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的漢化運動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鮮卑族所穿窄身衣服, 是相對漢族寬身亡服而言, 其實是稱身的設計 (網絡圖片)
北魏孝文帝,看似不熟悉的名字,他的歷史角色有何重要?以香港高中的文憑考試為例,整個魏晉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歷史,唯一被列入課程的君主,就是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有何功績而被高度重視?作為鮮卑族的中原君主,孝文帝推行了大規模的漢化運動。
讓我們再強調,孝文帝的功績是推行「大規模」的漢化運動。從現實的角度,一個佔少數的民族,移居至另一文化的民族中生活,他們被同化是自然的。例如西晉時期的匈奴族領袖劉淵,他對儒家經書有相當的學習心得。至於魏晉南北朝中期興起的北魏,早期君主太武帝已推行崇儒政策,開辦太學。因此,孝文帝不是獨具慧眼,推出驚天動地的改革,而是順應歷史趨勢,推行具有規模及全面的改革。這樣的評價對孝文帝沒有絲毫貶意,因為這樣的改革同樣需要膽量,需要魄力。
孝文帝推動漢化改革,可以分為前後期。前期主要是推動漢化制度,從而把鮮卑遊牧文化帶進農耕文化。
其中最重要的是推行班祿制度,官員按其職級 (班) 領取固定的薪俸 (祿)。在遊牧文化下,在戰爭中取得物資作為個人獎賞,是合乎情理,但在農耕文化下,這些行動變成貪污舞弊,因此,孝文帝頒令推行班祿,禁止「貪污」,並以嚴刑懲治貪官。
此外,孝文帝又把胡漢並行的官僚架構加以整理,廢除鮮卑的官職名目,一律改用漢制,與南朝的漢人政權基本一致。孝文帝又推行禮制改革,棄用鮮卑傳統的巫師主持祭祀,改用合乎需家的祭祀儀式。孝文帝又實施均田制,鼓勵鮮卑百姓開墾荒地,又推行租庸調制,既令百姓的賦稅有所依據,也保障政府收入來源。
孝文帝從平城遷都至洛陽 (修改自教科書圖片)
孝文帝推行漢化,分為前期和後期,轉捩點是遷都洛陽。當北魏成為中原的統治者,原有首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 便顯得失色。平城位處北方邊塞,人口稀少,天氣嚴寒,相對於中原的洛陽,是中原的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遷都洛陽,反映了孝文帝的壯志,以洛陽為政治中心,不但有效管治北方,更為統一天下打好基礎。因此,孝文帝獨排眾議,於公元493年,以南征為藉口,強行遷都洛陽。
改革前期的重點是制度變革,後期的重點是移風易俗。鮮卑傳統服飾是短衣窄袖,以配合遊牧生活,孝文帝下令禁穿胡服,改穿漢族的寬衣闊袖,並推動漢族的衣冠禮儀,以達分辨社會地位的效果。
孝文帝還推動多項日常生活的漢化。孝文帝規定三十歲以下的解卑族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孝文帝又禁止洛陽居住的鮮卑人死後歸葬邊塞,必須安葬洛陽,以示洛陽為其鄉土。孝文帝又禁止使用鮮卑原有的複姓,改用漢族姓氏。如皇族拓跋氏改姓元,貴族獨孤氏改姓劉等。孝文帝又提倡胡漢通婚,並迎娶出身於漢族四大望族女子為妃嬪。
孝文帝的改革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似乎沒有一致的答案。如果漢化的重要任務是讓鮮卑人融入漢族文化中,這場改革是成功的。鮮卑人擺脫原有的遊牧文化,徹底被漢族同化。無論是貴族還是百姓,能夠在一個相對融洽的社會中生活,不但長期有助於民族融和,而且對當時北方的經濟和社會都帶來發展的機會。
但從北魏政權來說,漢化似乎帶來弊多於利。孝文帝推行漢化,帶來政府組織的強化及經濟能力的提升,維持了相對於南方的北方優勢。但漢化卻動搖了北魏政權的根基,孝文帝死後35年,北魏政權瓦解。
漢化遇上很大的阻力。太子元恂抗拒漢化,企圖逃離洛陽,結果被賜死。邊塞六鎮,未能分享漢化帶來的好處,發動軍事叛變,最終被平定。保守的鮮卑元老不滿改革,與漢族出身的大臣長期不和,更有批評認為農耕生活令鮮卑族失去勇武之風。因此,漢化運動有利於民族長期利益,卻有損北魏政權的當前利益。
但這樣的評價是否與漢化的背景不協調?既說改革是歷史趨勢,又說對改革的反對聲音不絕。或許可以從兩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其一,任何改革都有機會損害既得利益者,如何安撫而堅持改革是一種政治智慧。孝文帝多次巡察北方以示安撫,但收不到預期效果。其二,漢化是大趨勢,但跟強行漢化是另一回事。即如今天很多香港人崇尚日本文化,這是文化互動過程中的結果,如果政府強行推動日本化就是另一回事,不能混為一談。
或許,孝文帝的過失,不是「漢化」,不是「全面」漢化,而是「強行」漢化。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動搖了北魏政權,漢化措施最終似乎也沒有全面貫徹,但胡人漢化仍然是大勢所趨,漢族同時吸納了不少胡族文化,主流的評論認為,漢胡的融合,更是隋唐盛世的基礎。
20會員
88內容數
