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李登輝到日本走訪「奧之細道」,才讓台灣年輕一輩體會到日本文化古典的一面。「奧之細道」是江戶時代前期的俳句大師松尾芭蕉(まつお ばしょう、1644-1694)親自走訪全程2400公里,費時150天的俳句寫作靈感旅程。類似司馬遼太郎一系列「街道をゆく」(街道紀行)的作品一樣(其中有一冊是「台灣紀行」)。
松尾芭蕉本名宗房,幼名金作,一般稱為藤七郎、忠右衛門、甚七郎,從他以及其父親「松尾与左衛門」名字看,若非名門至少系出武士。在俳句方面,原以本名宗房寫作,後改為桃清,最後以芭蕉之名獲得甚高評價,被稱為「俳聖」。松尾芭蕉據說是一位平易近人的歐吉桑,日本人多半不知道「芭蕉」之意,只籠統曉得是一種植物。
日本的俳句,是一種不論字數,卻以音節五、七、五排列的一種聲音的詩。若比擬的話,主要是以大自然、季節的所見、所聞與感嘆凝為五音節的「起」,讓吟詠的人能夠頓一下進入那意境「承」後,再經過七音節的「轉」,最後結於「某種意境」的五音節的「合」。
這樣的體會太細緻了,現代紛擾的台灣人很難能夠模仿一二的。粗鄙如我者,當然更難如登天了。
喚做忠右衛門或宗房的松尾,取筆名桃青與芭蕉,都是一種季節與大自然的意象,同時也具有洗刷武士肅殺或名門高傲之習以貼近庶民的意象。這大概是松尾取名候的準據吧!
不過,若松尾生在這個時代,恐怕「松尾芭蕉」就會變成「松尾BANANA」了。
不,這不是揶揄。
在日本,就有現代的名作家取名為「吉本バナナ」(Yoshimoto BANANA),這位女作家著作等身,稱自己為香蕉當然不會自取其辱,只是平易近人的意象而已,我們不要以中華文化妄加評斷。
粗鄙如我者,想附庸風雅的話可能會改為「雲程芭樂」(Guava)吧?這…太戲謔了,不行不行。自己還是應該謹守本分,莫貪圖非份,當個真正的庶民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