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女化

2023/03/3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少子女化」一詞大家都不陌生,顧名思義就是現代人生的少,導致人口越來越少的一種現象。
許多人都知道一個國家(或則是都市、鄉村等地區)在沒有人口紅利的情況下,將可能帶來國防、經濟、教育、醫療、產業等眾多負面影響,甚至成為永續發展的一大威脅。不過,實際情況究竟如何?現在就跟著我的腳步,讓我們再次重新溫習於「少子女化」的衝擊下,我們已經面臨到或即將發生的事。

人口成長趨勢

現在生的少,受影響的不只有現在,還有未來。
人口跟金錢一樣,都有複利的效果,因此現在生的少,受影響的不只有現在,當然還有未來。依國發會公布的資料顯示,臺灣於2019年時達人口最高峰,約有2,360萬人,之後便快速下降,預測於47年(2070年)後,人口恐減少至1,622萬人(中推估),約減少三成的人口。
時間加複利被愛因斯坦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由此反之推論,若時間加上人口持續的衰退亦將帶來嚴重的問題。
臺灣總人口變動趨勢(資料來源:國發會網站)
然而,令人擔心的是,總人口減少並不代表各年齡組成的族群會均等變少,反而是具有生產力、肩負養家活口與保家衛國重責大任的青壯年(15-64歲),將有大幅度變少的趨勢,形同人力資源短缺,削減國家總體競爭力,這也就是為何許多人總說「少子女化」已涉及國防與經濟問題最重要的癥結所在了。
經國發會推估65歲以上老年人口未來會持續增加,其餘如青壯年與幼年人口,均會逐年下降,同時也表示高齡社會或超高齡社會的來臨。
臺灣三階段年齡人口成長趨勢(資料來源:國發會網站)

學生與校園縮減

當出生的人數越來越少,對學校的衝擊也就越來越大。
出生人口的減少,對教育體系的影響,將一路從幼兒園、小學、國中、高中,到大學與研究所,無一不受到波及。
西元2022年適逢虎年,當年出生人口數約為13.9萬人,粗出生率為千分之5.96,是內政部公布歷年出生數以來最低的一年;再往前推12年,同屬虎年之2010年,出生人數約為16.7萬人,粗出生率為千分之7.21,此波浪潮如今已漫延至國中階段。當然,這並非是第一波,也非最後一波。
為減緩少子女化的衝擊,教育部已配合修正國小與國中每班人數,由35人調降至29人,但因轉型不成功或較偏遠地區,仍有學校面臨停止招生的命運;而部分因招生不足,苦撐不了的高中職與大專校院,近年也陸續傳出停辦或專案輔導的消息(2022年教育部公告列入專案輔導的大專校院至少有六所以上),可惜的是,這波倒閉潮至今仍未看見曙光,甚至有逐漸加溫的趨勢。
近年各級學校成長概況(資料來源:彙整於教育部網站)

校園生活圈的改變

以學生為主體的市場,昔日輝煌恐已不再。
大專校院錄取率節節攀高且屢創新高,幾乎是到了「想要讀,肯定有學校可唸」的程度,可是在如此高的錄取率下仍然有學校招不到學生,顯見供給與需求已嚴重失衡,更不用說藏在其背後學歷眨值與素質良莠的隱憂。
學校縮減不僅是教職員的工作權益受阻,連帶印製課本、製作學校制服(含班服與系服等)、課桌椅、教具用品以及學校周邊供師生食、衣、住、行、娛樂....等產業(廠商)與住家,都可能面臨失業、轉型或併購的危機。
過去於學校周邊形成的商圈,許多亦隨著學生數的減少而逐漸退色。以大專校院為例,2022年超過五十所大學有招生數未滿的情況發生,入學缺額總數逼近1.5萬個,創下歷史新高紀錄,伴隨著學生的流失,以前因學生住宿需求造就出來的學生套房與餐飲店,實在很難不受影響。

逐漸消失中的鄉鎮

無人居住的村落宛如失落的國度,逐漸消失在地圖上。
因少子女化、人口老化及過度往大都會地區遷移集中的情況,導致中南部與東部已有部分較為偏遠的鄉鎮區人口已逐漸減少,街道上人煙稀少,進出車輛更是寥寥可數,若持續惡化,可能因為人數過少促使行政區合併的機會提高,抑或日本所述之無人村(書名為「地方消滅」,指出日本於2040年前恐有896個市村町,可能因為人口過少而面臨消失的危機)也可能在臺灣上演。
此時,逃不了或捨不得離去而遺留在原地的退休族或獨居老人,不僅失去陪伴,更可能成為下一個貧窮的高危險群,民生基礎設施、醫療與長照都是問題。
空蕩的瓦舍,顯得暮氣沉沉(此圖僅為示意)。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5會員
133內容數
勇敢該怎麼換算。挫折與財富一樣,都是人生必須持續面對的課題。然而,實質的財富得以量化,但內心強韌的勇氣又該怎麼計算?就繼續向前走吧,每走一步,就是個人無形資產的累積。你會發現,原來每個成功都藏在轉角之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