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追的部落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分享使用部落格的經驗,從最早的Blogger,到近期的方格子及Matters。

raw-image

Blogger

2003年,Google收購Blogger平台並免費提供大眾使用。

2005年,我買地建屋欲留下文字紀錄,因此在Blogger註冊我的第一個部落格「Angela's Cottage」。是年4月28日發表第一篇文章"Angela's Cottage Openning",至今已超過18年。

在Angela's Cottage共留下8篇文章,記錄早年在南庄開墾,從滿地蟛蜞菊、枯倒木及大小落石的蠻荒之地,一步一腳印地整理出一塊可耕種之地的艱辛過程。

不過,寫完8篇文章後就無以為繼,因為教學及農務忙錄,又接行政工作,幾乎無暇寫作。

停止在Blogger發文後,久久會上去看一眼,但,隨著時間經過,逐漸忘了帳號,忘了註冊的電子郵箱,幾乎也忘了曾有過這個部落格。

直到數年後的某一天突然想起它,用"Angela's Cottage"Google一下,竟發現這個Blogger依舊存在。文字仍在,只是照片已被移除,註冊的人也變成@Unknown。

那段期間,台灣最有名氣的部落格莫過於原隸屬於學術網路的「無名小站」,但因先使用Blogger,懶得再註冊一個帳號,並未躬逢其盛。

raw-image



Facebook臉書

2008年6月臉書進入台灣,我觀察一陣子後,於2009年4月加入臉書,並建立學生學習社群,放置課程訊息、教材並與學生互動。當時臉書方興未艾,大多數老師並不知臉書為何,更遑論利用臉書協助教學活動。

因為學生得加我好友才能進入社群,不知不覺地累積一群人脈,成為畢業後與學生維持連繫的管道。

臉書主要是以建立溝通橋樑,藉由人傳人形成人際網絡,我在臉書也找到幾位失聯多年的同學或朋友。可惜臉書並不適合傳達太多複雜的訊息及想法,因為它的文章多,半衰期短,往往文章很快就被沉沒而不再被看見。

臉書的好處是,透過按讚,可了解多少人持續追蹤你,對你展現友好;透過留言,也可知道某些議題被關切及後續發展的可能。

它可以限制讀者對象及層級,相較於部落格或粉絲專頁更具私密性,這也是我持續經營臉書的原因。

不過,人總有虛榮心,期望自己的文章獲得更多的閱讀及回饋。我的臉書一向不公開,以保護好友的隱私,不希望他們的讚或留言,成為陌生人關注的焦點。

那麼,除了臉書及臉書的粉絲專頁,我還能到哪裡發表文章?!


Pixnet痞客邦及udn部落格

2018年我在痞客邦註冊建立「Angela生活記事」,想保存自己在臉書或臉書社群的發文。發了兩篇文章後,因廣告太多太煩人,決定收手。

2020年年中因疫情賦閒在家,於是在udn部落格註冊建立「閒情歲月」,並將文章整理逐篇搬去。但,udn寫作介面困難使用,加上格友及文章差異性頗大,也逐漸被擱置。

無論痞客邦或udn,除了介面不友善,廣告也多,加上有些格友為增加曝光率提升廣告分潤收入,大量地cross tag,令廣告不斷浮現,干擾閱讀,最後決定放棄。


Vocus方格子

2020年的下半年,透過Google搜尋網路上對寫作平台的評價,發現較多人使用「方格子」、「Matters」及「Medium」這三個寫作平台。在「方格子評價與心得分享」一文最後,作者比較這三個平台的特點,非常中肯;有關方格子的優點我認同,缺點如互動少等,我不在意。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及閱讀方格子的文章,令我再度興起寫作及經營部落格的興致;特別是方格子的前身SOSreader(2018年更名為方格子 vocus),曾有過幾位我鍾愛的作者。

自2020年10月在方格子註冊發表第一篇文章至今,在兩年半的時間,以一周約一篇的頻率,共發表169篇文章,估計超過20萬字、數百張照片及數十張水彩及速寫作品。

此外,並建立三個專輯。「千里環島緩步行」記錄退休後兩年間分段徒步環島的心得;「珍惜可以自由旅行的日子」因為疫情無法出國,回憶過往旅行的經驗,並彙集相關文章;最後,發現很多文章與英國有關,因此收錄建立「我在英國的那些年」專輯。

