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讓我媽媽安寧(樂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有一次組長給我一份由門診轉介過來申請居家醫療的申請單,申請的案由主要是醫師總是只有看到案女來門診拿藥,始終未見到個案,案女總說無法自己帶媽媽到醫院,並時常向醫師傾訴獨自照護個案的壓力與辛苦,故門診醫師便想轉介給居家醫療,來減輕案女照顧負擔。組長叮囑我,他跟案女連繫時,案女不斷說個案現在狀況不好,想申請安樂死,組長花了一點時間向案女說明,目前台灣安樂死是非法的,但台灣有安寧照護,但是需要由專科醫師評估達一定的條件才能執行安寧照護,所以收案後,會先帶醫師到家裡評估,案女表示同意。

後來我大致安排好訪視時間,開始打了第一通聯繫電話給案女,果不其然,案女一樣詭異的不停繞著要讓媽媽安樂死,還請教過朋友,但她不會直接說"安樂死"這三個字,向她確認她敘說的內容是否是希望安樂死,她才會說對,不停強調媽媽心臟不好隨時會死,於是我評估個案近期的生命徵象與其他基本狀況,聽案女敘述並不像是臨終或是隨時會斷氣的危急個案,以及不停說照顧媽媽的心路歷程,了解家庭狀況後,她是說家人把照顧媽媽的責任直接甩鍋給她,所以照顧媽媽的重擔落在他一人肩上。於是,這通電話鬼打牆似的,繞著媽媽隨時會死、她照顧的很累自己爆瘦、想申請安樂死,這三個話題講了一個多小時後,先約定好先帶安寧科醫師到家裡做評估。另外,因為跟案女討論使用居家照服員與喘息服務,討論過程中發現,案女已經有申請,但換了無數位居服員以及更換數家長照公司,這時我就覺得事有蹊翹,這個案家並非表面的那樣。

到了約定的日子,我跟同事與醫師到家裡進行第一次訪視,案家離醫院非常近,但是住在沒有電梯舊公寓裡,一進到案家,有一股很濃的菸味以及堆滿了各種雜物,另外也有買爬梯機,家裡就案女、個案、一隻貓。我們到家裡大概已經十一點半,奶奶還在房裡昏昏欲睡,房內放著台式麵包、開水,叫她可以清醒與應答,詢問個案是否有吃早餐,個案表無,後來甚至還可以自己使用四腳助行器,下床走到客廳,整體評估下來,連醫師都不覺得是臨終個案。在清點餘藥時,我們配合電腦線上病歷上核對,照理說,奶奶現在一天需要服用三十幾種藥物,但是女兒目前只有給一種心臟病的藥,並只要投藥會非常仔細地記下時間,其他的藥幾乎都沒有給,所以剩了上百顆的藥物,但是都會常規回診拿藥,詢問未給藥的原因,案女總顧左右而言他,或是會一直說個案不吃。醫師評估後,也發現個案許久未抽血,所以開了抽血單,於是我就安排近期過去抽血。

抽血後,血脂血糖是要發危險異常通知的爆表高,連檢驗科都直接打電話通知我,於是,聯繫案女,告知抽血結果,並討論帶新陳代謝科醫師到家裡調整用藥,但案女強烈且多次拒絕我帶新陳代謝科醫師到家裡,我告訴她申請居家療加上個案目前檢驗值是危險值,若不願醫師到家裡調整用藥,那家屬要盡早安排回診,否則個案會有危險,案女表示會自己回門診,結果,案女只掛了神經內科開立診斷書,並未調整血糖與血脂用藥。

電話聯繫醫師後,才知道,案女只到門診要求開立診斷書,並未告知檢驗值異常一事。到這裡,越來越覺得怪,後來在聯繫,案女一樣不要醫師在到家裡開藥,另外告知個案的血糖與血脂過高,其實是需要直接帶去醫院處理,但案女仍拒絕,後來,跟她談解約,因為她不想讓醫師到家裡去,自己又會一直跑門診開診斷書,但案女也拒絕解約。

後來,想到因為她只有一直強調個案心臟不好,固定都會至心臟科看一位醫師,但那位醫師極少出來跑居家醫療,後來向醫師說明原委,再三拜託後,醫師答應要去家訪,而案女也答應。於是透過醫師向案女溝通要安排個案住院治療與檢查,案女一樣又說自己很瘦,搬不動媽媽,我們說可以叫救護車,她也拒絕,後來我說,"你不用擔心,那我找我同事一起帶奶奶下樓,我們用輪椅推她去醫院,反正你們家離醫院很近,而且不收費好嗎?"案女臉塌掉,有些心急地拒絕,並說現在立刻居家醫療要解約,以後不需要居家醫療。

