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專題】航行城中的文學巨艦——高雄文學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高雄文學館現今外貌(©陳坤毅)

高雄文學館現今外貌(©陳坤毅)

文/陳坤毅

穿越車水馬龍的林蔭大道,緩步踏過地上散落的葉影,隱身茂密樹冠裡的高雄文學館倏然迎面。這座宛如巨艦的老建築,默默乘載著港都上世紀的書香夢,持續往前航向充滿驚喜的無垠文學海。

公園裡茁壯的藝文種子

高雄文學館的館舍建築,起初是興建於1954年的高雄市立圖書館,而這間圖書館的身世,其實能再追溯到一世紀多以前的打狗文庫註1。1916年打狗文庫成立於哈瑪星地區,1925年改為高雄市立圖書館,曾歷經多次搬遷,在二次大戰期間遭受轟炸波及,1947年接收成民眾教育館,借用舊址附近的寶船寺(今違章建築處理大隊址)充作館舍,1949年更名中山圖書館後,再遷移至中正四路,進駐原本福利社的社會食堂舊址。

當時中山圖書館空間設備之簡陋可想而知,爾後高雄市政府才決定籌建新館舍,選擇十號公園預定地的西北角作為建築基地。儘管地方政府財力有限,仍在中央的經費挹注下於1952年動工,不過中途曾因包商問題而一度停工,直到1954年才落成正式開放,並更名高雄市立圖書館,可說是高雄首座為圖書館打造出的獨立館舍,成了市民獲取知識的絕佳去處。

高雄市立圖書館興建時之景象(©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高雄市立圖書館興建時之景象(©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高雄市立圖書館甫落成時之外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高雄市立圖書館甫落成時之外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佔地191坪多的市立圖書館,一樓設有書庫、閱報室、閱覽室及辦公室,二樓除了大禮堂、兒童閱覽室、會議室、館長室外,尚有高雄文獻委員會進駐辦公,後來也新增國語文補習班的使用。這樣一座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的館舍,能容納如此多的功能類型,還要應付求知若渴的讀者們,在那個年代頗不簡單。甚至因使用踴躍,必須延長營運時間直到晚上九點半,受歡迎的程度可見一斑。

我們現今進到一般圖書館中,能很快依照書目分類,走到架前直接拿到想要的書,或是慢慢尋覓可能喜歡的書籍,不過半世紀前圖書總館的閱覽體驗,和當前情形差異頗大。由於空間有限的緣故,早期舊總館書庫採用的是閉架式管理,一般讀者想要借書的話,必須先查目錄片,填寫借書單後,再由館員入庫取書,民眾無法自由瀏覽喜愛的書籍,或適切取得所需的文獻,可見當時每一次的查找都十分不易。

1950年代至1970年代間,除了晚期興建的市立社會教育館,高雄文化教育的公共設施幾乎就只有市立圖書館,因此一肩扛起城市藝文據點的重任。館方每月會固定舉辦一至兩次的學術演講,提倡學術研究風氣外,一樓閱覽室與二樓大禮堂的寬闊空間還成為辦理展覽活動的良好地點,囊括美術展覽會、科學展覽會、手工藝品成績展覽會、施政成果展覽會等,不同年齡、身份、職業的各類市民都曾在此留下美好的回憶。

高雄市立圖書館內部閱覽室舊貌(©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高雄市立圖書館內部閱覽室舊貌(©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高雄市立圖書館內部書庫舊貌(©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高雄市立圖書館內部書庫舊貌(©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1963年小學生參觀市立圖書館內的學生美術展景況(©國史館)

1963年小學生參觀市立圖書館內的學生美術展景況(©國史館)

早期高雄市立圖書館二樓大禮堂舉行講座之情形(©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早期高雄市立圖書館二樓大禮堂舉行講座之情形(©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歷久彌新的現代建築

