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12 with 威力加強版-「戰國七雄」之七雄戰記(含歷史事件)(七)秦國
戰國七雄中我原屬意由秦國挑戰最速滅六國紀錄,且強秦「合縱連橫」,一國理論上可單挑六國,想測試不同盟統一,但秦受制於歷史事件,似乎無法隨心所欲。
根據網路攻略,與秦有關的歷史事件有「長平之戰」、「秦楚之戰」,但「長平之戰」須「刎頸之交」事件後才能發生,所以其實共與3事件相關。
其中「刎頸之交」事件明顯不能滅趙,「長平之戰」則須於前245年2月時,「刎頸之交」事件已發生、秦國攻陷洛邑並有白起、趙王趙雍手下有廉頗、藺相如。
「秦楚之戰」條件則為秦國有李信、王翦,秦國滅韓國、魏國且楚國開局4城皆在。
因此導致秦國初期攻略大為受限,鄰國都不能滅,只好挑戰不同盟滅六國。而秦國地處西陲,擁有我最愛的大都市咸陽(長安),後方穩固,後市可期。
將領上秦始皇贏政與白起、蒙恬都很夠力,但「戰國七雄」劇本很不給「王者天下」男主角李信面子,統率竟只有70,至於武力高達92,且未任官職,是為符合動漫嗎Q.Q?其他的三國武將不知為何以「楊家將」為主,使張魯勢力為大宗,混雜西北各路小將。
不過為達成「刎頸之交」,開局還是狂佔空白地,由巴蜀入荊南,直達會稽海濱,隨後前246年5月發生「刎頸之交」事件,但為避免虛度光陰,秦軍還是攻佔洛邑,留韓國一條小命。並終於在前245年2月發生「長平之戰」事件。事件依對趙國降兵選擇「處刑」或「釋放」分別有如下結果:
(史實殺降版)
趙雍接受了上黨的歸順請求。
秦的白起和趙的廉頗在長平對峙。
趙雍以趙括取代廉頗為將。
趙軍大敗給秦軍,受到了嚴重的損失。
趙軍的兵力、名聲減少。
秦軍的名聲下降。
(不殺之誓版)
趙雍接受了上黨的歸順請求。
秦的白起和趙的廉頗在長平對峙。
趙雍以趙括取代廉頗為將。
趙軍大敗給秦軍,遭受重大損失。
趙軍的兵力、名聲減少。
秦軍的名聲上昇了。
「長平之戰」事件製作地算很有誠意,趙括戰死場面也相當壯烈,不過無論選擇哪條路,趙國兵力都會銳減,不殺版趙軍約少1.5萬,殺降版會將史書說的坑殺40萬趙軍少1個0,讓趙國少4萬軍力,初期還是讓能讓趙國重傷。
但隨後的劇情「秦楚之戰」並無發生時間限制,我本來以為滅韓、魏有先後之別,況且魏國遠比韓國強,只敢讓嬴政放「絕道之策」偷打下大梁,不敢追擊。
經我實測順序並無關係,也就是說長平之戰前可趁機滅魏,加快征程。
所以我在滅魏韓後的前245年3月發生最後歷史事件「秦楚之戰」,其實最快還能提早至前245年2月,早1個月爆發(好像沒差= =+),至於結果同樣有兩路線可選:
(王者天下李信史實版,李信偕蒙恬20萬出征,王翦救場)
嬴政給予李信士兵20萬伐楚。
李信敗給楚將項燕。
嬴政請王翦出師,並給予士兵60萬。
王翦攻下鄧,並納為秦的版圖。
楚軍大敗於王翦,遭受重大損失。
楚軍的兵力、名聲減少了。
秦軍的名聲上昇了。
(相信王翦滅六國版,其實就是少掉李信劇情而已XD)
嬴政給予王翦士兵60萬伐楚。
王翦攻略了鄧與穰,並納為秦的版圖。
楚軍大敗於王翦,遭受重大損失。
楚軍的兵力、名聲減少了。
秦軍的名聲上昇了。
兩條路線都能大敗楚軍,但王者天下史實版僅有李信、蒙恬佔領鄧,再送2萬兵,相信王翦則直接送鄧、穰2城,外加4萬兵,太誘人了,我嬴政最終選擇相信。^‿^。。
秦國由於有「長平之戰」、「秦楚之戰」兩大事件加持,趙國臉色蒼白、楚國日薄西山,我拿事件送的4萬兵當援軍直接滅了楚國,三國盡滅,吳起入手!
此時大軍整體東移,空白地已佔到帝丘、曲阜,還莫名地以寡擊眾,險勝臨淄攻來的齊軍,隨後自然攻破莒,佔領所有兵裝城市。
不過我太愛用「偽報之策」,秘策點數不足,只能用殘部攻擊齊國,燕國竟趁機攻陷河間,秦國尾刀滅齊後,先為搶傷兵直撲河間,隨後追擊燕國,最後用「縮地之策」挪移大軍同個月滅2國,於前244年4月,秦國以26個月時間勇冠七國,飛速滅六國!
