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總會有同學對大家說:「放學後到我家玩吧」!,不然就是輪流去同學家玩耍,然後我們知道了阿寶家養了一隻看起來很兇的狼犬,其實個性很溫馴;小美家很漂亮,有一個大大的美麗花園;臭頭的媽媽對他很嚴格,可是都會準備豆花給我們吃;最愛去的是阿兜仔家,一堆遊戲、玩具和漫畫隨我們翻動,最最最好玩了。
進入山明水秀、風景如畫的宜蘭縣,不管是開車走東北角濱海的台二線、九彎十八拐的台九線,或是最短距離的國五高速公路,還是搭乘台鐵列車晃悠而來,都會先經過噶瑪蘭的門戶頭城鎮(舊稱頭圍)。
頭城是一座背山面海的生活博物館,經漢人吳沙開墾至今,行政區有24個里,7個火車站,由北往南分別是石城 - 大里 - 大溪- 龜山 - 外澳 - 頭城 - 頂埔;長達28公里的海岸線有5座漁村,石城、大里、大溪、梗枋和烏石漁港。還有一條古名「頭圍街」的頭城老街 — 豐富人文底蘊的「開蘭第一街」。
這裡住著一群樂天知命、刻苦耐勞的樸實居民,過往我從台北驅車而來,在外澳沙灘踩著黑沙白浪,拍倒影美照;到城堡咖啡眺望龜山島,希望能看見八景之一的「神龜戴帽」;側看蘭陽博物館獲得國際獎的單面山建築造型;偶而去到北關海潮公園走濱海小徑看海蝕奇岩,返家前總會刻意排隊吃一份阿嬤加蛋的蔥油餅,純粹是放鬆壓力調劑身心,走馬看花的小旅行。
透過「挺好Talk。Say頭城」論壇的架構設計,進一步挖掘在地的認同與美好。這次講座的主講人,不僅有土生土長的頭城在地人,也有外出求學離家後返鄉的居民,還有從台北境內移民與海外來台的新住民,源於對故鄉土地血脈相連的初衷,在近山臨海大自然賦予的寶藏裡生活,在日常微不足道、浮光掠影中找尋生活美學與人文況味的發現,甚至在祖先智慧的傳承,透過音符樂音深化內在精神,重新演繹歌謠的精髓。
2009年有一部《生活在遠方》的紀錄片,相遇那些努力尋找的生活,用力接近土地的人們,最終得到自己心中追尋的答案。而這次有幸參與「挺好Talk。Say頭城」,聽職人說故事 的講座活動,真的是不虛此行,不僅收穫滿滿,更讓我從六位在地職人的口中,認識他們居住的頭城。透過講台上職人訴說真切的故事,充滿生命力與希望的圖像和影片,我彷彿體會了哪股熱情的追尋精神。
蘭陽博物館|陳碧琳館長
第一位主講人是蘭陽博物館陳碧琳館長,原來頭城有台灣最多火車站,從車站出來可以看見當地人信仰的中心,這些傳統廟宇與鄰近討生活漁港,獨一無二的家鄉風情,串起了綿綿的歷史文化兼具山林海洋的廊帶。如同搭上導覽專車,聽著館長訴說淵源與感觸,我拚湊腦補那些我不知道的頭城事。
生活美學家|莊幼惠
已經移居頭城六年的莊幼惠小姐,由於職場歷練的關係對生活有細微的觀察力,愛上頭城的理由不用偉大,這一塊山海之地的大自然藝術,半百後的生命旅程結合自身經歷與赤子之心,透過美學生活詮釋眼前的景觀,賦予衝浪、瑜伽的新意念。,簡單生活、生活簡單如同她送給大家的一句話:
Who say you can’t be big and nimble?
