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看台灣三金頒獎典禮時,總會有人這樣跟我說:「那是你們文青才看的東西!」那年代的台灣電影多有很濃烈的藝術性、很小眾,加上華人電影圈能入圍的也都甚少太大的商業片,頒獎典禮也很難引起共鳴;相同的,在電視劇也是,很少「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能入圍,不是文學大戲就是質感很好但沒幾個人看進內裡的連續劇,而在綜藝節目又過於重複單調,也沒能引起「全民都在看頒獎」的熱潮;而唯一能有比較多人看的可能就是「金曲獎」了,特別是當流行音樂與獨立音樂沒有那麼清楚的界線以後。
我則是漸漸不認識金曲頒獎台上的創作者(從歌手到詞曲創作者),金鐘和金馬多半還跟得上,但在疫情間因為很少出門看電影,就連金馬入圍作品看得也沒有韓國電影多(韓國電影上架平台的速度比較快)以致前幾年我都對金馬獎的頒獎興緻缺缺(加上入圍作品的水準落差太大了。)反倒看起韓國影視界的頒獎更有共鳴一點。
去年(2022年)是我比較大量看韓劇的起始,除了平台上線最新的,也回頭去看了很多別人瘋韓劇時我還在看台劇的舊作品,沒想打開今年(2023年)第59屆百想藝術大賞的頒獎典禮就像在看台灣的金鐘與金馬一樣擁有了一點參與感。(韓國電影則是因為把李炳憲的電影全找來看後延伸至其他演員的作品,應該看了有三、五十部吧?沒數,李炳憲加李政宰應該就超過三十部)
*感謝My Video將第59屆百想藝術大賞頒獎典禮上架且譯成了中文。(有興趣可以看一下喔)
看百想頒獎,除了有某種參與感之外,也看韓國在頒獎典禮與台灣有什麼不同。其中最複雜的是把電影跟電視的獎項放在一起頒,且韓國演員很多都是雙棲的不只演電視或電影,所以經常會出現那種「現在到底在頒哪個?」以及「這個剛剛不是頒過了?」的疑問XDDDD。
另外最特別的是有頒話劇(舞台劇)的獎項,這在台灣的頒獎舞台上是完全看不到的類別。而話劇這個舞台也蘊育了無數韓國在電視電影的好演員,也讓我想要看看youtube上有沒有話劇的影片上傳,看看這個韓國演員起家的舞台,有什麼樣的好故事?它們是如何培養這些扎實的表演人才。
百想頒獎台下的設置,比照奧斯卡的台下是圓桌的形式,與台灣排排坐的將劇組聚成一桌一桌,好像更有氣氛的營造,且能讓觀眾看見演員以外像是編劇、導演這兩個戲劇中重要的靈魂角色。(倒是幾乎沒有技術類的獎項。電影的技術獎在
大鐘獎與
青龍獎裡)
而這屆頒獎有另外的特別獎項:
Gucci影響力賞(新設獎項是獎勵為創造更美好的明天,而替社會地域性的失衡與公正性所發聲的電影,此段取至維基)頒給了《陰影下的她》,也突顯了這一屆入圍的影視作品中,多有探討社會議題而發聲的創作!
(這也像是韓國劇作家用創作盡了社會責任,且這是過去韓國影視中,經常會看見的創作題材。)
而最動人的一幕是話劇《Teenage Dick》演員
하지성(音譯:河至誠)
上台領獎的片段。而讓台灣人期待、因《想見你》紅到韓國去的許光漢與李帝勳一起上台頒獎,也是一大亮點(雖然很短。)
百想頒獎跟台灣最大的不同,除了獎項大概就是有點嚴肅與莊重的氣氛外,就是對於韓國如此時尚的娛樂演藝界,卻在頒獎人與領獎人的服裝上沒有什麼太大的亮點,讓人感到有點困惑。其他最大的不同應該就是沒有表演節目了。(另外韓國編劇能被突顯出來也是跟台灣不太一樣的地方。金銀淑不知道被提到了幾次XD)
這是第一次把外國的頒獎典禮看完(沒完整看過奧斯卡),還看得比近年的金馬和金鐘起勁,也是拜韓國影視的興盛。
同樣的。我也多半會在金鐘和金馬頒完後,找出那些我沒看過的作品來看(補齊的意思),不過,多半我都是看過也寫過了。
最近在看的劇有:《未生》《造后者》,還幸運的得到朋友分享的Disney+,可以來追看一些只在Disney+的獨家;另外今年退掉了My Video的年度訂閱,想要把付的錢去買其他平台的會員來看獨家的劇或電影。台劇則在等幾部週更的播完再一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