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傍晚,老公一進門就嘟嘟囔囔地說:「剛剛在捷運上,有個女的,叫我阿伯,還說博愛座有空位,叫我趕快去坐!」我在廚房準備晚餐,沒理他。
他接著騷擾在狗窩舒服地捲成一團的Yuki說:「有個女的,叫爸爸阿伯,叫爸爸坐博愛座,爸爸像阿伯嗎?!」
他看沒人沒狗理他,跑來廚房,要我看看他的背影,是否老到要坐博愛座的樣子。我安慰他說:「雖然頭髮灰白,有點駝背,但衣著年輕帥氣,不像老人。」
他不滿的心緒似乎稍有平緩,於是我戲謔地說:「不然要叫你甚麼?叫阿公嗎?!」老公恨恨地說:「當然要叫大哥囉!」
我說:「那人說不定是個大學生或30幾歲的上班族,叫你阿伯很貼切啊!」
他說:「她看起來3、40歲,我和她的年齡沒差那麼多,叫阿伯當然不行。如果叫妳阿嬤,妳可以接受嗎?」
我說:「ㄟ!你搞清楚耶!叫你阿伯,叫我阿嬤,我老你一輩,當然不行!叫我阿姨還可以。」
那晚,他念念不忘「被叫阿伯」及「被讓博愛座」這件事,幾天之後,仍三不五時拿出來說嘴。
想起之前,因提重物上捷運,被一位年紀相仿的男士讓坐,他說:拿那麼多東西,坐著比較方便,但被我脆弱的自尊心給婉拒。也曾因為穿著不當,小腹微凸,被一位年輕的學子讓座,我說:我已經生不出孩子,不過謝謝妳,表示我看起來還年輕。
相較於四處張望有無空位或緊盯著博愛座不放的大哥大姊們,我與老公對博愛座沒興趣,不想佔老人的福利,也不覺自己老到得被讓座。但,適時接受他人的好意或體貼,也是溫馨美事,不必那麼掙扎或耿耿於懷。
此事令我內省該如何優雅變老,才能成為不討厭的老人,更讓我想起當年如何做退休準備,所以可以自在退休。兩者看似無關,實則息息相關。
Prepare for rainy days, no matter you are young or old. 無論年齡,都該未雨綢繆。
我50歲時,就計劃60歲退休。父母俱逝後,感嘆人生苦短,更加深我提早退休,及時履行人生願望清單的決心。
退休後,不再有例行的工作節奏,不再有職位帶來的光芒,如何無縫接軌到退休狀態,心態最重要。我期望退休那一刻起,不會覺得悵然若失,坦然接受並享受退休人生。因此,退休前幾年,即不動聲色地思考並著手幾件事。
我們移居淡水近30年,但多數親友仍住在原生家庭所在地。曾考慮在我家或老公家所在的縣市購屋,俾與親友保持較緊密的聯繫,並可就近照顧;也曾考慮在台北市購屋,享受大都會的便利及豐富的藝文活動,但房價太高,以房換房,會降低居住空間及品質。
淡水冬天雖然濕冷,但我們喜歡它的風土人情及生活步調,因此,退休後計劃留住淡水,暫無移居他處的想法。
目前居住的社區,離塵不離城,步行可達捷運站,15分鐘車程內有大型醫療院所,生活機能良好,社區管理也頗上軌道。社區有收垃圾及代收信件包裹的服務,也有公共設施及無障礙坡道,適合做為退休宅。
當年購屋時,因阮囊羞澀,僅少量裝潢,多數家具是從舊屋搬來。房子坐向好且高樓層,通風良好,一直沒裝冷氣,就靠電扇渡過炎夏。時隔20幾年,有些家具已老舊不堪使用,鄰居們都裝冷氣後,夏天變得酷熱難當,加上淡水潮濕,迎風面壁癌嚴重,也亟需處理。
我與老公都很惜物也有收藏癖,退休前即著手處理陳年無用的雜物舊物,以在地養老為出發點,設計及裝潢為適合退休的居所,並以提升照明及無障礙空間為主。
由細雨綿綿的春天開始設計估價,俟施工完成,已是艷陽高照的夏日。雖然工期遲延,萬幸在暑假結束前完工,還有些時間可在開學前將所有東西就定位。
承襲父母傳統的理財觀念,我從定期定額開始存錢,累積到一定金額後,購屋取代租屋,有錢就還房貸,終能由小套房逐漸換到大樓社區。
早年服務的公司上市時,曾配發不少股票。開立股票帳戶後,曾胡亂買過一些奇怪的股票,常買甚麼就跌甚麼。不過,我不買空賣空,不炒短線,帳上數字雖不好看,但每年配息尚稱穩定,也遠大於定存利率。