我在方格子的發文,從早期乏人問津,到現在超過250人追蹤,每篇文章有3、50人按心鼓勵及留言,部分文章瀏覽數可衝破1K,最高瀏覽數那篇超過4K,內心有無上的感激。

2023年4月底,決定參加廣告分潤計畫及直送計畫。

雖然,無廣告是我起初選擇方格子的原因,但方格子在沒有多元收入的挹注下,不收費的營運模式早晚會受到挑戰。因此,希望透過這個方式支持這家有活力的公司,支持管理團隊持續創新的努力及給予格友的協助與支持。


Matters馬特市

原本我只在方格子寫文章,但常看到格友們分享他們在Matters賺了多少Likecoins,又換成多少的法幣。才驚覺Matters人氣頂旺,且有人真以撰文賺取被動收入,賴以為生。

這令原本退休後只想找個平台安靜寫作的我,見錢眼開,蠢蠢欲動,也註冊了Matters。

我在2021年6月底註冊Matters,但到9月底才發表第一篇文章。註冊後,一直沒發文,只有閱讀及熟悉平台的功能。

Matters的介面不如方格子容易上手,且因建構在區塊鏈架構下,修改字數及次數受限,文章只能隱藏不能刪除,叫我很難釋懷。因此,通常先在方格子發文後,再轉貼至Matters,而且照片得重新上傳。

一開始,Matters並不如想像中熱絡,但常舉辦活動挹注大量的Likecoins,加上與馬友持續互動建立情誼,文章被拍手也賺進不少Likecoins,因此,對它的黏著度也越來越高。

隨著這一年幣市的崩盤,Likecoins價值大不如前,不少資深的馬友淡出Matters,改投入其他的寫作平台,但也迎來不少有意寫作的新人。

我在Matters發文一年半多,追蹤者目前是490人,遠超過發文兩年半的方格子。


Potato Medium

2021年年底,註冊Potato,純粹為了好玩,想知道它的運作機制,此外,也有很多格友推薦薯幣(虛擬貨幣)有多好賺。

我把短小有照片的文章貼到Potato,10天內張貼8篇文章,除第1篇,篇篇都有超過100人按心,留言及瀏覽數也遠比方格子或Matters驚人。Potato短小精幹,百花齊放,令人目不暇給。

它廣告很多,對文章的格式及升級的互動有一定要求,多數薯友在利基基礎下發文及互動,關係淺薄且現實。因此,10天實驗結束,再見!


raw-image

以上是我使用部落格的經歷,從初期的Blogger到近期的方格子及Matters,恰好都沒用到後來下市的無名小站、Yam、Geocities或近期的探路客及隨意窩。

