到水生河上游裝滿水,用大象馱水回到乾涸池澤邊,將水瀉在池中,使池中的水都充滿。又選一頭力氣最大的象,令兒子回家搬來食物餵魚。流水做這些事的時候,想到曾聽聞僧人誦經:「若有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寶髻如來名者即生天上。」於是一直高聲稱念南無寶髻如來名號,由於此緣故,池澤內十千游魚皆聞法得食,因而立刻命終,化生在於忉利天,有宿命通。明白自己的升天因緣,故化生之後,立刻通通都奉持天寶瓔珞,到長者居處來酬謝,又降下天華、天樂慶祝。

(二)五百蝙蝠聽法音總作聖賢

在〈釋門自鏡錄.卷一.俗學無裨錄六〉這書中紀載,有一位羅漢,見到有一個父親鞭打兒子,因為兒子愚笨讀不好書!
羅漢就向父親說,讀書要順利,需多聽聞正法。在過去世時,有「五百蝙蝠」居於路旁枯樹中的空穴。有天,一群行路的商人紮營於樹下,有一位有在修行的商人,坐在樹下讀誦阿毘達磨經論,五百蝙蝠因在樹洞內也聽到了。沒想到商隊伙夫起火煮食不慎,枯樹被走火引燃燒光,洞內蝙蝠皆被火焚而亡。到了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五百年,印度的迦膩色迦王和脇尊者,招集了五百位深通經典的大德聖賢,在迦濕彌羅進行第四次經典結集,作〈大毗婆沙論〉,其五百賢聖即是五百蝙蝠轉生,因聞法功德,都能智慧明達、深入經藏,說法的羅漢也是其中之一,故懺文中寫道:「五百蝙蝠聽法音總作聖賢」。

(三)蟒聞懺以生天。

這個故事在佛教中也很有名,講的是魏晉南北朝時代梁武帝的皇后-郗氏,在她薨逝之後,梁武帝因夫妻情深很悲傷,日夜思念。有一天,聽到宮殿外面有異聲,梁武帝親往查看,竟有一巨蟒盤踞於此,梁武帝大驚而說:「朕的宮內戒備嚴謹,何來妖物作祟?」巨蟒口吐人言說:「吾乃郗氏,因在生之時,嫉妒六宮,殘害嬪妃宮女多人,由此業報投為蟒身、苦不堪言!望陛下解救。」
梁武帝翌日立刻召請沙門大德集議,問應如何才能使郗后得以解脫?寶誌禪師說:「禮佛懺悔乃能度!」
梁武帝禮請寶誌禪師廣採諸經之內義,集成為十卷〈慈悲道場懺法〉(又名〈梁皇寶懺〉),召請僧衆依法為郗后及亡靈禮懺。功德圓滿之日,宮中充滿異香,經久不散,梁武帝又見天上雲中有一位天人,容儀端麗,向武帝說:「吾乃蟒蛇後身,蒙帝啓建懺法道場,承懺悔力,已投生忉利天。」如是再三致謝,然後隱沒不現。

(四)龍聽法而悟道。

此處的「龍」指娑竭羅龍王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
在〈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說:「有那些眾生因修持法華經,而能速得成佛?」文殊菩薩說:「現場有一位娑竭羅龍王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的諸根行業,已得陀羅尼,諸佛的法藏悉能受持,深入於禪定,了達諸法,在於剎那間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而慈念眾生,猶如一子(獨子),她應該是可以的!」智積菩薩說:「我見釋迦如來於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如芥子許大小之處,皆是佛陀累世修行捨棄身命的地方。佛陀是經過了這樣長久修行才能成佛的。我不相信此龍女在於須臾間(短時間)就能得以成佛。」
此時,龍女手上有一粒寶珠,乃上前奉於佛陀,佛陀即時納受。龍女對智積菩薩及舍利弗說:「我獻上寶珠,世尊即納受,這事快速嗎?」智積菩薩答說:「快!」龍女說:「以你的神力,觀看我成佛的時間,實比此事還快速的!」立時,在座的眾生,都看見龍女,忽然之間轉為男身,具菩薩行,往南方無垢世界,於寶蓮華上,而成正覺。」