龜山島漁夫|黃士洋船長
身為龜山島後裔的船長黃士洋是第三位主講者,他的海海人生從龜山島的歷史出發,在「龜山朝日」下的小小島嶼,國軍未接收前的龜山島,有迷你國小、有一開始拜「香火袋」的廟宇、山坡上的野山羊群,而保存泛黃古老的文物中,還有父執輩們心心念念的過往歲月。
專業討海人的黃船長,聊起周邊海域豐富的漁產資源,如:特有品種的牛角蟹與葡萄蝦,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印象最深刻的是龜山島的神話,屬於噶瑪蘭公主與海龜將軍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近在眼前卻難以相守的戀情,隔海相思留下的淚水昇華成蘭雨綿綿的起因。
馬來西亞新移民|馬素靈
來自馬來西亞新移民的馬素靈,因緣際會下來到這裡打工換宿,她說「飲食風味的差異是生活文化的不同,四處品嚐熱情開朗的漁村媽媽手路菜,逐漸認識了可愛的頭城小鎮。」命運的安排就是這麼奇妙,她也在這裡與瑞士主廚結縭,共同在海天一線用火的溫度,烹調食物的味道,還有她們的愛情。
結合家鄉的菜色與在地的食材,創造令人食指大動的主廚的私房菜,道道美味盤盤誘人,投影照片裡的櫻花蝦紅趜飯、紅麴酒醉蝦、金棗酒粕麵包雞、吻仔魚生菜沙拉佐吻仔魚蔥蛋、瑞士風味炸魚佐酸辣醬、石花凍烤橘子佐鮮奶油櫻花蝦,讓我對「頭城餐桌的味道」嚮往不已。
環境永續倡導者|卓志成
隱身在山林聚落的百年古道,卓志成先生用影像帶領我們穿梭梗枋古道、坪溪古道、石空古道之間,分享生態永續的友善環境,種植有機的食物,讓聚落成為食農教育的基地。「簡單是幸福,緩慢有滋味」即是他的生活哲學。
行走山林古道約莫5個小時,由梗枋古道緩緩而行,沿途有罕見的雙扇厥、大菁等植物。銜接坪溪古道時空氣瀰漫柳杉氣味,由於當年是為了運輸木材,所以路面較寬闊平坦。當到達山徑的制高點時,別忘了回頭遠眺海面上的龜山島,此景是屬於古道健行者獨享的福利;下山續走石空古道,路過黃金嶺福德廟不久,即將到達外澳車站。
蘭調唸歌|吳栯禔
第六位主講人吳栯禔是宜蘭人,擔任台灣唸歌館館長,親切可愛的台風拉近了距離,經她說明我才知道,原來西方有Rap,台灣有唸歌,而且發展超過三百年,如:《丟丟銅仔》就是源自臺灣宜蘭的台語童謠。
火車行到伊都,阿莫伊都丟,噯喲磅空內。
磅空的水伊都,丟丟銅仔伊都,阿末伊都,丟仔伊都滴落來。
在台上帶著笑容自彈自唱,不僅將蘭調魅力(勸世調、四句調、七句調、江湖調)感染了現場聽眾,大夥一起和聲輕唱腳打拍子,沉浸在蘭陽風情的歌謠裡。年紀輕輕的她說:「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唸歌,講的都是人生裡的人事物,秉持感恩的心,如何學習做人,這才是莫忘初衷的傳承精神。」說的實在勁好!
▲ 聽職人說故事:遇禔唸歌傳唱藝術團團長 吳栯禔小姐
策展人|張幼霖博士
最後登場的是策展人張幼霖博士,簡述「挺好Talk。Say頭城」說自己的故事的起心動念,當初從高雄來回頭城駐點生活,經由陪伴與梳理後再讓職人說出自己的故事,最後呈現的是 頭城印象|頭城有你不知道的好,讓大家尋著故事的脈絡,走進嚮往的小鎮,深入在地的生活,體驗獨特的文化(如:跟天公借膽)。
唯有認識城市的肌理,從土地形塑旅人進來旅行的路徑,並放寬心胸結交在地的朋友,進而擦亮每一處風景,帶來更多人與土地的可能性。有故事的人|職人生命的故事,這次是頭城,下次是臺灣的哪裡呢?我,熱切期待中。
而你,又會怎麼樣訴說家鄉的故事,來邀請遊客到你家走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