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做做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復健科治療師 王志中

雙螺旋感覺統合健康促進研究中心治療師 陳秋坪

手部技巧介入之歷史

1960年代主要以行為理論及知覺動作取向來介入手功能問題,多以活動分析等策略將活動或工作分為數個部份來教導小朋友,經由反覆練習,使之獲得技巧。若是動作損傷,主以神經發展理論(neural development theory, NDT)與代償策略介入。NDT強調反射抑制姿勢,但鮮少涉及細動作控制,代償策略確實有注意到細動作,但並未改善問題,而是以適應的方式來達成功能性目標。

1970年代早期,經由神經生理學之發展,以局部刺激誘發或抑制特定肌群改善軀幹控制。並廣泛運用神經生理學原則設計之手架於痙攣患者,以改善手的姿勢與功能。

1970年代中期,NDT轉為重視主動治療,即我們去控制小朋友,著重於肌肉和軀幹的控制,常用的手法如上肢承重等,此時,仍著重於近端及軀幹控制,較少注意到細動作。至於感覺統合理論,則認為加強前庭、本體、觸覺等感覺系統之整合,細動作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問題是需一段時間方能顯出效果,且某些個案於動作控制方面,並無顯著進步。自從公法94之142號通過,職能治療師(OT)更為注重動作問題之治療,此法案主張多重障礙的小朋友也要能於一般學校受教育。因此,學校老師須知如何教導他們,以達成基本生活與學業功能。OT乃成為教師之諮詢者,並提供NDT或感覺統合治療(SI)等治療。

1980年代,小朋友操控環境的功能更受重視,在學校,手功能對於獨立完成工作有明顯之重要性。MacHale & Cermak之研究顯示,幼稚園時需能於教室環境以手操弄物體如剪刀、蠟筆,小學時需能執行整個書寫過程,包括有效的拿筆、使用橡皮擦等。中高年級後,需從事實驗操作等活動,對靈巧度的要求更高。

以往理論認為近端發展先於遠端,然近年來研究認為兩者之間的關係,在功能上並非因果論的,即遠端操作問題有時需特別治療。另外,動作學習理論之發展,對細動作發展的介入也有影響,強調特殊策略及大量練習,並將技巧轉化於活動中,進而從事更多有意義的活動。

手部技巧介入之目標設定

考慮功能與發展:

常見的細動作問題有:(1) 寫字功能差;(2) 難以於教室操弄教材;(3) 剪刀使用差;(4) 限制建設性玩之功能技巧;(5) 逃避與同儕遊戲;(6) 吃得一塌糊塗;(7) 不會扣鈕釦;8.無法獨力上學。確定細動作問題後,需描述其限制與能力,及改變的潛能。

Grady, Moore 等提出五項一般性介入目標:(1) 預防問題惡化;(2) 由小朋友自發參與以得到調適;(3) 由治療師以矯正方式促進問題改善;(4) 代償;(5) 維持獲得之技巧與能力。近端發展的控制是用來決定介入應著重於矯正或代償之策略,主要在描述個案於協助下可展現之技巧,能學習使用哪些技巧,而哪些技巧無法獲致,需以代償方式達成功能,即可訂出確實、且可達成之訓練計畫與目標。此外,認知功能亦為介入之重要考量因素,可驅使個案學習更難的細動作技巧,類化、並使用於有目的的活動。

短期目標:可量化之目標,著重於功能性,例如:

  1. 抓握:(1) 能否抓住工具如湯匙; (2) 能否出合適力量操弄小物體;(3) 抓物  

   時,前臂能否旋轉;(4) 當手腕伸直伴隨手肘彎曲/伸直時,能否以手掌抓握。

  1. 自主性放鬆:(1) 於支持平面放鬆物體; (2) 主動放一個輕物件至平面上;(3)

   可以手指伸直距物體一吋放置另一物體; (4) 維持前臂懸空放開物體。

  1. 手中操控技巧:(1) 扣鈕釦; (2) 剪紙;(3) 取出及遞送錢; (4) 轉筆; (5) 旋

   開或轉緊瓶蓋; (6) 合於餐桌禮儀之自我進食。

  1. 雙手並用:(1) 一手取物置於另一手之容器中; (2) 一手壓紙、另一手著色;  