本段經文指出,如野狐、螺螄、游魚、蝙輻、蟒、龍等異類眾生,尚能一聽妙法之後,能領悟妙理往生於天上甚至成佛,更何況我們人呢!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73會員
412內容數
這裏是老安生活中雜七雜八的生活記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安的雜文 的其他內容
〈金剛科儀寶卷〉中隱藏的故事(二) #螺螄護經 在本經文中:螺螄猶護金剛經的由來
〈金剛科儀寶卷〉中隱藏的故事(一) #呂洞賓與黃龍禪師鬥法 俗傳八仙之一呂洞賓祖師曾參訪黃龍禪師,有一段公案並留下偈語,搜尋網路上文章紀錄,近日發現佛道之間紀錄略有不同,併而述之:
〈金剛科儀寶卷〉中隱藏的故事(二) #螺螄護經 在本經文中:螺螄猶護金剛經的由來
〈金剛科儀寶卷〉中隱藏的故事(一) #呂洞賓與黃龍禪師鬥法 俗傳八仙之一呂洞賓祖師曾參訪黃龍禪師,有一段公案並留下偈語,搜尋網路上文章紀錄,近日發現佛道之間紀錄略有不同,併而述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佛陀傳下「佛頂尊勝陀羅尼」,開示解脫之法,而善住天子於六日六夜的持誦之後,便淨除了過去世所造的種種罪業,得以增福添壽。敬邀您把握億倍功德日為先亡祖先、冤親債主、無緣水兒、地基主等登記「超薦蓮位」。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供養龍王寶瓶是撫慰龍族,並結上善緣的最佳方法之一。」所供養的寶瓶,因其咒力加持解除龍族眾生諸種痛苦,諸龍王也會回報獻供者。開放全球善信法友大德登記「祈福招財祿位」,讓大眾能與龍族結善緣,得龍族賜財福、免災病。
Thumbnail
偉大人天導師佛陀宣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的緣起,是為了救度一位「善住天子」。在佛陀住世時期,有一位天界的善住天子,突然聽到一個聲音,告訴祂福報即將享盡,七日後將會死亡;命終之後,會投生到娑婆世界受輪迴之苦,先投胎做七種畜生身,然後墮落地獄;從地獄出來後,才能得生人身,但會生在貧窮卑賤之家,而且在娘胎內
Thumbnail
【前情提要】候著凌仙派弟子前來的峨嵋派掌門普音師太,深受怪疾所苦。某夜,師太莫名驚醒,她推開所居閣門,卻不經意發現地面上竟有數百隻螻蟻排列出『凌仙派弟子今日來訪』之一列文字,直覺詫異。普音師太忘卻生死,只求後繼新秀能榮耀峨嵋,就了無遺憾。天明之後,清心師父領著仙舞等三位小姑娘直奔峨嵋山門,不料卻遭『
Thumbnail
從古至今,無論時間、空間如何轉換,龍族在佛教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佛陀從誕生、悟道、傳法乃至涅槃,龍王都一心守護著佛陀,並時時出現在佛陀傳法大會之中,莊嚴道場。佛在經典中曾多次形容龍宮的情景,以及為龍族說法,許多 龍王亦是菩薩的化現與真修實證者,佛陀也為許多龍族授記成佛。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龍
Thumbnail
南朝時代,有一位皇后,因為生性嫉妒,殺害無數嬪妃,死後落入蛇身,身上的每一片蛇鱗都有成千上萬的小蟲子在鑽,尤其蛻皮的痛苦更像千刀萬剮,跟地獄受刑差不了多少。有一晚,牠來到梁武帝的御花園,見皇帝邊走邊沉思,遂現身並且開口,「皇上,我是您的皇后郗氏,因為生前善嫉,害死許多人,所以墮入蛇身痛苦萬分,希望皇
Thumbnail
【前情提要】仙舞一行人來到魯州渤海,此處為蒼蛟夫人鎮守之地,四人以『辟水咒』進入海裡尋覓夫人住所。海底所見與陸上不大相同,形形色色,各色游魚,千奇百怪,令人目不暇給。連海魚也能通靈的丁仙舞找到一隻願意帶路的海鰻,在牠的引路之下,她們終於見到了潛藏深淵的蒼蛟夫人。不過,『東海龍麟丹』可不能白給,得替這
Thumbnail
龍族 (梵文Naga,音譯為那伽),即是佛經中所說的「天龍八部」之一,佛教中的「龍族」,遠大於民間傳說所認知在空中騰雲駕霧的蛇形神獸。龍族中,威德特別殊勝者,稱之為王,被尊為「龍王」。 世尊 釋迦牟尼佛於涅槃之前,就曾囑付 龍王護持佛法。特別有「八位龍王」之說,乃列於《妙法蓮華經》會座上之護法善神