從高雄文學館擁有極高辨識度的外觀造型,你會聯想到什麼?有人遠遠地看,覺得像是輪船上面突出的大煙囪;有人近近地看,認為更似輪船上的駕駛室,或是潛艇頂部的指揮塔。閱讀這棟即將邁入生命中第七十年歲月的老建築,能引發許多各自表述的有趣想像,就不得不提及當初將它繪製出來的巧手。

高雄市立圖書館的館舍設計出自陳瑞霖之手,身為澎湖移民後代的他,是高雄建築營造聞人蕭佛助的女婿,畢業自高雄商工專修學校(今高雄高工)建築科,戰後進入高雄市政府服務,擔任建設局土木科技士,爾後於1971年自行開業,成立陳瑞霖建築師事務所。陳瑞霖建築專業的培養過程中,主要受到現代主義式樣的陶冶,但從一些設計細節中仍可見西洋歷史式樣的遺緒,在市立圖書館建築中完整體現了這樣的特徵。

館舍建築基本上採用平頂的簡潔造型,牆面並無多餘裝飾,四周以洗石子施作的基座,既帶出古典仿石砌的沉穩感,又能感受現代水平元素的強化;而大面積開窗為空間引入充足光線,並維持良好的通風;正面設置樓梯間的塔樓成為視覺焦點,更是現代主義常用的表現方式;尤其將高起的塔樓量體處理成圓弧造型,加上具水平線條的女兒牆也可見弧形轉角,讓原本可能看起來呆板的建築,瞬間流露出活潑的速度感,帶有些許流線趣味。

對當時已見慣日本時代西洋歷史式樣建築樣貌的人來說,可能會覺得純粹的現代風格太過於簡單。或許為了營造市立圖書館知識殿堂的氛圍,陳瑞霖在立面大門的建築表情有較多著墨,除了兩側樓梯間量體具有衛塔意象,二樓簷部裝飾、附壁柱式、塔樓旗杆座也融合西洋古典元素;入口突出部位以大理石妝點的邊框,來強調門廊的聯想,而漸次退縮造型所創造的立體感,則是裝飾藝術式樣常用的設計語彙。

昔日高雄市立圖書館入口大門景象(©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昔日高雄市立圖書館入口大門景象(©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館舍的建築結構主要是由磚造承重牆,搭配鋼筋混凝土造梁柱、樓板所形成的系統。為塑造空間的通透視覺與使用彈性,室內基本上不見落柱,亦無過於細碎的隔間,一樓以兩組巨大柱梁形成類似平拱的構造,向兩側延伸經緯交錯的橫梁,撐起大面積的樓板。如若仔細觀察,還會發現一、二樓有些橫梁端部的斷面加大,以強化結構,令人不禁感嘆其中的微妙巧思。

室內明朗寬闊的空間乍看簡單,卻藏著許多講究的小裝飾,一點也不馬虎。不僅天花板、主梁、開窗部位以線腳收邊,昔日吊燈燈座也有講究的環形裝飾,這些柔和溫潤的曲線,加上附壁柱身帶有古典柱式的溝槽,都使得這棟現代建築透露一絲絲的古典浪漫氣息,如此不同文化脈絡與時空背景的有趣交集,是研究戰後高雄建築變遷極為重要的案例之一。

從短暫政治插曲到華麗文學轉身

1979年高雄改為直轄市,不僅圖書館的讀者越來越多,藏書量也與日俱增,原本的館舍空間更顯不足。為了有座撐得起直轄市名號的市立圖書館,市政府便將原本規劃為國民黨市黨部與民眾活動中心的新大廈改做新總館,而舊總館則交換予國民黨承租使用,1981年正式成為高雄市黨部之所在。