因此,當其他格友們千辛萬苦地從以前的格子搬文章過來,雖然同情,但也羨慕。因為,當所有自己的文章都能齊聚一堂,不也是美事一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無腦老嫗小沙龍
24.2K會員
282內容數
這裡不做美髮不修指甲,開房間只做明的,不做暗的。朋友不嫌多,讀者不嫌少,無腦老嫗談談笑笑,大家隨意走走看看,坐坐聊聊。
無腦老嫗小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04
一般人想到「老」,就想到年老力衰、老而無用、老古板、老糊塗或老番顛等負面或歧視字眼。
Thumbnail
2025/03/04
一般人想到「老」,就想到年老力衰、老而無用、老古板、老糊塗或老番顛等負面或歧視字眼。
Thumbnail
2025/02/18
與其追求財富,不如追求一個合宜的退休宅,無論房宅或心宅,房宅不必大,心宅可寬廣。如可及早做好退休準備,坦然地接受變老的事實,退休將是一段更精彩的人生。
Thumbnail
2025/02/18
與其追求財富,不如追求一個合宜的退休宅,無論房宅或心宅,房宅不必大,心宅可寬廣。如可及早做好退休準備,坦然地接受變老的事實,退休將是一段更精彩的人生。
Thumbnail
2025/02/05
慶幸蛇年我還是有個紅包,無論裡面裝什麼,點滴在心,都很開心。
Thumbnail
2025/02/05
慶幸蛇年我還是有個紅包,無論裡面裝什麼,點滴在心,都很開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這篇亦是要談談使用過的部落格,順便做一些純個人意見評論。 至於為何要用"印象"作命題,則是因為以下都只是個人經驗, 可能包含年代久遠,記憶不清晰,或手殘不會用造成一些誤會等等, 總之,以下都是不負責任報導,有誣告之嫌,本人都不會負任何責任的。(被毆) 關於個人曾使用的部落格,可詳見個人的另篇文章:部
Thumbnail
這篇亦是要談談使用過的部落格,順便做一些純個人意見評論。 至於為何要用"印象"作命題,則是因為以下都只是個人經驗, 可能包含年代久遠,記憶不清晰,或手殘不會用造成一些誤會等等, 總之,以下都是不負責任報導,有誣告之嫌,本人都不會負任何責任的。(被毆) 關於個人曾使用的部落格,可詳見個人的另篇文章:部
Thumbnail
其實我一直覺得方格子不太像一個部落格, 方格子的頁面編排更像一本雜誌,而裡面的每個作品都像一個雜誌專欄。 再加上紅色系的底色還有以投資理財為強打主題的主頁面,更是會讓我聯想到商業週刊, 在我的主觀感覺中,這裡的文章風格都偏正式,比起一些原生的部落格空間來說,此處多數的作品更像是一篇雜誌專欄下的文章
Thumbnail
其實我一直覺得方格子不太像一個部落格, 方格子的頁面編排更像一本雜誌,而裡面的每個作品都像一個雜誌專欄。 再加上紅色系的底色還有以投資理財為強打主題的主頁面,更是會讓我聯想到商業週刊, 在我的主觀感覺中,這裡的文章風格都偏正式,比起一些原生的部落格空間來說,此處多數的作品更像是一篇雜誌專欄下的文章
Thumbnail
雅虎開啟了我的網誌人生,在累積了六七萬人氣後它棄我而去,從此我尋尋覓覓其它網誌平台落腳,待過 Blogger,轉戰痞客邦,落腳臉書後,疫情期間機緣下來到了方格子,沒想到這樣一待也在方格子兩年半了。 網誌是什麼? 網誌能吃嗎? 像 Danielson 這樣一個六年級前段班的學生應該在那網誌剛開始
Thumbnail
雅虎開啟了我的網誌人生,在累積了六七萬人氣後它棄我而去,從此我尋尋覓覓其它網誌平台落腳,待過 Blogger,轉戰痞客邦,落腳臉書後,疫情期間機緣下來到了方格子,沒想到這樣一待也在方格子兩年半了。 網誌是什麼? 網誌能吃嗎? 像 Danielson 這樣一個六年級前段班的學生應該在那網誌剛開始
Thumbnail
分享使用部落格的經歷,從最早的Blogger,到近期的方格子及Matters。
Thumbnail
分享使用部落格的經歷,從最早的Blogger,到近期的方格子及Matters。
Thumbnail
我相信從無名開始寫文章的人會把PO文的地方稱做「網誌」當時一個帳號除了網誌以外還有名片、相簿、留言板…等,而現在大家已經不說網誌了,大多稱為「部落格」或是「個人網站」
Thumbnail
我相信從無名開始寫文章的人會把PO文的地方稱做「網誌」當時一個帳號除了網誌以外還有名片、相簿、留言板…等,而現在大家已經不說網誌了,大多稱為「部落格」或是「個人網站」
Thumbnail
部落格8月6日即將滿2年,有沒有什麼心得?這些年做了什麼嘗試。這個嘗試帶給我什麼樣的收穫。
Thumbnail
部落格8月6日即將滿2年,有沒有什麼心得?這些年做了什麼嘗試。這個嘗試帶給我什麼樣的收穫。
Thumbnail
(此文首發於2020/10/24探路客) 誒,別誤會了!! 這不是一篇想像如何當螞蟻的幻想文,也不是教人家如何養螞蟻的經驗談,更不是觀察蟻類生態的教育文。 這只是我為了寄居定居在探路客這個新(蟻)窩,辛苦當了近二十天螞蟻搬運工的感想文。
Thumbnail
(此文首發於2020/10/24探路客) 誒,別誤會了!! 這不是一篇想像如何當螞蟻的幻想文,也不是教人家如何養螞蟻的經驗談,更不是觀察蟻類生態的教育文。 這只是我為了寄居定居在探路客這個新(蟻)窩,辛苦當了近二十天螞蟻搬運工的感想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