有時純居醫的案,需要花更多心力,因為不是單純的對個案的健康問題來解決就好,更多時候,需要抽絲剝繭出家庭問題,最後只能尊重家屬的決定,並心中默默為個案獻上祝福,因為我們只是外人,無法替個案做決定,許多時候的灰色地帶,我們看懂了,只能默默放手與尊重。這種工作上的無力感,許多時候我都有,但是我們要管的案太多了(四十至五十位左右),又有繁雜的行政工作要做,其實無過多的心力,停駐於那些無力感,但這種感受是悄悄的住進心理某個角落。


avatar-img
16會員
33內容數
這裡主要是我抒寫生命見聞的記事本,讓我們擁抱生命的每一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佟于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印象中,在做居家護理師時,有一次收了一位個案,是一位高齡95歲的爺爺,由女兒主動向我們申請,因為爺爺尾底骨有一個浸潤傷口,而且反覆破皮,久久無法癒合,故申請居家醫療與傷口照護指導。     第一次收案時,案家就是一家隱身於社區裡的柑仔店,拉開玻璃拉門,印入眼簾的是,架上販售著紅標米酒、醬油、
      近期新聞又開始一直在報,護理缺工的問題,說創14年新低,然後又說什麼2024年缺口恐達2.4萬人,還有撥出醫院因護理師不足,急診病人要推到醫院大廳待床的慘況,看到這些新聞,內心很有感,因為我自己也是今年離職的護理師,因為長期過勞而身心都病了。我常跟我朋友分享一些比鬼故事還可怕的工作上的鳥
    在台灣,有一個職業是居家護理師,他們不在醫院裡,而是出現在許多人家裡,許多人知道他們,也很多人不了解他們。 不知道你們家裡有沒有居家護理師?她會到家裡幫臥病在床的家人更換管路(鼻胃管、導尿管、氣切)、依醫囑進行抽血,以及幫忙安排醫師到家裡看診(居家醫療),相信許多家中有管路的病人的家裡,對居
   印象中,在做居家護理師時,有一次收了一位個案,是一位高齡95歲的爺爺,由女兒主動向我們申請,因為爺爺尾底骨有一個浸潤傷口,而且反覆破皮,久久無法癒合,故申請居家醫療與傷口照護指導。     第一次收案時,案家就是一家隱身於社區裡的柑仔店,拉開玻璃拉門,印入眼簾的是,架上販售著紅標米酒、醬油、
      近期新聞又開始一直在報,護理缺工的問題,說創14年新低,然後又說什麼2024年缺口恐達2.4萬人,還有撥出醫院因護理師不足,急診病人要推到醫院大廳待床的慘況,看到這些新聞,內心很有感,因為我自己也是今年離職的護理師,因為長期過勞而身心都病了。我常跟我朋友分享一些比鬼故事還可怕的工作上的鳥
    在台灣,有一個職業是居家護理師,他們不在醫院裡,而是出現在許多人家裡,許多人知道他們,也很多人不了解他們。 不知道你們家裡有沒有居家護理師?她會到家裡幫臥病在床的家人更換管路(鼻胃管、導尿管、氣切)、依醫囑進行抽血,以及幫忙安排醫師到家裡看診(居家醫療),相信許多家中有管路的病人的家裡,對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死,苦嗎? 丈母娘病危時,不管是醫護或家屬都不願意面對可能的死亡,都不希望為她的可能的死亡負責。想方設法的想維持她的生命,即令已經腎衰竭加上多重器官失能,仍企圖用各種可能的方式來維持她的生命,甚至到必須安寧了,仍然告訴家屬住進安寧病房,因為如果有什麼狀況,醫院較知道也較容易進行緊急處理。你看到了嗎
前言 原本預計昨天幫丈母娘辦理出院,可是醫生要我們再等等,因為抗生素療程未完,而且擔心回家後我們無法自行照顧,希望我們考慮轉入安寧病房,一有事情可以馬上就近處理。但丈人一直認為那是”死人(房)間”,很忌諱也害怕,因此執意在家安寧,最後的協議是等抗生素療程走完,星期四再辦出院。結果醫院請在家安寧的專
我哭著來想笑著走,卻發現好困難 前言 內子要我中午買菜回丈人家,幫忙把東西整理一下,因為丈母娘可能明天出院,之後要在家裡安寧。丈人原先希望就保持原樣,待在醫院裡就好,可是醫生卻說不洗腎就不必再住院了(內子家人討論的結論是不洗腎,畢竟已經88高齡了。)但又說洗腎可能也不會有什麼改善,所以呢?他不能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Thumbnail
第二章 我請了三個看護,二個跑掉,最後一個留下來
非常不捨地把六歲多女兒的女兒單獨留在加護病房,雖然知道她會有專業的醫護照顧著,一顆心仍是懸著,總盼望平平安安,希望這一切趕快過去。 反倒是才六歲多的她比身為父母的我們更淡定,心臟開刀前,她小大人似的安慰我們,她說"如果開刀順利,那她醒過來後,就有一顆沒生病的心臟了,如果開刀不順利,那她
上禮拜六拿暈藥給婆婆吃 見了她, 她唉聲嘆氣的說:「不想活了。」 原來她照顧公公,讓她覺得心煩及勞累。 公公去年診斷出有失智症(輕微症)目前正在服藥中。 但公公聽了,心中也有不悅, 就對著婆婆說:「就放手讓我去做事情,煮飯、出門, 沒辦法兩個人都一直在一起,而且妳的要求也不要這
