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涉及生命議題,若好友們有所顧忌,煩請自行暫時離開本頁面)
這個禮拜,每天想的、做的、說的、聽的,全部都是我的外公。這大概是人生從未有過,也不會再經歷的日子。
我都跟著表哥們叫外公為「爺爺」,但自己的照片資料庫則會取名「高公」,意思是「高雄這邊的阿公」。
-
原本寫了那天凌晨,我陪在泣不成聲的外嬤身旁的事,但想了想,選取、剪下,然後在私人筆記貼上。
因那些畫面及言語依然使我心碎鼻酸,所以還是決定先自己深藏於內心。我能做的只有繼續陪伴,如同我那天所做的事情一樣;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就可以帶著外嬤搭輕軌出去晃晃,這是我一直想和熱愛鐵道的外公共同完成卻無緣實現的心願。
-
本土基督宗教的喪禮,說簡單也不太容易,一整天奔波下來身體與心理還是會疲累。
不過牧師在入殮、火化、追思、安放等禮拜中,分別幾次的講道內容,倒是讓我經歷了一次「非佈道大會式」的告別式旅程,為此感謝上主。
牧師屢次告訴眾人說,我們都必定會面對死亡及人生的議題,但無論我們各自的宗教信仰是什麼,都必須好好思索根據自己所信是如何看待這些事。這種帶有尊重宗教多元、具宗教寬容意味的信息,令我耳目一新。
而基督信仰的力量,來自終末的盼望,也就是耶穌基督以及他的復活,亦為基督徒——所謂跟隨耶穌基督的人——面對生命「死失」(sí-sit)的基要態度。
「對基督的信仰使盼望成為確據,而盼望使得基督信仰變得開闊,並且讓信仰成為有生命的。」
Jürgen Moltmann 著,曾念粵譯,《盼望神學——基督教終末輪的基礎與意涵》,2007。香港:道風書社。頁 15。
-
這張照片是在安放禮拜後,我原先低頭走著,猛然抬頭一看的景色,無濾鏡。頓時想起所吟的《聖詩》第 222 首最後一節歌詞:「上帝做阮代代幫助,閣做將來向望,抵著艱苦求祢照顧,做阮永遠門戶。」
凝視眼前,南國的太陽強勁、暖風呼呼地吹,我這樣確信,我所敬愛的「爺爺」,不僅在墓園與同道聖徒同葬,也已在天上與同道聖徒同聚。
-
2023 年 6 月 24 日 22:57 於個人臉書頁面
Su-Hong
構思於高雄.大寮.橄欖園
書寫於台灣.高雄.灣仔內
2023.06.26 18:20 移植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