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路跟現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很宅有時比較浸淫於可以增長我腦袋內容的影片、文章、新聞,娛樂就是連續劇、動畫、遊戲。 我現實也會跟人聊天, 我不是一個多會說話的人,一直覺得自己要更加學習說話的技巧,每天不斷的練習,有新的內容偶爾就會分享給別人,讓自己不要遺忘說話。 最近開始接觸方格子寫作以後,我也把練習寫作應用在這個平台。
avatar-img
1會員
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雪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累積在ig到現在起碼有9個月,就是純粹分享自己的遊戲圖,沒想過要多少粉絲跟讚,但觀察到為了讚數拉踩對方去匿名投稿到FB不在少數。
我累積在ig到現在起碼有9個月,就是純粹分享自己的遊戲圖,沒想過要多少粉絲跟讚,但觀察到為了讚數拉踩對方去匿名投稿到FB不在少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很多人覺得社群媒體是刷廢文、打發時間的地方,但當你把它當作**「記錄想法的記事本」**,它帶來的價值會超乎你的想像。 ▋1. 有想法,就寫出來,別怕初步的雜亂 • 我現在的習慣是這樣: • 初步想法講給 ChatGPT 聽,讓它幫我整理成簡單的邏輯。 • 接著把內容發表到個人的臉書
Thumbnail
由於我天性敏感容易想太多卻又不作為,造成現在所說的內耗人士,導致書讀不進去,和朋友在一起也都在檢討自己,玩不開,容易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自己想了好久好久,也會因為自己說出去的話而懊惱至少一天,這讓我變得說話小心,與人的距離有種模糊的界線。 於是我對心靈成長類的話題特別感興趣,而且不僅僅是雞湯,還要實際
在《瞎聊107》中提到我是個不怎麼喜歡聊天的人,不管是現實上還是網路上,當個網路社恐也沒什麼。 先前也多次提到我認為純文字很難給人有溫度的感覺,所以需要用標點符號或者表情符號,有時候也會因為對方的理解/讀解或當下情緒會有所不同,我不想被莫名誤會,儘管我認為我都是帶著善意。 “說者無心,聽
  你有常常和自己連上線嗎? 有一天下午,我一如往常,一邊改課程投影片,一邊聽著podcast,眼睛看,腦子想,耳朵聽,同一個時間做2-3件事已經是我的日常,其實我還引以為傲自覺效率超高,當天的Podcast主題在講「安靜的力量」,我聽著聽著,聽到分享者提高音量說了兩遍:「安靜是種能力,安靜
Thumbnail
那天友人憂心忡忡地跟我說,最近認識一個異性,但好像都不知道怎麼聊天,常常被句點,在朋友間也接不到聊天話題,是否是自己表達出了問題? 其實如果基本功有如說話引擎,思維就是你的變速箱,一個人講話有沒有縱深和有沒有內容,通常決定了談話品質,那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增進自己的表達思維。
記得小學四年級,第一次在學校上了電腦課,當年還是256k。 家裡雖然有電腦,但媽媽是不給我和弟弟使用的,電視也僅有三台節目。 所以,成長的過程我都是看商業週看、哈佛雜誌、遠見😂 倒也不是要說我很有文學素養,畢竟當年的我也沒有選擇的權利, 無聊之虞總得找點事情來做! 也就因此養成了自己閱讀的習慣!