   (3) 非慣用手轉動紙張、而以慣用手剪裁,注意應著重於功能之改善,而非技

   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當孩子具備將東西由手指往手掌送或由手掌往手指送、簡單旋轉、轉移、的能力時,可藉由活動加強這些技巧,並且開始用手的後兩指(尺側)去固定,同時用前三指(橈側)去操作。
什麼叫做側化?為什麼有些人是左撇子,有些卻是右撇子?還有為什麼側化對學習很重要?這些問題將在本章做個詳盡討論。
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的分泌可以保護神經元,刺激神經生長的蛋白質
可愛熊貓圓仔的旋風席捲全台灣,擄獲不少家長及小朋友的芳心,趁著周末假日帶著小朋友到動物園去朝聖,但免不了聽到很多家長抱怨,現在的小朋友不如從前,動物園才逛沒幾區就喊腳痠要坐著休息,玩遊樂器材,玩沒幾項就喊累了要休息,
每個人的學習模式不同,約有40-50%的人以視覺為主要學習模式
布倫和拉黑(1978)假設人類的語言能力有三種層次:一是形式的能力,二是內容的能力,三是使用的能力。他們認為語言應定義為:經由社會釐定符號用以溝通,人類可經由某種譯碼將我們的思想譯成既定的符號。
當孩子具備將東西由手指往手掌送或由手掌往手指送、簡單旋轉、轉移、的能力時,可藉由活動加強這些技巧,並且開始用手的後兩指(尺側)去固定,同時用前三指(橈側)去操作。
什麼叫做側化?為什麼有些人是左撇子,有些卻是右撇子?還有為什麼側化對學習很重要?這些問題將在本章做個詳盡討論。
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的分泌可以保護神經元,刺激神經生長的蛋白質
可愛熊貓圓仔的旋風席捲全台灣,擄獲不少家長及小朋友的芳心,趁著周末假日帶著小朋友到動物園去朝聖,但免不了聽到很多家長抱怨,現在的小朋友不如從前,動物園才逛沒幾區就喊腳痠要坐著休息,玩遊樂器材,玩沒幾項就喊累了要休息,
每個人的學習模式不同,約有40-50%的人以視覺為主要學習模式
布倫和拉黑(1978)假設人類的語言能力有三種層次:一是形式的能力,二是內容的能力,三是使用的能力。他們認為語言應定義為:經由社會釐定符號用以溝通,人類可經由某種譯碼將我們的思想譯成既定的符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等待餐點、排隊的時候,你有沒有辦法不拿手機或平板給孩子玩? 如果完全不用道具、沒有玩具,你可以跟孩子玩什麼打發時間呢? 分享我和孩子出門在外,0道具的親子小遊戲,馬上學起來,保證好用!
Thumbnail
  從病人的案例裡面,我們可以發現到,當我們的身體在進行習慣性動作時,我們周遭的物會是一些可操作物(Manipulanda)而非某種傳統意義下客觀世界裡的對象物。我們的身體也不是外在世界裡的客觀身體,而是一種能力,一種讓行動落實在世界裡面、讓那些可操作物被使用的能力。
Thumbnail
兒童在六歲左右會經歷一次重要的大腦發育變化,使他們從“發現式學習”轉向“掌控式學習”。在這種轉變過程中,傳統的學徒制可能是最適合的學習方法。然而,現代的學校教育體制下,專注力成了最重要的能力。
Thumbnail
大腦神經可塑性是常被討論的議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也是常被推廣的議題。 然而,大腦可塑性有年齡限制嗎? 這幾年很多像〔刻意練習〕一書的行為改變相關練習,這本也是以大人為對象。 但,從文章中看到的這段文字讓我想到特殊需求的孩子們。 正確行為的形塑應從當下第一秒就開始,但形塑過程需要環境提供正向
對於大多數合併肌肉骨骼問題的病患來說,這是個合理的運動處方,循環使用運動器材,並使用健全肌群(右下肢及上肢)為主的運動模式。 但如果是針對小兒麻痹患者,卻需要考慮幾個不同的方向:
Thumbnail
大女兒從出生後就發現是左撇子,不論是拿玩具,拿東西,練習拿湯匙吃飯時一律都是先伸出左手,長輩曾因此強烈的要求我們要改成右手,理由是為了讓孩子去適應群體與社會。先生自述也是左撇子,但被公公硬改正成右手,雖然現在寫字、拿餐具是右手,但他仍覺得左手做起事來比較順暢。我們曾經也猶豫是否要逐漸修正孩子的習慣手
Thumbnail
如何幫助孩子建構語言邏輯思考,瞭解主動和被動的關聯認知。文章中提供了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方式,包括在家、玩玩具時和外出時的引導方式,以培養孩子的語言邏輯思考。還有一個製作鬆餅的活動,從一個生活場景中引導孩子加深對主動和被動的理解,讓孩子在有趣的活動中學習。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先說說一段個人的經歷: 我長年在教小朋友做科學小玩具和相關實驗。做玩具或做實驗這種東西,需要兩隻手操作,依據孩子的年齡大小、理解程度、操作難易度等等,不同的孩子會呈現不同的反應。有的孩子需要手把手教,有的孩子只需要指點一二就可以自己完成;不少孩子不想自己動手做,最好是老
