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在台灣的足跡特展(1/2)●AIT
2、斷交與撤離
臺灣與美國雙邊關係並未就此穩定。1960年代,美國國際支出惡化,外援負擔加劇;相對之下,臺灣出口逐漸暢旺,展現累積外匯能力。美援作法在美國內部引發批評。1965年6月,美國國務院宣布,除部分已簽撥而尚未抵台之物資之外,結束美國對台經濟援助。
1970年,美國對台經援全數終止。同時期,政治軍事方面,台美關係亦開始轉變。隨著美國開始與中共和解,美國對台政策再度調整。期間雖因越戰之故,台美雙方仍保持密切軍事合作;之後,隨著尼克森總統政策「轉向」中國、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席位, 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民國正式斷交,軍事結盟關係隨之終止。同年,美國國會通過「臺灣關係法」,該法案界定了日後台美雙方人民間商業、文化、與其他關係的發展方式。
1979年4月28日,美軍協防臺灣司令部降下美國國旗,所有現役軍人及國防部人員撤離臺灣。
3、八零年後的台美現況
政治關係雖然起伏不定,但過往的種種,留下臺灣人對美國一種特殊的情感連結,與人們對當年生活的回憶!
美軍協防司令部,美軍顧問團,或美軍宿舍的舊址,早淹沒在歷史洪流中,或拆除,或斑駁,多已不復記憶。台北美國新聞處舊址,陽明山美軍宿舍群等成為文化資產;中山北路的「前美國大使官邸」,重修為「台北之家」,成為電影文化為主的藝文空間;5、60年代的舶來品集中地「晴光市場」,變身為兼具逛街與品嚐美食的都會商圈。
然而,今日臺灣仍然深受美國影響,卻更加的多元化。從1980到2010年間,超過200個美國藝術表演團體或音樂家接受臺灣民間的邀請來台演出。美國流行音樂與好萊塢電影一樣攻占臺灣的娛樂市場,而1984年臺灣麥當勞在台北市開設第一家餐廳後,美國速食文化橫掃臺灣,亦影響了臺灣的餐飲文化。
臺灣人才常以赴美求學、工作為其第一志願;政府機關運作常以美規為主要參考標準。自1980年代約至2000年,赴美留學進修的人數激增,從1980年的19,460人穩定成長到1993年37,000人。至今,每年仍維持近30,000人。許多臺灣的政治領袖,大學校長與教授等,都為美國大學的校友。
美軍電台化身為ICRT;教會持續其傳教與醫療等工作;美國在台協會也以非官方的身分推動美台人民間的各項交流:從到臺灣各地訪問的運動大使,紐約貝特蕾舞團的示範教學,到設於公共圖書館的美國資料中心,美國人在臺灣的故事,還在繼續 ...
3-1:莫拉克風災人道援助行動
在莫拉克颱風襲擊臺灣後不久,美國在台協會隨即公開表示關懷與慰問、同時捐贈美金25萬元給臺灣紅十字會賑災,並代表美國政府向臺灣當局表示願意提供其他形式的協助。 8月14日,臺灣外交部正式請求美國提供可吊掛重機械的直昇機,以運送挖土機與推土機等重機械進入高雄縣山區,清除完全被土石流淹沒的村莊道路。駐日本佐世保港的美國海軍丹佛號於 8月16日星期天出發前往臺灣,次日抵達臺灣後旋即出動兩架直昇機降落台南機場,於 8月18日開始運送挖土機與推土機進入高雄縣山區。美國直昇機完成任務後,於 8月21日返回丹佛號離開臺灣。
美國國際開發總署「災害協助暨援助計畫」區域協調人艾爾‧道威爾及代理協調人朗‧李比則分別來到南臺灣協調美國的救災行動。李比於 8月14日抵達臺灣,是第一個深入高雄縣重災區的美國官員,他確認災區確實需要可吊掛重機械的美軍直昇機,並評估適合直昇機降落的地點。道威爾於8月20日抵台,他評估協調美國的救援行動,並提供地方政府救災的專業知識。
3-2:今日臺灣之外援
半個世紀以來,臺灣歷經極大的改變。從一個依賴外援的國家,逐漸成為一個有能力提供援助的國家。
1989 年 10 月,經濟部成立「海外經濟合作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海合會), 1996 年 7 月 1 日「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合會)正式成立,有制度地推動駐外技術團、醫療團、國際人力開發等援外業務,並運用其基金執行與開發有關之投資與融資計畫,以基金孳息辦理技術協助以及海外志工、人道援助、國際研習班及國合會獎學金等業務。以2008年為例,共完成 306 項基礎建設計畫、派遣駐外技術團 30 團,分赴亞太、亞西、非洲及中南美洲等地區28 國,執行計 83 項合作計畫。
此外,我國並在APEC架構下,於2004年倡議成立「APEC數位機會中心」,至2008年12月止,該計畫已與智利、印尼、秘魯、菲律賓、巴布亞紐幾內亞、越南及泰國7個會員體合作,共設置43個數位機會中心,協助培訓資通訊專業人才約70,000人次。2008年,我國援外年度金額總計為4.3億美元。
而民間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除捐款和糧食、技術援助外,醫療的支援更獲得讚揚,如臺灣的路竹醫療和平會、紅十字會、慈濟慈善基金會、伊甸基金會、臺灣奧比斯基金會,他們與37所醫院成立醫療服務團,從1990年代開始即對馬其頓、印度、查德、賴比瑞亞、玻利維亞、秘魯等國提供服務,並在越南、印度、孟加拉等國設置固定辦事處;當南亞發生海嘯災難時,曾攜運 2600公斤 醫療資源深入叛軍佔領區緊急應變。
2010年海地大地震,臺灣在第一時間贈援500萬美元、100公頓的食品、飲水、衣物、照明等物資及200公頓的白米,並立即派遣搜救隊、醫療團趕抵現場。目前政府與民間合作,積極投入協助海地重建的工作,為臺灣的援外經驗展開了新的一頁。
http://www.ait.org.tw/zh/afint.html#1
http://www.ait.org.tw/zh/american-footsteps-in-southern-taiwan-exhibition.html
【相關閱讀】
美國人在台灣的足跡特展(1/2)●AIT
美國人在台灣的足跡特展(2/2)●AIT
透過中國人(Chinese)接觸台灣──評「美國人在台灣的足跡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