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做做看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復健科治療師 王志中

雙螺旋感覺統合健康促進研究中心治療師 陳秋坪

手部技巧介入之歷史

1960年代主要以行為理論及知覺動作取向來介入手功能問題,多以活動分析等策略將活動或工作分為數個部份來教導小朋友,經由反覆練習,使之獲得技巧。若是動作損傷,主以神經發展理論(neural development theory, NDT)與代償策略介入。NDT強調反射抑制姿勢,但鮮少涉及細動作控制,代償策略確實有注意到細動作,但並未改善問題,而是以適應的方式來達成功能性目標。

1970年代早期,經由神經生理學之發展,以局部刺激誘發或抑制特定肌群改善軀幹控制。並廣泛運用神經生理學原則設計之手架於痙攣患者,以改善手的姿勢與功能。

1970年代中期,NDT轉為重視主動治療,即我們去控制小朋友,著重於肌肉和軀幹的控制,常用的手法如上肢承重等,此時,仍著重於近端及軀幹控制,較少注意到細動作。至於感覺統合理論,則認為加強前庭、本體、觸覺等感覺系統之整合,細動作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問題是需一段時間方能顯出效果,且某些個案於動作控制方面,並無顯著進步。自從公法94之142號通過,職能治療師(OT)更為注重動作問題之治療,此法案主張多重障礙的小朋友也要能於一般學校受教育。因此,學校老師須知如何教導他們,以達成基本生活與學業功能。OT乃成為教師之諮詢者,並提供NDT或感覺統合治療(SI)等治療。

1980年代,小朋友操控環境的功能更受重視,在學校,手功能對於獨立完成工作有明顯之重要性。MacHale & Cermak之研究顯示,幼稚園時需能於教室環境以手操弄物體如剪刀、蠟筆,小學時需能執行整個書寫過程,包括有效的拿筆、使用橡皮擦等。中高年級後,需從事實驗操作等活動,對靈巧度的要求更高。

以往理論認為近端發展先於遠端,然近年來研究認為兩者之間的關係,在功能上並非因果論的,即遠端操作問題有時需特別治療。另外,動作學習理論之發展,對細動作發展的介入也有影響,強調特殊策略及大量練習,並將技巧轉化於活動中,進而從事更多有意義的活動。

手部技巧介入之目標設定

考慮功能與發展:

常見的細動作問題有:(1) 寫字功能差;(2) 難以於教室操弄教材;(3) 剪刀使用差;(4) 限制建設性玩之功能技巧;(5) 逃避與同儕遊戲;(6) 吃得一塌糊塗;(7) 不會扣鈕釦;8.無法獨力上學。確定細動作問題後,需描述其限制與能力,及改變的潛能。

Grady, Moore 等提出五項一般性介入目標:(1) 預防問題惡化;(2) 由小朋友自發參與以得到調適;(3) 由治療師以矯正方式促進問題改善;(4) 代償;(5) 維持獲得之技巧與能力。近端發展的控制是用來決定介入應著重於矯正或代償之策略,主要在描述個案於協助下可展現之技巧,能學習使用哪些技巧,而哪些技巧無法獲致,需以代償方式達成功能,即可訂出確實、且可達成之訓練計畫與目標。此外,認知功能亦為介入之重要考量因素,可驅使個案學習更難的細動作技巧,類化、並使用於有目的的活動。

短期目標:可量化之目標,著重於功能性,例如:

  1. 抓握:(1) 能否抓住工具如湯匙; (2) 能否出合適力量操弄小物體;(3) 抓物  

   時,前臂能否旋轉;(4) 當手腕伸直伴隨手肘彎曲/伸直時,能否以手掌抓握。

  1. 自主性放鬆:(1) 於支持平面放鬆物體; (2) 主動放一個輕物件至平面上;(3)

   可以手指伸直距物體一吋放置另一物體; (4) 維持前臂懸空放開物體。

  1. 手中操控技巧:(1) 扣鈕釦; (2) 剪紙;(3) 取出及遞送錢; (4) 轉筆; (5) 旋

   開或轉緊瓶蓋; (6) 合於餐桌禮儀之自我進食。

  1. 雙手並用:(1) 一手取物置於另一手之容器中; (2) 一手壓紙、另一手著色;  