似乎可以開始掌握一點進入聊天情境的方法: 首先,必須仔細聽正在談論的話題,不被自己的思緒和評價打擾,如果跟上了就給出直接的回應,感覺到什麼的表情或語助詞。中途冒出可以搭上話題的想法時,先記著,才能在別人說話告一段落時接上。 跟生活和喜好接近的人聊天,是一種初階練習,因為平時就備著很多可以回應
Thumbnail
這篇專欄討論了現代人溝通方式的差異,以及作者對於當面聊天的態度。他分享了與朋友蔡兄之間的聊天風格和分享的生活經歷。文章中,作者談到了人生觀、媒體對思維的影響以及生活中多樣化的觀點。同時也提到了生活中的抉擇和尊重。文章內涵豐富,提供了觀點和啟發,適合現代人重視自我發展和生活態度的思考。
Thumbnail
昨天與兩位好朋友,一起去台南遊玩, 由於許久沒有未見,一見面便有許多話題, 我一直以來都是在聽的那一方,也不知道是不是太久沒見面 歡迎過客進來看看
Thumbnail
身為內向高敏人,還來做媒體這行,真的是很大的挑戰。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常常有人說:「妳很會聊天耶!」 我從充滿疑惑到真心接受,肯定自己。對!我擅長讓對方在聊天的過程,感受是舒服的。實在說,大型的社交場合,我還是很抗拒的,我可以聊天,就像開啟自動導航,但很耗能,畢竟內向人,自我充電的方法是往內,不是
很多人覺得社群媒體是刷廢文、打發時間的地方,但當你把它當作**「記錄想法的記事本」**,它帶來的價值會超乎你的想像。 ▋1. 有想法,就寫出來,別怕初步的雜亂 • 我現在的習慣是這樣: • 初步想法講給 ChatGPT 聽,讓它幫我整理成簡單的邏輯。 • 接著把內容發表到個人的臉書
Thumbnail
由於我天性敏感容易想太多卻又不作為,造成現在所說的內耗人士,導致書讀不進去,和朋友在一起也都在檢討自己,玩不開,容易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自己想了好久好久,也會因為自己說出去的話而懊惱至少一天,這讓我變得說話小心,與人的距離有種模糊的界線。 於是我對心靈成長類的話題特別感興趣,而且不僅僅是雞湯,還要實際
在《瞎聊107》中提到我是個不怎麼喜歡聊天的人,不管是現實上還是網路上,當個網路社恐也沒什麼。 先前也多次提到我認為純文字很難給人有溫度的感覺,所以需要用標點符號或者表情符號,有時候也會因為對方的理解/讀解或當下情緒會有所不同,我不想被莫名誤會,儘管我認為我都是帶著善意。 “說者無心,聽
  你有常常和自己連上線嗎? 有一天下午,我一如往常,一邊改課程投影片,一邊聽著podcast,眼睛看,腦子想,耳朵聽,同一個時間做2-3件事已經是我的日常,其實我還引以為傲自覺效率超高,當天的Podcast主題在講「安靜的力量」,我聽著聽著,聽到分享者提高音量說了兩遍:「安靜是種能力,安靜
Thumbnail
那天友人憂心忡忡地跟我說,最近認識一個異性,但好像都不知道怎麼聊天,常常被句點,在朋友間也接不到聊天話題,是否是自己表達出了問題? 其實如果基本功有如說話引擎,思維就是你的變速箱,一個人講話有沒有縱深和有沒有內容,通常決定了談話品質,那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增進自己的表達思維。
記得小學四年級,第一次在學校上了電腦課,當年還是256k。 家裡雖然有電腦,但媽媽是不給我和弟弟使用的,電視也僅有三台節目。 所以,成長的過程我都是看商業週看、哈佛雜誌、遠見😂 倒也不是要說我很有文學素養,畢竟當年的我也沒有選擇的權利, 無聊之虞總得找點事情來做! 也就因此養成了自己閱讀的習慣!
似乎可以開始掌握一點進入聊天情境的方法: 首先,必須仔細聽正在談論的話題,不被自己的思緒和評價打擾,如果跟上了就給出直接的回應,感覺到什麼的表情或語助詞。中途冒出可以搭上話題的想法時,先記著,才能在別人說話告一段落時接上。 跟生活和喜好接近的人聊天,是一種初階練習,因為平時就備著很多可以回應
Thumbnail
這篇專欄討論了現代人溝通方式的差異,以及作者對於當面聊天的態度。他分享了與朋友蔡兄之間的聊天風格和分享的生活經歷。文章中,作者談到了人生觀、媒體對思維的影響以及生活中多樣化的觀點。同時也提到了生活中的抉擇和尊重。文章內涵豐富,提供了觀點和啟發,適合現代人重視自我發展和生活態度的思考。
Thumbnail
昨天與兩位好朋友,一起去台南遊玩, 由於許久沒有未見,一見面便有許多話題, 我一直以來都是在聽的那一方,也不知道是不是太久沒見面 歡迎過客進來看看
Thumbnail
身為內向高敏人,還來做媒體這行,真的是很大的挑戰。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常常有人說:「妳很會聊天耶!」 我從充滿疑惑到真心接受,肯定自己。對!我擅長讓對方在聊天的過程,感受是舒服的。實在說,大型的社交場合,我還是很抗拒的,我可以聊天,就像開啟自動導航,但很耗能,畢竟內向人,自我充電的方法是往內,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