Thumbnail
文章強調了兒童牙科治療中引導的重要性。兒童牙科的重點不僅在於治療,更在於協助孩子克服牙科治療的恐懼。介紹了行為引導方法,如正向加強和負向減弱行為,並強調等待孩子的成長。文章將看診比喻為在表演一場以孩子為主角的喜劇,而成功的劇本在於建立正向體驗和引導孩子。希望每位孩子都能在牙科治療中獲得自信與成就感。
Thumbnail
對小小孩來說,練習大肌肉肢體的運用機會比較多,而控制小肌肉(如手指頭)的機會似乎需要特別製造,坊間也有一些機構或學校也會特別開課程來『訓練』孩子的小肌肉。 正男一歲的時候住在城市裡,每次煮綠豆湯、紅豆湯、打豆漿時,都會請小小正男幫忙從袋子裡面,一把一把或一個一個的把豆豆抓進鍋裡,看著小小手從不自然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等待餐點、排隊的時候,你有沒有辦法不拿手機或平板給孩子玩? 如果完全不用道具、沒有玩具,你可以跟孩子玩什麼打發時間呢? 分享我和孩子出門在外,0道具的親子小遊戲,馬上學起來,保證好用!
Thumbnail
  從病人的案例裡面,我們可以發現到,當我們的身體在進行習慣性動作時,我們周遭的物會是一些可操作物(Manipulanda)而非某種傳統意義下客觀世界裡的對象物。我們的身體也不是外在世界裡的客觀身體,而是一種能力,一種讓行動落實在世界裡面、讓那些可操作物被使用的能力。
Thumbnail
兒童在六歲左右會經歷一次重要的大腦發育變化,使他們從“發現式學習”轉向“掌控式學習”。在這種轉變過程中,傳統的學徒制可能是最適合的學習方法。然而,現代的學校教育體制下,專注力成了最重要的能力。
Thumbnail
大腦神經可塑性是常被討論的議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也是常被推廣的議題。 然而,大腦可塑性有年齡限制嗎? 這幾年很多像〔刻意練習〕一書的行為改變相關練習,這本也是以大人為對象。 但,從文章中看到的這段文字讓我想到特殊需求的孩子們。 正確行為的形塑應從當下第一秒就開始,但形塑過程需要環境提供正向
對於大多數合併肌肉骨骼問題的病患來說,這是個合理的運動處方,循環使用運動器材,並使用健全肌群(右下肢及上肢)為主的運動模式。 但如果是針對小兒麻痹患者,卻需要考慮幾個不同的方向:
Thumbnail
大女兒從出生後就發現是左撇子,不論是拿玩具,拿東西,練習拿湯匙吃飯時一律都是先伸出左手,長輩曾因此強烈的要求我們要改成右手,理由是為了讓孩子去適應群體與社會。先生自述也是左撇子,但被公公硬改正成右手,雖然現在寫字、拿餐具是右手,但他仍覺得左手做起事來比較順暢。我們曾經也猶豫是否要逐漸修正孩子的習慣手
Thumbnail
如何幫助孩子建構語言邏輯思考,瞭解主動和被動的關聯認知。文章中提供了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方式,包括在家、玩玩具時和外出時的引導方式,以培養孩子的語言邏輯思考。還有一個製作鬆餅的活動,從一個生活場景中引導孩子加深對主動和被動的理解,讓孩子在有趣的活動中學習。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先說說一段個人的經歷: 我長年在教小朋友做科學小玩具和相關實驗。做玩具或做實驗這種東西,需要兩隻手操作,依據孩子的年齡大小、理解程度、操作難易度等等,不同的孩子會呈現不同的反應。有的孩子需要手把手教,有的孩子只需要指點一二就可以自己完成;不少孩子不想自己動手做,最好是老
Thumbnail
文章強調了兒童牙科治療中引導的重要性。兒童牙科的重點不僅在於治療,更在於協助孩子克服牙科治療的恐懼。介紹了行為引導方法,如正向加強和負向減弱行為,並強調等待孩子的成長。文章將看診比喻為在表演一場以孩子為主角的喜劇,而成功的劇本在於建立正向體驗和引導孩子。希望每位孩子都能在牙科治療中獲得自信與成就感。
Thumbnail
對小小孩來說,練習大肌肉肢體的運用機會比較多,而控制小肌肉(如手指頭)的機會似乎需要特別製造,坊間也有一些機構或學校也會特別開課程來『訓練』孩子的小肌肉。 正男一歲的時候住在城市裡,每次煮綠豆湯、紅豆湯、打豆漿時,都會請小小正男幫忙從袋子裡面,一把一把或一個一個的把豆豆抓進鍋裡,看著小小手從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