   (3) 非慣用手轉動紙張、而以慣用手剪裁,注意應著重於功能之改善,而非技

   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多可競爭力發展中心的沙龍
2會員
23內容數
2023/08/01
近幾年來自閉症與ADHD一直在探討的共病現象(comorbidity)。
2023/08/01
近幾年來自閉症與ADHD一直在探討的共病現象(comorbidity)。
2023/08/01
在從事所有與執行功能有關的行為時,都必須將自己從立即的環境或外在情境中抽離,且用心智模式(mental model)或內在解釋(internal representations)引導動作的進行。
2023/08/01
在從事所有與執行功能有關的行為時,都必須將自己從立即的環境或外在情境中抽離,且用心智模式(mental model)或內在解釋(internal representations)引導動作的進行。
2023/08/01
神經心理學的研究已經不斷有證據顯示,自閉症成年、青少年及年紀較大的兒童族群在執行功能上的障礙,也發現,許多認知能力的評估上,自閉症族群的表現是正常的,獨獨在許多執行功能的施測上有缺失。
2023/08/01
神經心理學的研究已經不斷有證據顯示,自閉症成年、青少年及年紀較大的兒童族群在執行功能上的障礙,也發現,許多認知能力的評估上,自閉症族群的表現是正常的,獨獨在許多執行功能的施測上有缺失。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Montessori–the science behind the genius》這本書的第二章主要內容是有關蒙式教育九大原則當中的第一個,也就是行動動作和認知的緊密相關性,Movement對認知與學習的影響。而前一篇文章分享了第二章前半段(詳細內容可參考留言處的連結分享),主要是嬰兒階段的行動與
Thumbnail
《Montessori–the science behind the genius》這本書的第二章主要內容是有關蒙式教育九大原則當中的第一個,也就是行動動作和認知的緊密相關性,Movement對認知與學習的影響。而前一篇文章分享了第二章前半段(詳細內容可參考留言處的連結分享),主要是嬰兒階段的行動與
Thumbnail
教學現場中,學生各種問題行為都可能出現,如果我們能夠擁有一套比較完整的架構幫助我們思考、進而設計解決的方案,對我們會有莫大的幫助。正向行為支持就有這樣的特質,可以幫助我們思考行為前中後所需要的介入,進而建立出合適的行為。
Thumbnail
教學現場中,學生各種問題行為都可能出現,如果我們能夠擁有一套比較完整的架構幫助我們思考、進而設計解決的方案,對我們會有莫大的幫助。正向行為支持就有這樣的特質,可以幫助我們思考行為前中後所需要的介入,進而建立出合適的行為。
Thumbnail
職能治療是兒童發展及親子溝通的專家 0-1歲是寶寶建立與環境、重要他人的依附性 1-2歲是動作發展黃金期,探索範圍擴大 2-3歲時互動需求大幅增加 感覺輸入是孩子學習與探索的基礎 玩是孩子最自然的學習情境 每個孩子發展速度本來就不一樣,不比較、不過度焦慮 有方法的「玩」可讓孩子快樂的玩出能力發展
Thumbnail
職能治療是兒童發展及親子溝通的專家 0-1歲是寶寶建立與環境、重要他人的依附性 1-2歲是動作發展黃金期,探索範圍擴大 2-3歲時互動需求大幅增加 感覺輸入是孩子學習與探索的基礎 玩是孩子最自然的學習情境 每個孩子發展速度本來就不一樣,不比較、不過度焦慮 有方法的「玩」可讓孩子快樂的玩出能力發展
Thumbnail
幾年前我曾經好奇自己,為什麼我想分享的內容,經常在談自我探索與成長? 我的工作應該是被歸類在教養/教學/管理頻道,多談一點教養上或教學上的作法或策略?似乎比較切題? 後來我發現,談論自我多一點,是這些教養或管理「策略」,只能算是教養或管理路上的外功。 - 當然外功還是很重要的。 -
Thumbnail
幾年前我曾經好奇自己,為什麼我想分享的內容,經常在談自我探索與成長? 我的工作應該是被歸類在教養/教學/管理頻道,多談一點教養上或教學上的作法或策略?似乎比較切題? 後來我發現,談論自我多一點,是這些教養或管理「策略」,只能算是教養或管理路上的外功。 - 當然外功還是很重要的。 -
Thumbnail
一般人對於心理治療,可能還停留在電影裡的景象——個案躺在椅子上或者坐在沙發上,一個人在旁邊說話或者催眠等等。 但是小小孩光是坐著就有困難,要怎麼做心理治療呢? 今天從人際互動的治療談起,讓大家認識一小部分的心理治療 人際互動的治療對象,是人際能力不佳的孩子,他們可能跟同儕相處有困難,有時候表現是
Thumbnail
一般人對於心理治療,可能還停留在電影裡的景象——個案躺在椅子上或者坐在沙發上,一個人在旁邊說話或者催眠等等。 但是小小孩光是坐著就有困難,要怎麼做心理治療呢? 今天從人際互動的治療談起,讓大家認識一小部分的心理治療 人際互動的治療對象,是人際能力不佳的孩子,他們可能跟同儕相處有困難,有時候表現是
Thumbnail
有些孩子明明看起來聰明做事卻總是拖拖拉拉,覺得他應該可以取得不錯的成績,但心裡總是會想:“怎麼這麼散漫呢?!”有點您家孩子的即視感嗎?!或許是執行功能惹的禍。
Thumbnail
有些孩子明明看起來聰明做事卻總是拖拖拉拉,覺得他應該可以取得不錯的成績,但心裡總是會想:“怎麼這麼散漫呢?!”有點您家孩子的即視感嗎?!或許是執行功能惹的禍。
Thumbnail
上一課介紹完「職能」的意思,「職能治療」是什麼就會比較好理解了。
Thumbnail
上一課介紹完「職能」的意思,「職能治療」是什麼就會比較好理解了。
Thumbnail
這個問題是腦媽在哲學星期五@慕尼黑演講時,有位聽眾詢問的問題。 先和各位把麻複習一下,#神經元連結 代表是某種 #能力 的表現,譬如「說話」的能力,就必須透過聽覺、視覺、動覺、語言理解等區塊共同連結合作,才能讓一個人說話。
Thumbnail
這個問題是腦媽在哲學星期五@慕尼黑演講時,有位聽眾詢問的問題。 先和各位把麻複習一下,#神經元連結 代表是某種 #能力 的表現,譬如「說話」的能力,就必須透過聽覺、視覺、動覺、語言理解等區塊共同連結合作,才能讓一個人說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