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林胤宏
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是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旅遊都市,相信很多人也搭乘過這個城市的大眾運輸系統。
荷蘭的輕軌是從二十世紀初期的路面電車,陸續沿用下來的舊系統,不同於法國與西班牙,他們很幸運地躲過了60年代,小汽車導向的城市發展所產生的路面電車拆除潮。雖然保留下來的輕軌系統,外觀不像法國全新系統那樣的摩登新穎,但是最起碼荷蘭人少走了一段冤枉路,少花了很多冤枉錢。
儘管如此,大眾運輸與私人運輸的競爭還是一直存在,所以近幾年來阿姆斯特丹政府持續不斷的進行大眾運輸的投資與更新,以提高大眾運輸的吸引力。像照片中就是2005年新買的低底盤電車,採用的是德國Siemens製造的Combino列車。順道一提,這款車就是前幾年在高雄展示的同款輕軌電車。
2008年聖誕節的時候,有機會到這個城市一遊,在這邊就把當時觀察到,比較特殊的地方介紹一下。
1. 驗票方式
歐洲的輕軌,不管採用紙票、磁卡、還是智慧卡,一般都採用開放式票證系統,旅客在這個榮譽制度下,自行購票及註銷車票,交通經營公司再配合隨機的抽查,來減少逃漏票的情況。
阿姆斯特丹的輕軌則是採用封閉制的票證系統,每一趟搭乘的時候,都必須經過驗票或註銷車票的手續。由於輕軌系統的車站通常都是路邊的簡易車站,不像捷運系統可以把車站分成付費與非付費區,所以就衍生特殊的驗票方式。
↑ 輕軌車門首先必須分成上車與下車專用,把上下車的旅客分開,像圖中就是下車專用車門,有個禁止進入的標誌,以及指示後方為上車車門的標示。
↑ 從車內看出去這個下車專用車門,閘門設定只能往外推開,所以想逃票的人就算趁車門打開偷溜上車,也沒辦法通過這個閘門。
↑ 提供上車的車門的外觀,通常位於車尾的最後一個門或倒數第二個門,沒有禁止進入的標誌。
↑ 車門打開後有個小艙房,裡頭坐著一位車掌,他的工作就是負責賣票,以及在記次車票打上時間註銷。有時候他閒著無聊,會幫忙報站名,以及充當景點導遊,或是拿麥克風唱唱歌自得其樂。
↑ 另外一個可以上車的車門位於車頭,售票與驗票人員想當然就是輕軌的司機。
這樣子的驗票方式雖然可以大幅減少逃票的情況,外來的遊客也不會因為不熟悉系統而無意間犯規,但是這樣子卻造成列車停靠站的時間大幅增加。沒有車票的旅客一定得排隊買票,就算有車票的旅客,有些也會習慣跟著排隊上車給車掌打票。所以即使有優先號誌,輕軌列車也可能被卡在車站動彈不得,無形中拉長的輕軌的運行時間,降低平均營運速度。從提高大眾運輸競爭力的角度,其實不是很好的驗票方式。
↑ 近幾年來,阿姆斯特丹開始進行封閉制票證系統的硬體準備,像照片中的捷運車站,就已經裝上了驗票閘門,採用的票卡,是跟台灣捷運系統一樣的非接觸式智慧卡。由於這套系統還沒正式啟用,所以閘門是設定為常開的狀態。
↑ 輕軌也在車門兩側的扶手上裝上了讀卡機,相信未來會改成跟法國、西班牙輕軌一樣,旅客上車自行刷卡驗票的榮譽票證方式。屆時所有的車門都可以上下車,這個只能往外推的閘門,應該會一併移除。
至於原本關在小艙房裡頭的車掌們該何去何從?繼續保留提供售票以及旅客資訊的服務?還是轉任為不定期驗票人員?
2. 單軌區段
在市中心由於道路狹窄,因此輕軌只能單軌鋪設,然後把車站設置在跨運河的橋上,利用橋面比較寬的特性設置雙軌,以增加路線的容量。
↑ 這條路線的兩側是購物街,行人量很大,所以道路寬度優先作為人行道使用,輕軌只能設置單軌。這樣的單軌路段,在這條道路總共有三個區段。
↑ 單軌區段不採用任何號誌,也沒有行車保安設施,純粹採用駕駛依據目視及行車規章的方式,讓上行與下行的列車交互對開,軌道被佔用的時間,就作為列車靠站時間。
由於單軌的距離不長,而每個車站每方向最多可以塞的下兩輛列車,在考慮發生延誤的情況下,每條路線還是可以平均5分鐘的班距發車,這條路共有3條輕軌路線行駛。
↑ 雖然說是單軌區段,但是事實是上下行兩股軌道錯開的方式配置,所以實際上總共有四條鋼軌。如果由上往下把鋼軌編號為1、2、3、4號的話,右行列車行駛2、4號鋼軌,左行列車行駛1、3號鋼軌。
↑ 這樣做的優點是可以不必設置道岔及轉轍器,而維持雙向運行,在班次這麼密集的路段,可以縮短交錯的列車間距,同時大幅減少設置道岔產生的維修成本。
3. 綠色運輸優先
在阿姆斯特丹,可以很明確的感受到,對於綠色運輸工具(步行、腳踏車、公車、輕軌)的尊重。
↑ 圖中這條道路寬度約25米,在台灣一定會被設置成雙向四車道+路邊停車,或是雙向六車道禁止路邊停車,中間還會設置分隔島或種行道樹,剩餘的空間再施捨給人行道。但是在阿姆斯特丹卻總共只有兩個車道,其餘道路寬度提供給輕軌的軌道以及車站使用。
↑ 車道外側配合建築物的退縮,設置了寬敞的自行車道,讓自行車騎士能很安全的行駛到城市各個角落。由於對於自行車充分的尊重,荷蘭是我目前為止所見過,對自行車的使用最尊重的國家。
↑ 這個路段只允許輕軌、公車、與自行車進入,所以只有設置這三種號誌。
↑ 最後我想用這張照片說明,一個城市是怎樣尊重綠色運輸工具。當汽車塞車大排長龍時,腳踏車與輕軌仍然可以很順暢地經過這個路段,行人依舊可以很悠閒的在河邊散步。
台灣的縣市首長與交通規劃者常常受到民意代表或汽車使用者的壓力,就任意把道路拓寬,或是只知道把大眾運輸放到天上或地下,盲目地追求路口服務水準表面上的績效。展望台灣未來的都市交通發展,決策者應該用更高的角度、更寬闊的視野,透過都市與交通的規劃,明確的傳達出一個訊息:
這個城市提供很便利的大眾運輸系統、很安全的自行車騎乘與步行環境,這個城市鼓勵綠色運輸工具的使用。請你放棄在尖峰時段開小汽車出門,或是請你把小汽車放在市區外的停車場,改搭乘大眾運輸進城。
在經濟拮据的年代,我們已經無法,也不應該再像以前一樣,不在乎實際需求,只因「為都市人口長遠成長著想」或「為經濟發展著想」,在沒有計畫目標的前提下,肆意的興建高運輸績效的捷運系統。而是必須正視到都市道路空間資源的限制,透過合理的分配,把道路空間資源優先給予運輸效率較高、或是對環境衝擊較小的運輸工具。唯有這樣,交通才能真正獲得抒解,城市的生活品質,才有可能提升,城市的環境,才有可能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