Thumbnail
雖有「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兩個善終法,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活著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患者對自己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
Thumbnail
小蓮一邊在護理辦公室翻閱新接收的病人個案病歷,一邊輕輕嘆氣說了一句:「怎麼又是望子成龍的家長累事?」她想起了剛剛才出院的一個華裔青年,本來是醫科學生,他因為承受不了功課和家人的壓力,屢次想自尋了結生命,所以被送到精神專科部門治療。經過一連串的心理輔導、抗抑鬱藥物和小組互動的療癒過程,病情總算穩定下來
Thumbnail
一位年輕患者的家屬,面對照顧與治療的掙扎,面對生死的抉擇,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在家庭意見的分歧中,醫療團隊與家屬一同探討安寧照護的方向,最終做出適合患者的決定。生命短暫的停留,讓人思考著對於生命意義的理解和尊重。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死,苦嗎? 丈母娘病危時,不管是醫護或家屬都不願意面對可能的死亡,都不希望為她的可能的死亡負責。想方設法的想維持她的生命,即令已經腎衰竭加上多重器官失能,仍企圖用各種可能的方式來維持她的生命,甚至到必須安寧了,仍然告訴家屬住進安寧病房,因為如果有什麼狀況,醫院較知道也較容易進行緊急處理。你看到了嗎
前言 原本預計昨天幫丈母娘辦理出院,可是醫生要我們再等等,因為抗生素療程未完,而且擔心回家後我們無法自行照顧,希望我們考慮轉入安寧病房,一有事情可以馬上就近處理。但丈人一直認為那是”死人(房)間”,很忌諱也害怕,因此執意在家安寧,最後的協議是等抗生素療程走完,星期四再辦出院。結果醫院請在家安寧的專
我哭著來想笑著走,卻發現好困難 前言 內子要我中午買菜回丈人家,幫忙把東西整理一下,因為丈母娘可能明天出院,之後要在家裡安寧。丈人原先希望就保持原樣,待在醫院裡就好,可是醫生卻說不洗腎就不必再住院了(內子家人討論的結論是不洗腎,畢竟已經88高齡了。)但又說洗腎可能也不會有什麼改善,所以呢?他不能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Thumbnail
第二章 我請了三個看護,二個跑掉,最後一個留下來
非常不捨地把六歲多女兒的女兒單獨留在加護病房,雖然知道她會有專業的醫護照顧著,一顆心仍是懸著,總盼望平平安安,希望這一切趕快過去。 反倒是才六歲多的她比身為父母的我們更淡定,心臟開刀前,她小大人似的安慰我們,她說"如果開刀順利,那她醒過來後,就有一顆沒生病的心臟了,如果開刀不順利,那她
上禮拜六拿暈藥給婆婆吃 見了她, 她唉聲嘆氣的說:「不想活了。」 原來她照顧公公,讓她覺得心煩及勞累。 公公去年診斷出有失智症(輕微症)目前正在服藥中。 但公公聽了,心中也有不悅, 就對著婆婆說:「就放手讓我去做事情,煮飯、出門, 沒辦法兩個人都一直在一起,而且妳的要求也不要這
Thumbnail
雖有「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兩個善終法,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活著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患者對自己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
Thumbnail
小蓮一邊在護理辦公室翻閱新接收的病人個案病歷,一邊輕輕嘆氣說了一句:「怎麼又是望子成龍的家長累事?」她想起了剛剛才出院的一個華裔青年,本來是醫科學生,他因為承受不了功課和家人的壓力,屢次想自尋了結生命,所以被送到精神專科部門治療。經過一連串的心理輔導、抗抑鬱藥物和小組互動的療癒過程,病情總算穩定下來
Thumbnail
一位年輕患者的家屬,面對照顧與治療的掙扎,面對生死的抉擇,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在家庭意見的分歧中,醫療團隊與家屬一同探討安寧照護的方向,最終做出適合患者的決定。生命短暫的停留,讓人思考著對於生命意義的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