近十年來,我逐漸出脫部分股票,改買ETF、股票型或債券型基金,有定期定額,也有單筆買進,有國外也有國內。我很少注意何時配息及配息金額,常到次年國稅局寄來所得稅試算通知書時,才知道前一年有多少股息進帳。
因應退休,除退休金外,得及早確認自己還有甚麼收入?有多少?以評估是否足以支應退休後的開銷。
我退休前即解除少用的帳戶及信用卡,留下離家近且交易較頻繁的帳戶,並安裝銀行APP,便於隨時查看。我用試算表羅列存款、股票及基金的帳面數字,統計近幾年配發的利息與股息,計算年平均被動收入,並估計未來的趨勢。
我相信人一生中,能有多少錢或能用多少錢是注定的。錢賺得再多,最後都可能灰飛煙滅或無福享用。因此,與其錢多,不如錢夠,至於夠不夠,端看個人消費習性、生活態度及人生哲學。
我與父母一樣沒有保險的概念,對保險經紀人的巧言令色也沒信心,因此,我的保險大多是半推半就投保的。
人生第一張保單是回台後,礙於人情壓力才投保的醫療壽險;第二張是因為購屋貸款,銀行建議要有壽險作為擔保;第三張是被熟悉的郵局櫃台人員力勸,投保生存還本壽險;第四張是眼見母親罹癌後,看護費用沉重,因此投保長照險。老公只有兩張保單,一張是早年幫身為經紀人的親友做業績的,另一張是我倆同時投保的長照險。
長照險是我唯一一次主動邀請經紀人規劃的保險。她先到保險局彙集我們所有的保單,整理醫療等各項目下的所有保障,再為我們規劃幾個長照方案,依我們願意承擔風險的程度、理賠項目及金額等訂定保單。
世事難料,加之年歲漸增,雖致力於縮短不健康的餘命,但醫療及照護支出未來只會有增無減。透過保險可防範於未然,但最好不要用到。
我們安於簡樸度日,開銷並不大。退休後在家時間變長,日常生活支出略增,但治裝、交通及交際費減少,總開支不增反減。這些開支,我倆微薄的退休金尚可支應。
至於旅行或其他支出(如:年節紅包)得仰賴利息、股息及保險金等被動收入來支應。近年來,被動收入均呈穩定成長的趨勢,因應物價波動,支應日常生活以外的開銷應該足夠。
當我們垂垂老矣,如需支付長照或醫療理賠之外更多的照護或醫療支出,或萬不得已得住進安養機構時,退休金及被動收入如不足以支應,還可以房養老。
過往常做的定期健康檢查都較制式化也較簡單,退休前特地做了全天型的全身健康檢查,以確認整體健康狀況,了解有無潛在慢性疾病或須特別關注的健康數據。先母因腸癌過世,我還加做腸胃鏡。
健康是最重要的資產,是優質退休生活的必備條件。預防甚於治療,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持續強化體能及耐力,勿等退休才開始,及早準備才是良策。
退休後如鎮日無所事事,只會加速心智及健康的退化,透過學習新的事物,可鍛鍊腦力,透過運動及戶外活動,可維持健康的身心,並可強化社交互動。然,學習或興趣並非一蹴可成,需及早培養並養成習慣。
我在退休前,除參加淡水古蹟博物館的志工甄選,亦開始在淡水社大上古蹟導覽課。平日,除旅行、登山健行及運動等動態活動,我對靜態活動,如寫作、閱讀、樂器及繪畫等也有興趣。此外,因為喜愛旅行,退休前也開始學習西班牙語。
分段徒步環島,台2線,富貴角往金山途中。
坊間理財專家常討論:有多少錢,才可以退休?如何理財,才可支應退休生活?然,錢財並非退休的唯一要件,汲汲營營於追求財富,患得患失,不一定帶來優質的生活。定期檢視自己的資產及需求,調整消費心態及習慣,更為重要。
與其追求財富,不如追求一個合宜的退休宅,無論房宅或心宅,房宅不必大,心宅可寬廣。如可及早做好退休準備,坦然地接受變老的事實,退休將是一段更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