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在Grundtvig’s Church上建築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哥本哈根其實不大,市內有趣的景點大概只是那幾個,沒有心機安排行程的我,只告訴Sianne 我想去Grundtvig’s Church,無他,一個關心的朋友給我看過介紹,好像是個要去的地方,其餘的隨心就好。

剛好吃早餐的時候問了這建築人,我該如何好好欣賞一座建築物,還用了K11 Musea 作為說明案例。太好了,上了半小時建築學概論,我準備好欣賞這教堂了!

下了巴士,走了一小段路就可以看到這坐落在兩排民居後面的教堂。兩旁的樓房都是土色的,與教堂整體顏色呼應,感覺幾乎是一體的建築群。這座被稱為管風琴的教堂,正面看起來就是坐落在民居之中的樂器,那些整齊得像樂高積木的磚牆,徑直靠在天空上,突然有點覺得這是被安仔放置在這裡的一座教堂。

raw-image

儘管已經看過照片,甫踏入門中,還是強烈感受到這與其他教堂的不一樣。教堂的基本結構和其他教堂其實無異,推開門就是教堂中殿,直至教堂最內的祭壇一覽無遺,祭壇上方是三扇大窗。中殿正中留有一小走廊,兩側盡是座椅。中殿的兩側有柱子形成的拱門,穿過去就是兩邊的側廊。兩邊側廊的設計大致相若對稱,沒有放置座椅而是留作甬道,兩側盡是巨型玻璃窗,讓教堂內部滿溢天然光線。

raw-image

正門上方放置了一個巨型管風琴,在左手邊好像還有另一個管風琴,Sianne說我今天很不幸運,只因平日教堂裏都會演奏管風琴,而今天偏偏沒有。沒有聽到那著名的奏樂其實沒有關係,建築物本身一直都在,從來不會讓來者訪客失望。

raw-image


教堂的與別不同源自於那強烈的連貫性,尤其是那些重複使用的線條。每一座柱子、每一個拱形都用磚頭堆疊四次,從門口延伸至祭壇之間,是匠人用四棟相同的拱門,十六條相同的線條堆砌出的層次感。在教堂的不同位置移動,可以清晰感受到整齊的線條存在於三維空間中,隨著二維視角變換和擠壓疊縮,饒有趣味。

教堂裏面的顏色一致地溫暖,絲毫沒有壓迫感,但光影穿過頭頂的大窗灑落地上,還是給教堂蒙上一抹神聖莊嚴。建構柱子的磚塊和地面的磚塊都是一樣的淺褐色,木座椅和窗框都是程度不一的褐色。大窗上沒有玻璃彩繪,讓灑落的光線保留太陽的溫暖,兩側的吊燈是啞銅色的,燈泡也是偏黃的暖光,啞銅色的吊燈與銅色的管風琴相映成趣。

raw-image


教堂內的座椅不是教堂常見的長凳,而是一張張分開的木椅,木椅也是褐色的,坐墊是用藤繩織成的,椅背是簡單、稍稍彎曲的四條木條,這樣的細節使椅背更完美地貼服使用者的背脊,椅子的背後有一個小兜,讓後座的人可以放置聖經和筆記。這樣的座椅讓教堂空間的使用更具彈性,座位可以因應需要增減,或按佈局需要陳設,不過教會職員就需要更多功夫作安排,剛好看到他們要收拾座椅,利用機器把座椅吊起送到二樓去擺放的過程,是一件需要調動四人方能完成的工作。

raw-image

教堂是為了紀念牧師Grundtvig而建成,通過建築設計比賽招攬設計,由Jensen Klint贏得比賽設計,做到一半設計師去世,由兒子Kaare Klint 繼續監工建造而成。聽聞建築設計師大多以造大項目成名,例如美術館和教堂,但大項目花心機時間,像這樣建到一半,人就歸天國去了,當如何是好⋯看來做教堂或是美術館的人都要生養後代,以防萬一🙂

好,今天的建築學謬論就到此為止,下課!

