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2023年5月中旬,我俩從漸有暖意的蒙特婁出發去颶風季尚未到來的古巴旅行了一周。在中國大陸長大的我們對同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古巴有種特殊的好奇心和親近感。這種情感隨著行前閱讀古巴的人文歷史、行程中接觸到實實在在的古巴人、以及親身體會到的奔放昂揚卻又掙扎的古巴社會風貌而變得更加複雜厚重。所以寫下這一系列短文紀錄此行所見所想,是為其三。
馬坦薩斯是馬坦薩斯省的省府,和著名的巴拉德羅(Varadero)白海灘相距不過三四十公里。儘管有著“古巴的雅典”(藝術之都)這樣的美譽,城市本身並不是熱門旅遊目的地。大多數遊客僅僅把它當作從巴拉德羅到哈瓦那途中在車上匆匆一瞥的不知名小城而已。不過我倆覺得這樣的小城可能更能感受到真實普通的古巴生活,所以把它選為了這次古巴之行的第一站。
來自馬坦薩斯的簡訊在我們去古巴十天前就早早地傳來了。發訊息的是我們的民宿老闆老A。除確認行程細節外,老A跟大多數有些年紀的社交軟體使用者一樣,喜愛發些五彩繽紛,綴著鮮花,寫著諸如“星期二快樂”“早安”“晚上好”等問候語的圖片過來。最意外的是,他還發來不少在威尼斯的生活片段。因為對普通古巴人出國的困難有所耳聞,我們以為他是在分享難得的旅行見聞,所以小心翼翼地評論他的影片,也試探性地問他之後的行程安排。老A說他會比我們早兩天回馬坦薩斯,期待和我們見面,並且幫我們安排了從巴拉德羅機場到民宿的接機。
我們在古巴乘坐的第一輛福特老爺車:從巴拉德羅機場到民宿
從巴拉德羅機場到馬坦薩斯的車程只有短短三十分鐘。路況比想象的要好很多,除靠近城區的最後十分鐘路程外,道路上車輛寥寥。播放著節奏感強烈舞曲的老爺車在筆直的道路上疾馳,兩邊是密密麻麻的熱帶喬木,天上低垂的陰雲觸手可及,強烈的空曠感驟然襲來。還來不及細細品味,我們就到了目的地。
老A聽到門口的汽車聲快步迎了出來,中等個頭的白人,啤酒肚,微微泛白的頭髮剃得很短,穿著整潔的黑白條紋短袖。和小城裡隨處可見的坐在門檻上發呆的人相比,顯得幹練和精神許多。
踏入民宿,周圍的喧囂和繁忙彷彿被隔絕在外。民宿門內裝修現代而考究,一樓是井字型佈局,天井中央是被巨大的熱帶植物所環繞的休閒區,還有一個寬敞的熱帶魚缸和貼心的無線網路資訊。上到二樓,是客房、廚房和一個開闊的露臺。而三樓則是一個帶小亭子的露臺,專門為遊客提供用餐的舒適空間。民宿的現代生活體驗與其他國家無異。然而,當我們走出民宿,回到馬坦薩斯街頭,才能真正感受到大多數普通人的生活艱辛和困境。
回想起來,哈瓦那和馬坦薩斯雖然都同處一個小世界,經歷著同樣的掙扎和改變,但是這兩個地方又彷彿是這個世界的雲與泥。哈瓦那的改變有著強烈的壓迫感。漫步在街頭,一旦被認定為遊客,就有形形色色的Amigo(朋友)來套近乎,或提出換匯,或幫你聯絡住宿出行,或給你表演;更有甚者,一旦“友善地”問出我們來自中國大陸,就滿嘴跑火車地胡謅自己的父母或兄弟姐妹在北京上海,其最終瞄準的不過就是遊客的荷包。而且,街頭不斷湧現的高檔飯店和賓館,沿著馬雷貢大道、戴著蘋果耳機跑步的各國人都在提醒著你,哈瓦那正在逐步追趕世界潮流。
馬坦薩斯市中心寧靜的自由公園(Parque de la Libertad)
相比之下,馬坦薩斯則像一個凝固在時間裡的平靜湖泊。雖然已經暗潮洶湧,卻只有市中心自由公園和聖胡安河口那一兩個街區才能明顯地看到革新的漣漪。而且,馬坦薩斯的居民們也尚未習得一些哈瓦那人和遊客打交道時的圓滑和油膩,絕大多數只是遠遠地投來對東方面孔的好奇目光。我們所在的民宿,和市中心有五六個街區的距離,像是寬闊湖面上投下的一顆更小的飛來石,其內部的裝飾和豐裕自成一體,和周遭破敗的街道相比更加格格不入。
