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職場的自然篩選,如何重新定義「自我」
從大學開始因為喜愛社區,所以選擇社區發展學系,一走至今就是十五年,現在問問自己選擇對嗎?我想是對的,因為做著開心所以才持續專精,不過隨著今年從博士生轉成博士後研究員後,筆者發現到身分上的轉化,所以面臨的問題也有所改變,在面試教職時,時常被詢問到的問題是「你沒有教學經驗?」或者是說「你面對的是成年人,與現代大學生的狀態完全不同,你如何調整其教學方式?」筆者在這一年半載,筆者嘗試舉辦線上讀書會,隨著每次與學員的互動,提出自身的想法,在教學領域中很重要的是「調整」,透過自身專業與學員的回饋,來調整自身教學內容與技術,在學員端的部分,或許從他們是否持續報名,或是在回饋問卷中的撰寫,了解他們的動機,有機會的話可以約他們進行訪談了解,讓自身對於目標市場的狀態更為清晰,筆者認為確實科技會造成工作條件的篩選,職場也會因為過去累積的背景而篩選,但是對於雇主或是員工來說,資訊不對等,亦或是隨著人的自我成長後,適當的「覆盤」可幫助自我成長定位的重新界定,建立自己的團隊的好處,透過團隊先將自身定位了解後,面對市場時不會經驗值不足,而無法精確地判斷,對方的話語是建議還是刻意地製造框架不對等,讓應徵者成為韭菜,筆者認為這是在引導人生的重要原則之一,在自我成長中重新自我認定。
時間有限如何篩選以及適當地休息
上述先是大環境對自身的篩選,接著因自身時間有限,如何在有限時間中篩選重要的事情來做,在電視節目上往往聽到「成年人我不選擇我都要。」這句話意味著一個人有權利以及能力可以達到這樣的狀態,但是筆者認為這是建立在一個時間冷凍的狀態,當一個人的成長到達經濟已經不是自己需要考量的點或許會有這樣的時間冷凍狀態,但並非所以人都可以得到這樣的機會,所以筆者建議的第二點是針對想跳脫目前生活狀態的朋友們,以博士後研究員工作時間相對較長,並且在假日調整排休的次數較多,相對地能夠使用的時間較為零碎,可以是出差時早上起床時間,或者是高鐵搭乘時間等等,在這樣的狀態下,筆者認為瞭解自己真實的體力狀況十分重要,尤其是下班後的高鐵時間,如果整個活動已經是高強度的戶外教育,包含天氣炎熱或者是說在活動前因準備排練的體力投資,這些都需要考量,筆者認為如果在這樣的狀態下,就讓自己在高鐵搭乘時放空吧!不要在為何自我提升而持續努力,過度地努力其實也會造成效果下降,反而會讓自身的情緒狀態處在不穩定,如果朋友們你是屬於常常需要高強度專注工作的人,在下班搭乘捷運時,或許讓自己休息或是看看娛樂,是非常重要的心情轉換狀態。
自我提升並非是線性成長
在學生時代因為學校體制讓我們習慣了固定訓練方式,透過固定小考與段考,讓我們養成固定成長的階段,然而在社會生活中,許多自我提升並非是線性成長,由較長低谷再往上成長的拋物曲線,有些人可能因時間不足,在還沒到成長前就放棄了,有些人可能因結婚後原本規劃的目標因家庭調整了,這些個人狀態調整,但整體環境可能尚未調整時,就會產生一個灰色地帶,對於一般小康家庭來說,這個灰色地帶可能就是一個很長的拋物曲線,不過現代也隨著全球化,我們會發現世界各國在這樣的灰色地帶並不相同,所以當個人想要跳脫這樣的灰色地帶時,或許有些人會選擇移民,有些人會選擇暫時性的短居生活,讓自己跳脫在所屬社會限制,而現代社會多一項自媒體的工作選擇,如果能進入到這個市場中,或許可以讓自己減少在單一國家生活所面臨的灰色地帶,也就是創造出自身的另一波選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