從中國歷史科老師的崗位退下來,一直有總結多年工作的心願,於是構思了這個看起來有點怪的主題,「退一步… 學習中國歷史」。「退一步」,意思是從純功利的學習模式後退一步,讓自己的目光開闊一點,在滿足考試基本要求的同時,稍微觸摸多一點歷史學習的味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ai Shi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東漢晚年,地方割據,最終形成三國鼎立局面。所謂鼎立,不是強弱均衡的對峙,而是北方實力佔有絕對優勢,其後蜀國被魏所滅,吳國被晉所滅,但蜀吳亡國之間,魏國被權臣篡弒。因此,三國都不是勝利者,達至統一局面的是西晉政權。然而西晉的統一局面只維持了51年,中國再次陷入分裂之中。 西晉為何只有短暫的統一?晉武帝
東漢亡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戚宦相爭是步向亡國的起點,那麼,黃巾之亂就是由緩緩倒下至榱崩棟折的轉捩點,漢獻帝被擁立,更是東漢政權名存實亡的宣告。即使如此,漢獻帝先被董卓和李傕挾持,後被曹操控制,讓他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東漢政權仍然「名存」了三十多年,直至曹丕正式篡漢稱帝,東漢才真正的結束。
宦官指被閹割的男性,從事宮廷或宗室的僕役。宦官現象早於商周出現,也普遍存在古代世界。宦官形成一股足以長期操控朝政的政治勢力,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三次,分別在東漢、唐代和明代。東漢是宦禍的第一浪,其特色在於宦官是皇帝權力鬥爭的工具。 外戚干政是西漢的政治常態,也是東漢的政治常態。自漢武帝設立內朝,外朝三公
西漢經武漢帝的多方面改革,奠定了盛世,盛世被昭帝與宣帝所延續。漢元帝被視為西漢衰落的轉捩點,經歷元、成、哀、平四帝,西漢政權步向衰落,最終王莽成功取代西漢政權,建立新朝。 如何理解「西漢」的衰落?雖然盛世不再,但西漢的滅亡沒有經歷漫天烽火,沒有被民變與外患所困迫,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暴虐,沒有浮現「哭崩
漢武帝的強勢國防政策 漢武帝十六歲即位,在位五十四年,是勇於有所作為的君主,從治國理念、中央集權,經濟改革及國防外交四方面帶來新氣象,化解了漢初七十年無為而治帶來的政治危機,鞏固了西漢政權。 在國力強盛的基礎上,漢武帝採取強勢的國防政策,對內鞏固了疆土。漢武帝放棄對割據勢力的放任態度,除了削藩,也對
漢武帝十六歲即位,在位五十四年,是勇於有所作為的君主,從治國理念、中央集權,經濟改革及國防外交四方面帶來新氣象,化解了漢初七十年無為而治帶來的政治危機,鞏固了西漢政權。 「新」經濟政策,當然相對於「舊」經濟。漢初對經濟採取放任態度,經濟迅速從秦末的匱乏中恢復過來,卻帶來地方勢力的過度活躍。商賈豪強以
東漢晚年,地方割據,最終形成三國鼎立局面。所謂鼎立,不是強弱均衡的對峙,而是北方實力佔有絕對優勢,其後蜀國被魏所滅,吳國被晉所滅,但蜀吳亡國之間,魏國被權臣篡弒。因此,三國都不是勝利者,達至統一局面的是西晉政權。然而西晉的統一局面只維持了51年,中國再次陷入分裂之中。 西晉為何只有短暫的統一?晉武帝
東漢亡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戚宦相爭是步向亡國的起點,那麼,黃巾之亂就是由緩緩倒下至榱崩棟折的轉捩點,漢獻帝被擁立,更是東漢政權名存實亡的宣告。即使如此,漢獻帝先被董卓和李傕挾持,後被曹操控制,讓他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東漢政權仍然「名存」了三十多年,直至曹丕正式篡漢稱帝,東漢才真正的結束。
宦官指被閹割的男性,從事宮廷或宗室的僕役。宦官現象早於商周出現,也普遍存在古代世界。宦官形成一股足以長期操控朝政的政治勢力,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三次,分別在東漢、唐代和明代。東漢是宦禍的第一浪,其特色在於宦官是皇帝權力鬥爭的工具。 外戚干政是西漢的政治常態,也是東漢的政治常態。自漢武帝設立內朝,外朝三公
西漢經武漢帝的多方面改革,奠定了盛世,盛世被昭帝與宣帝所延續。漢元帝被視為西漢衰落的轉捩點,經歷元、成、哀、平四帝,西漢政權步向衰落,最終王莽成功取代西漢政權,建立新朝。 如何理解「西漢」的衰落?雖然盛世不再,但西漢的滅亡沒有經歷漫天烽火,沒有被民變與外患所困迫,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暴虐,沒有浮現「哭崩
漢武帝的強勢國防政策 漢武帝十六歲即位,在位五十四年,是勇於有所作為的君主,從治國理念、中央集權,經濟改革及國防外交四方面帶來新氣象,化解了漢初七十年無為而治帶來的政治危機,鞏固了西漢政權。 在國力強盛的基礎上,漢武帝採取強勢的國防政策,對內鞏固了疆土。漢武帝放棄對割據勢力的放任態度,除了削藩,也對
漢武帝十六歲即位,在位五十四年,是勇於有所作為的君主,從治國理念、中央集權,經濟改革及國防外交四方面帶來新氣象,化解了漢初七十年無為而治帶來的政治危機,鞏固了西漢政權。 「新」經濟政策,當然相對於「舊」經濟。漢初對經濟採取放任態度,經濟迅速從秦末的匱乏中恢復過來,卻帶來地方勢力的過度活躍。商賈豪強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