和老A一番攀談下來,才知道他雖然出身馬坦薩斯,但現在也只是一年裡過來住上幾周的過客而已。娶了義大利太太的他,大部分時間都住在威尼斯。這次正好趕上他回國打理生意,才得以見面。而我們走後幾天,他又要去坎昆買些新的電器來“升級”民宿。
老A早在20年前就取得經營許可,算得上是本地最早嗅到商機並抓住機會的一批人。從三間小平房起家做到了今天的大別墅。在我們閒聊的過程中,老A指著牆上掛著的旗子,充滿自豪地告訴我們這些代表著他曾經旅遊或駐足的地方。他以一種稍帶責備的語氣,提醒我們應該直接找他而不要在網上預訂住宿,聲稱他在全國各地都有廣泛的聯絡,並承諾能以更低的價格幫助我們預訂民宿和包車。此次我們因為是淡季前往,透過網上預訂的價格大約在每晚40到45歐元之間。然而,旺季預訂會更加困難,價格可能會增加10到15歐元。
在古巴,民宿也被稱為Casa Particular,是指當地居民將自己的住所開放給遊客住宿。儘管需要繁瑣的註冊程式,還要繳納高額稅金,但可觀的回報仍然激發了古巴人的致富熱情。民宿也有獨特的標誌,掛藍色錨標誌的可以接待外國遊客,紅色錨標誌只可接待古巴人。相比於大型酒店,住民宿則有機會更深入地瞭解到本地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古巴比索的貶值嚴重,民宿更傾向於接受美元或歐元作為支付方式。當我們前往時,官方匯率為1美元兌換120比索。然而,由於民間對外匯的需求強烈,我們通常能夠以1美元兌換160比索甚至更高的匯率。在市中心,常常會有人主動提供更好的匯率。不過需要小心謹慎,因為有時候可能會出現假幣的情況。為了保證安全,最好避免在街頭換匯。古巴在2021年結束了貨幣雙軌制,現在酒店、旅遊大巴、餐廳和常規計程車也都更傾向於收美元或歐元等外幣,雖然也還是會收古巴比索。個人可以根據需求自行選擇支付的貨幣。
民宿裡除了老A,其他幾位團隊成員幾乎都只能用西語交流。有位負責日常經營的司機大哥,因為英文欠佳,當第一天他接機遲到時,只能勉強用翻譯軟體向我們解釋了車胎故障,並表示了歉意。此外,還有兩位總是笑臉相迎的阿姨負責打掃清潔和準備料理。早晚餐的豐盛也遠超我們的預期。因為來時路過本地人領取每日麵包配額的小店,所以看到面前不失餐廳水準、食材擺盤精緻、花費更是幾乎可以等同她們超半月甚至一個月的大餐,一時除了謝謝竟有些語噎。
由於物資匱乏,古巴國內從60年代開始就一直在實行配給制度,民眾只需要花非常少的錢,每月可以憑配給簿領到基本的糧食和日用品。城市裡的每個街區也都有配給雜貨店,也叫Bodega。但是由於經濟狀況變差,主糧主要是少量豬肉和做工粗糙的麵包。一般看到外面排長隊的店大機率就是配給店。所有的額外需求都必須到配給店外的自由市場高價購買。這也是為什麼人們不得不為自己的錢袋子打拼的原因之一。
在古巴的街頭巷尾,許多人家將對著街道的門打開,在沙發、長凳或窗臺上擺上屈指可數的少許日用品用以售賣,這就是他們改善生活的方式。開設一家像樣雜貨店是屬於極少數人的特權,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需要白手起家打拼的夢想。
當天恰逢母親節前夕,街頭音樂聲此起彼伏。站在民宿的三樓露臺上遠眺,視野無限開闊,夕陽餘暉將一片古老的、低矮的磚瓦民房染成了金黃色,東面的海灣延伸至遠方。這個畫面似乎和記憶中的一些寧靜的國內濱海小鎮別無二致。唯有遠處偶爾探出的教堂尖塔、街上節奏明快的音樂、起舞的大人、用西語唱著“123木頭人”嬉戲的小孩才提醒我們,我們已經在古巴了。但是,餐桌上整齊擺放的精緻餐具、散發著微光的蠟燭,阿姨一道道端上來的佳餚,不時過來噓寒問暖的老A又彷彿在告誡,你們離古巴還很遠。
歡迎追蹤我們的Instagram (@funrambles91): https://www.instagram.com/funrambles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