Thumbnail
八仙是呂洞賓、李鐵拐、漢鍾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曹國舅、韓湘子八位神仙。 他們因機緣巧合聚在一起,共同修煉成仙,後又過海赴蓬萊仙島。 相傳,某年的八月八日,八仙在蓬萊閣上聚會飲酒,酒至酣時,鐵拐李提議乘興到海上一遊。 眾仙齊附,並定下規則,要各人憑自己道法渡海,不得乘舟。於是紛紛離船。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佛陀傳下「佛頂尊勝陀羅尼」,開示解脫之法,而善住天子於六日六夜的持誦之後,便淨除了過去世所造的種種罪業,得以增福添壽。敬邀您把握億倍功德日為先亡祖先、冤親債主、無緣水兒、地基主等登記「超薦蓮位」。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供養龍王寶瓶是撫慰龍族,並結上善緣的最佳方法之一。」所供養的寶瓶,因其咒力加持解除龍族眾生諸種痛苦,諸龍王也會回報獻供者。開放全球善信法友大德登記「祈福招財祿位」,讓大眾能與龍族結善緣,得龍族賜財福、免災病。
Thumbnail
偉大人天導師佛陀宣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的緣起,是為了救度一位「善住天子」。在佛陀住世時期,有一位天界的善住天子,突然聽到一個聲音,告訴祂福報即將享盡,七日後將會死亡;命終之後,會投生到娑婆世界受輪迴之苦,先投胎做七種畜生身,然後墮落地獄;從地獄出來後,才能得生人身,但會生在貧窮卑賤之家,而且在娘胎內
Thumbnail
【前情提要】候著凌仙派弟子前來的峨嵋派掌門普音師太,深受怪疾所苦。某夜,師太莫名驚醒,她推開所居閣門,卻不經意發現地面上竟有數百隻螻蟻排列出『凌仙派弟子今日來訪』之一列文字,直覺詫異。普音師太忘卻生死,只求後繼新秀能榮耀峨嵋,就了無遺憾。天明之後,清心師父領著仙舞等三位小姑娘直奔峨嵋山門,不料卻遭『
Thumbnail
從古至今,無論時間、空間如何轉換,龍族在佛教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佛陀從誕生、悟道、傳法乃至涅槃,龍王都一心守護著佛陀,並時時出現在佛陀傳法大會之中,莊嚴道場。佛在經典中曾多次形容龍宮的情景,以及為龍族說法,許多 龍王亦是菩薩的化現與真修實證者,佛陀也為許多龍族授記成佛。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龍
Thumbnail
南朝時代,有一位皇后,因為生性嫉妒,殺害無數嬪妃,死後落入蛇身,身上的每一片蛇鱗都有成千上萬的小蟲子在鑽,尤其蛻皮的痛苦更像千刀萬剮,跟地獄受刑差不了多少。有一晚,牠來到梁武帝的御花園,見皇帝邊走邊沉思,遂現身並且開口,「皇上,我是您的皇后郗氏,因為生前善嫉,害死許多人,所以墮入蛇身痛苦萬分,希望皇
Thumbnail
【前情提要】仙舞一行人來到魯州渤海,此處為蒼蛟夫人鎮守之地,四人以『辟水咒』進入海裡尋覓夫人住所。海底所見與陸上不大相同,形形色色,各色游魚,千奇百怪,令人目不暇給。連海魚也能通靈的丁仙舞找到一隻願意帶路的海鰻,在牠的引路之下,她們終於見到了潛藏深淵的蒼蛟夫人。不過,『東海龍麟丹』可不能白給,得替這
Thumbnail
龍族 (梵文Naga,音譯為那伽),即是佛經中所說的「天龍八部」之一,佛教中的「龍族」,遠大於民間傳說所認知在空中騰雲駕霧的蛇形神獸。龍族中,威德特別殊勝者,稱之為王,被尊為「龍王」。 世尊 釋迦牟尼佛於涅槃之前,就曾囑付 龍王護持佛法。特別有「八位龍王」之說,乃列於《妙法蓮華經》會座上之護法善神
Thumbnail
八仙是呂洞賓、李鐵拐、漢鍾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曹國舅、韓湘子八位神仙。 他們因機緣巧合聚在一起,共同修煉成仙,後又過海赴蓬萊仙島。 相傳,某年的八月八日,八仙在蓬萊閣上聚會飲酒,酒至酣時,鐵拐李提議乘興到海上一遊。 眾仙齊附,並定下規則,要各人憑自己道法渡海,不得乘舟。於是紛紛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