-

Follow 我的 instagram @skylacheung 有更多遊記圖片和快一丁點的更新 ٩(๑❛ᴗ❛๑)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フウロ扌立的沙龍
8會員
66內容數
閒時寫寫字的人,偶爾獲得鼓勵便多寫寫,沒有心情的話便小寫寫,但希望自己無論如何總是會寫點什麼的。
2024/11/02
差不多一年前,Ceci突然問我要不要一起到蘇格蘭走一條需時六日的步道,簡單在網上搜尋了一下,是一條頗為著名的徒步路徑。既然大部分需要計畫的都已安排妥當,我人又已經在英國了,毫無疑問是要參一腳的。旅行前不知道Ceci和Jen為什麼選擇了西高地步道,只有走在路上才會明白高地的魅力。
Thumbnail
2024/11/02
差不多一年前,Ceci突然問我要不要一起到蘇格蘭走一條需時六日的步道,簡單在網上搜尋了一下,是一條頗為著名的徒步路徑。既然大部分需要計畫的都已安排妥當,我人又已經在英國了,毫無疑問是要參一腳的。旅行前不知道Ceci和Jen為什麼選擇了西高地步道,只有走在路上才會明白高地的魅力。
Thumbnail
2024/06/22
短短幾天裏,不能說我們與嚮導和腳夫們建立了深厚友誼,但在閒聊之中,我們感受到他們的純樸,每一個嚮導的過去,都經過無數次以腳夫身分上落山,他們與林賈尼火山的關係密不可分,他們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對大地大山的熟悉,依賴和愛護。每一次看到他們對大自然畏懼又真摯的眼神,都提醒我要時刻保持謙卑。
Thumbnail
2024/06/22
短短幾天裏,不能說我們與嚮導和腳夫們建立了深厚友誼,但在閒聊之中,我們感受到他們的純樸,每一個嚮導的過去,都經過無數次以腳夫身分上落山,他們與林賈尼火山的關係密不可分,他們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對大地大山的熟悉,依賴和愛護。每一次看到他們對大自然畏懼又真摯的眼神,都提醒我要時刻保持謙卑。
Thumbnail
2024/06/15
在過去三天裏匆匆經過林賈尼火山的各處風光,我們用心感受了每一個時刻的美景,我想我們明白,這一刻林賈尼火山慷慨贈與我們的,是屬於我們記憶裏的麥穗,我們都不知道未來還有什麼旅程等著我們,但這一刻我們這一群人,從不同地方出發,聚在一起看著山壁發呆,大概就是我們現在的最優選,絲毫不必擔心未來或錯過。
Thumbnail
2024/06/15
在過去三天裏匆匆經過林賈尼火山的各處風光,我們用心感受了每一個時刻的美景,我想我們明白,這一刻林賈尼火山慷慨贈與我們的,是屬於我們記憶裏的麥穗,我們都不知道未來還有什麼旅程等著我們,但這一刻我們這一群人,從不同地方出發,聚在一起看著山壁發呆,大概就是我們現在的最優選,絲毫不必擔心未來或錯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河內出差準備回南方前,安排半日到市區走走,河內景點大多很集中,這次就往還劍湖附近走走,搭著公車再走幾分鐘,就來到了聖若瑟主教座堂。 聖若瑟主教座堂又稱河內大教堂,是河內最早的天主教堂,從1884年開始興建,1888年完工,典型新歌德式建築,教堂是可以進去參觀的,但我到了時候正值彌撒就沒進去了。
Thumbnail
河內出差準備回南方前,安排半日到市區走走,河內景點大多很集中,這次就往還劍湖附近走走,搭著公車再走幾分鐘,就來到了聖若瑟主教座堂。 聖若瑟主教座堂又稱河內大教堂,是河內最早的天主教堂,從1884年開始興建,1888年完工,典型新歌德式建築,教堂是可以進去參觀的,但我到了時候正值彌撒就沒進去了。
Thumbnail
剛下車,就看到對街就有一個很壯觀的教堂,以為這個是桂山聖堂,結果導遊跟我說你不要急,這個不是。我先帶你去看,心想說這裡就只有一個教堂了,不是這個嗎?結果走不到50公尺,就在右手邊出鮮一個很古老的教堂。這才是大邱桂山聖堂。 桂山聖堂位於韓國大邱市中區,是天主教大邱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建於1902年,是
Thumbnail
剛下車,就看到對街就有一個很壯觀的教堂,以為這個是桂山聖堂,結果導遊跟我說你不要急,這個不是。我先帶你去看,心想說這裡就只有一個教堂了,不是這個嗎?結果走不到50公尺,就在右手邊出鮮一個很古老的教堂。這才是大邱桂山聖堂。 桂山聖堂位於韓國大邱市中區,是天主教大邱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建於1902年,是
Thumbnail
教堂的建築往往能夠觸動人心。倫敦的聖馬田堂棄用了傳統教堂的彩繪玻璃和感人的雕塑及畫像,改用了光線等簡約的建築元素來表達基督信仰和該教堂的服務宗旨,低調的風格卻同樣能夠令人感動。本文描述了這座教堂的建築特色,解釋了它用了甚麼方法引入室外的天然光,帶來祥和安穩的感覺。文中亦介紹了聖馬田堂的歷史。
Thumbnail
教堂的建築往往能夠觸動人心。倫敦的聖馬田堂棄用了傳統教堂的彩繪玻璃和感人的雕塑及畫像,改用了光線等簡約的建築元素來表達基督信仰和該教堂的服務宗旨,低調的風格卻同樣能夠令人感動。本文描述了這座教堂的建築特色,解釋了它用了甚麼方法引入室外的天然光,帶來祥和安穩的感覺。文中亦介紹了聖馬田堂的歷史。
Thumbnail
哥本哈根其實不大,市內有趣的景點大概只是那幾個,沒有心機安排行程的我,只告訴Sianne 我想去Grundtvig’s Church,無他,一個關心的朋友給我看過介紹,好像是個要去的地方,其餘的隨心就好。
Thumbnail
哥本哈根其實不大,市內有趣的景點大概只是那幾個,沒有心機安排行程的我,只告訴Sianne 我想去Grundtvig’s Church,無他,一個關心的朋友給我看過介紹,好像是個要去的地方,其餘的隨心就好。
Thumbnail
維也納聖伯多祿教堂是旅行最後一站的最後一個景點,再次看見「聖約翰大主教」的雕像,有一種圓滿達成任務的感動與成就感。
Thumbnail
維也納聖伯多祿教堂是旅行最後一站的最後一個景點,再次看見「聖約翰大主教」的雕像,有一種圓滿達成任務的感動與成就感。
Thumbnail
一路所見都是井然有序的綠蔭街景,在不算高的樓房群中,多數維持原樣重建,保存德國老式建築的景觀,有些採用現代化建材,偶爾也有幾棟玻璃帷幕大樓矗立其中。坦白說,若不是看過二戰照片,實在很難想像科隆這裡曾是一整片焦土......
Thumbnail
一路所見都是井然有序的綠蔭街景,在不算高的樓房群中,多數維持原樣重建,保存德國老式建築的景觀,有些採用現代化建材,偶爾也有幾棟玻璃帷幕大樓矗立其中。坦白說,若不是看過二戰照片,實在很難想像科隆這裡曾是一整片焦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