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美開道碑

2022/02/0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清代郭錫瑠開瑠公圳,至景美溪時,為將圳道水流引至對岸,設計了「木梘ㄐㄧㄢˋ橋」,類似現在水管橋的意思,新店方向為「梘頭」,景美方向為「梘尾」。
  「梘」字的台語發音類似「景」的台語發音,所以後來被寫成景尾,復被雅化成「景美」。
  1909年,此橋被改為鋼筋水泥,上可行車,下設箱涵以引流,路線也改走景文街,而原先景美街之引流溝渠被棄置,深坑廳長丹野英清認為該廢渠容易藏污納垢,影響公共衛生,於是填平廢溝,並在兩側設排水溝。同時,召集景美、內湖兩地保甲,鑿山開路,為現今木柵路一段前身。
  為誌此功,在溪畔立有「開道碑」,後因拓寬木柵路,被台北市文獻會改移至228公園,一度被景美人以為遺失,後在1996年,此碑重回景美,立於景美國小圍牆旁。
  撰碑者高選鋒(1856~1944),出身景美當地大族,1886年中秀才,1895年因不願接受日本統治而內渡,並在1902年考中舉人。後中華民國成立,他出任參議院議員,但袁世凱稱帝,引起他的不滿,遂辭官。
  開道碑正面碑文如下:
  「深坑廳長正六位勳五等丹野英清篆額
  瑠公圳之源泉從木梘貫流景尾街之中央,臺北廳長加藤君移文深坑廳長丹野英清君改築木梘,移水路於街後,而街中之水路廢為空溝,塵埃委積,污水停滯,非唯損舊觀及市況而已,實有鬱生病毒之虞。
  丹野君憂之,令景尾支廳長雨田君規畫善計而任經營焉。加藤君聞而喜之,將廢圳之地附與景尾,且助工費,雨田君乃承丹野君命,召夫運土石,填空溝而築道路,兩側設小溝排瀉污水,引瑠公圳而洗滌。明治四十一年十月起,工十二月告竣,此除衛生之害與圖交道之便,所謂一舉而兩得者也。
  工費金二千一百七十五圓,半係景尾公共衛生費之支辦,半為瑠公圳與街民之出資,然而景尾街頭石門外之阪路崎嶇,車馬往來不便,雨田君又承丹野君命,以景尾、內湖二保甲之力,鑿岩石穿山腳,就舊道下邊更開坦路,於是臺北、深坑頓交通由街後者,今咸從街中直達石門外,而景尾之形勢一新矣!豈啻一鄉之幸福而已哉!於戲興此鴻益者,非賢宰之功而誰也?敬誌概要以備徵考云爾。
  明治四十二年九月 景尾街有志者建立 壬寅科舉人 高選鋒書」
  原文無分段及標點,至於背面碑文則為捐獻者芳名及金額。
  該碑為砂岩材質,目前保存狀況並不好,字跡有部分已難辨認,需要文化主管單位更多的關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說故事,找故事,是樂風最愛做的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