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過後也是新年假期的結束,錯過每年正月初六於三峽祖師廟前《三峽賽豬公》的年度祭典,倒是無妨。沿著鋪石路面隨意行走在不陌生的街頭,來往遊客的臉龐盡顯新春出遊的歡喜,《三峽老街》與《祖師廟》擠進了滿滿的人群,長輩常說「過年出門不擠人,那怎麼叫逛街呢」!的確也是,摩肩擦踵寸步難行的景象,恢復疫情前的光景是好事。
信步走進香火鼎盛的祖師廟,裊裊香煙的百年廟宇,香客絡繹不絕手持三柱馨香,期許虔誠信念的心聲,隨著參拜緩緩上升直達天聽。
祈願殷盼的念頭,讓諾大的廟埕擁入進香的群眾,燃香跪拜默念之餘,細看樑柱上精緻石雕的造型,慢瞧屋檐、藻井與扶手處的巧奪精工,再望壁面、門板和窗櫺的細緻紋理,寺廟工藝之美,傳統藝術構件,絕對是生成式AI無法取代的美學藝術。
早年河運貿易興盛時代,透過三峽河將染布、樟腦、茶葉主要物產運輸出去,因此沿著河畔興建的清水街與秀川街,在清朝時期就聚集以河運為主的商賈行號,碼頭邊商帆雲集的景象,造就當年輝煌閃耀的時刻。
秀川街分為兩段,依照門牌排序的前段正好由「山泉水豆花」的巷口轉進來,門庭若市的景象,靠著手工豆花的好滋味,多種選項配料打出遠近馳名的好口碑。
工廠設於秀川街上,路過此處看著一桶桶的豆花,可想而知獲得多少饕客的喜愛,也成為假日熱門的排隊商家。
距離不長的街弄,偶有當地人騎乘機車而過,昔日的風華已轉成幽靜的時光,走在這處街道仍舊能感受歲月留下的痕跡。
其中門牌13號的「禾乃川國產豆製所」,由在地返鄉青年承租老屋,創造社區裡的良食店舖,同時實踐地方創生的理念,透過職能發展改變孩子的生命。後來營業處所搬遷至三峽老街旁的舊醫院(愛鄰醫院)擴大營業。
蹓躂當天正逢午餐時刻,這處門牌23號的巷仔內飲食店,瞬間引起我的注意,小小的店面桌次不多,外頭一長排等待的食客,招牌上雖然是台灣常見的庶民小吃,但招牌紅燒肉雖然被紅幡蓋住,看著大鍋氤氳的水氣就叫人食指大動,下回再找時間好好吃一頓。
蜿蜒續行可見市定古蹟《三峽宰樞廟》,祀奉玄天上帝,創立於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以三合院的建築形態,早年居民從福建渡海而來,在此開墾定居。
一旁不遠處有三峽區三大古廟,《祖師廟》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峽老街上的《興隆宮》媽祖廟於1755年創立,位於老街口的《福安宮》則於1755年興建。
這四處廟宇都有悠久的歷史,彼此的地理位置不遠,適合出遊造訪時前往上香一拜。
行走至河邊有一段路與清水街重疊,路過門牌38號的福仔飲食店,經過兩代父子經營傳承一甲子的好滋味,提供傳統口味的庶民小吃,其中招牌滷肉飯油而不膩,搭配燙青菜、白菜魯,再來一碗四神湯,絕對是收服味蕾的家常好味道。
續行右方小巷為秀川街另一頭的《彩繪巷》,而左方則為清水街,最終兩街仍會合併。兩層樓的壁面隨著時間色調淡化模糊,原先呈現早年開台時碼頭的風光面貌,但不減損巷弄裡的可愛童趣的塗鴉。
多年前走訪時就看過這些幅庶民生活的寫照,駐足壁畫前方看著筆觸勾勒,想起去年在新加坡的牛車水附近,也是有充滿生活感的彩繪塗鴉作品。
看著活靈活現的人物速寫,忙碌的日常,百工百態的縮影,生活在變時代更迭,仍不脫食衣住行的基本需求。
從各個彩繪體現當年民風純樸作息簡約,人民百姓安居樂業,依循節氣佳節慶典行之有道,真是一個美好的懷舊年代。
不論是紅色的公用電話、雜貨店的糖果罐、交易的傳統秤,都屬於我已經遠颺的童年時光。翻起這些過往的扉頁篇章,嘴角竟然有甜甜的滋味。
步行《秀川街彩繪》的尾端,有一家三條100的香腸攤,假日也是排隊人潮生意興隆。之後跨越整個廟埕的另一頭,才是另一段的以民宅為主的秀川街道。
走上旁邊的長福橋眺望《祖師爺》廟埕的遊客,想像三百年前這裡車水馬龍、遊人如織的景象,或許此刻的我,正與當年來台落腳的文人書生兩目相接呢!
【更多的文章】爆米花專賣店|地圖車票|職男茶葉蛋|新天堂樂園|中年大叔養小三|最近在讀書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NOWA 50+ 的風景】的粉專與我互動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