最後因嬴政是堂堂「始皇帝」,所以我還是設法提高名聲,讓「敘任官爵」事件發生,結果如下:
嬴政自封為帝。
國號為秦。
秦軍的全部武將忠誠度都上昇了。
秦軍的都市薊的兵力增加了。
三國志12 with 威力加強版-「戰國七雄」之七雄戰記(含歷史事件)(八)韓國
韓國對台灣來說,是一個又愛又恨的國度,一方面近年來韓劇橫行,韓流發燒,一方面無論在高科技業或「國球」棒球上都是台灣敵手,但最深層的原因還是曾與台灣並列「亞洲四小龍」的韓國,如今邁入已發展國家之列,將台灣甩到看不見車尾燈,都讓台灣人心中不平。
不過「戰國七雄」劇本的韓國僅是恰好中文「同名同姓」而已(此韓國英文則是Han),並因身處四戰之地,為七國最弱,成為戰國七雄劇本中最難挑戰!
韓國武將除韓王韓武、張良、韓非外,都是一群三國韓姓雜魚武將,我開局本想碰運氣放「求賢之策」,看能不能登庸到晉陽的呂布或莒的周瑜,結果竟無意登庸到大梁的曹操,自此展開大業。
而於「戰國七雄」劇本中,除秦國、楚國外,都面臨到搶佔空白地問題,我屢次都採破楚路線,外加韓國於六國中最先遭秦國亡國,本局刻意西征秦國大迂迴破秦封鎖。
首先立刻與楚國、趙國同盟,勉強建立後方,由韓王韓武率曹操、張良、吳懿5.8萬傾國西征,面對咸陽城6.4萬兵力,我打的艱辛異常,終於解出新戰術:
韓軍僅有4支部隊足堪一戰,曹操騎兵與韓武槍兵先從戰場東側繞路打陣貼近咸陽東城牆,此時西側秦軍會有出擊動作,謹守本營旁的陣不理會,再佯攻讓守城牆秦軍發現以拉住秦軍赴援。
等到曹操快突破第2道城牆時,防守部隊捨我方本營一樣走東側合攻秦軍本營,此時張良、吳懿的弓兵發揮功效,射爆咸陽本營,關鍵來了,張良「八陣之法」讓韓軍變伏兵,曹操「神速」騎兵慢慢甩開大舉回援的秦軍部隊,偷摸到本營,即便局勢不力,仍可力挽狂瀾,攻陷咸陽!
破咸陽後馬不停蹄,以戰養戰追擊南鄭,終於劃出秦軍缺口,直奔巴蜀空白地,隨後兵分兩路,一路攻西北,一路狂佔空白地,同時停戰魏國,再藉楚之力於前245年9月滅秦,上庸的嬴政直接投降成為韓國大將!
不過當時雖已自晉陽登庸到呂布,外加秦軍將領,武將素質卓有提升。可惜因滅秦戰爭拖延到南進,僅佔到荊南以西之空白地,大片富饒地域都落入楚國囊中,使楚國兵力遙遙領先。
加上判斷錯誤,引趙軍攻魏,讓楚國滅魏撿尾刀,俘虜盡失,導致韓軍將領統率破90者一直不夠支撐2路開戰。楚國甚至強大到大破齊軍,使韓國被迫調轉槍頭,先利用「縮地之策」將楚軍誘至荊州,待同盟一結束,全國21萬軍力硬是3路用兵,以攻代守。
主力正面挑戰柴桑大軍,偏師攻入腹地以切割楚軍,真的是連張良、龐統都拿來當將領用才勉強取勝,只是初戰告捷,隨後幾場戰役有輕敵被偷本營的、有兵力過少攻城牆被落石打爆的、有敵軍重裝迎擊被迫總退卻的,甚至還有因戰敗被反攻城池的。總之,是我戰國七雄中玩得最吃力的,但撐過一波後,韓楚兵力逆轉,成功滅楚!
順帶一提,秦滅六國的史實順序為韓、魏、楚、趙(代國依中華民國的解釋理所當然算作趙國)、燕、齊。
滅楚入手名將吳起,休整後北伐,但該局外交相當有趣,趙國竟首度主動求我韓國續盟,而齊國也與燕國同盟,形成兩大集團對壘。
韓國滅齊後與占據襄平之鴨綠江以東北韓地域的燕國東西對峙,成為西元前的「東西韓」之兩韓格局,但我先讓丘力居襲擊襄平,贏政出使仍勸告失敗,最後韓國攻入襄平,於前241年2月以61個月時間滅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