時值臺灣民主運動風起雲湧的1980年代,市黨部不僅作為彼時高雄政局各派系斡旋、角力的重要場域,更在反對黨抗議的過程中,成了被丟雞蛋、砸玻璃、噴漆的對象。而這時期的館舍外牆裝修有所改變,不僅切割線條的細節消失,塔樓外牆還改覆以黃褐色磁磚,所幸主入口部位的裝飾仍舊不變。1995年市黨部遷出後,淡化被加諸的政治色彩,舊總館重回書香懷抱,改為高雄市立圖書館第二總館,重新於1997年整修,並將總館部分參考室、書庫、期刊室移至此地,當時館舍外牆已全部重新鋪設白色馬賽克磁磚,塔樓原本的突兀顏色也就不復見了。

自1980年代起常見民眾聚集於市黨部前抗議(©國史館)

自1980年代起常見民眾聚集於市黨部前抗議(©國史館)

昔日在市黨部前的抗議甚至延伸戰場到民生路安全島(©國史館)

昔日在市黨部前的抗議甚至延伸戰場到民生路安全島(©國史館)

邁入二十一世紀以後,高雄嘗試在南部第一大城及臺灣工業重鎮的名號之下,發展更多藝術人文的面向,對於相關建設的思考更加深入。當時由葉石濤、朱學恕、謝貴文、彭瑞金、陳啟淦、張德本等文學界人士提倡與呼籲下,逐漸催生出一座港都的文學館。歷經數年的討論,最終擇定以市立圖書館舊總館作為館舍,空間加以整修後,2004年高雄文學館開館,搖身一變成了臺灣首座以地方文學為發展本位的文學館,延續先輩文學家的耕耘,讓未來的港都子弟能在這片田野上,繼續妙筆生花。

文學館時期的館舍修繕也有多次變革,首先是2004年的室內整修,加了許多木作裝潢,2009年又將外觀重新覆以石頭漆的裝修,原本的立面附壁柱式與簷部裝飾皆遭到覆蓋,雖施作分割線條仍略為單調,無法凸顯舊有特色稍嫌可惜,目前只能從塔樓及頂部旗杆座的造型中,遙想昔日外觀設計的風采。

2017年高雄市立圖書館行政法人化之後,高雄文學館內部進行大規模的整修,移除過多的木作裝潢,並重新規劃分區使用。2020年又再次細緻地調整,將晚期施作的天花板卸下,不僅回復高挑的空間,也讓多處原始裝飾細節再現,並在不影響既有美感的前提下,加入簡潔的工業風元素,使場域設計回歸純粹。

現今高雄文學館二樓的文學沙龍空間(©陳坤毅)

現今高雄文學館二樓的文學沙龍空間(©陳坤毅)

高雄文學館一樓展間不時能見到的詩意光景(©陳坤毅)

高雄文學館一樓展間不時能見到的詩意光景(©陳坤毅)

現今我們所見到的文學館,空間氛圍似乎承襲了原始設計精神,透過古典與現代元素不斷地對話,營造穿梭於兩種潮流之間的豐富感受。非得要堆滿書籍才能襯托出文學氣息,能自己說故事的空間無需過多藻飾,新時代的文學館朝向複合型藝文空間發展,從過去連結往未來、從港都出發到島國,創造更多文學想像的可能性。

七十年時光靜謐地在高雄文學館樓梯間遞嬗(©陳坤毅)

七十年時光靜謐地在高雄文學館樓梯間遞嬗(©陳坤毅)

從美麗線腳形成邊框的窗戶向外望去,靜止的綠意和流動的人車,相隔一甲子的同景、不同物,形成電影般強烈卻又協調的對比。每日館舍中都會有幾個時刻,能看見陽光斜照入擁有優美曲線的樓梯間,感受時間在空間中的遞嬗,一步一步向上或向下走,踏著陰影長短不一的階面,宛如吟唱著屬於這棟建築的文學篇章,簡單卻雋永。

即將迎來第七十個寒暑的館舍建築,二十年間持續守護日漸茁壯的高雄文學,依然佇立待著市民們放緩腳步,俯下身來看看土地,循著樹影婆娑的方向,準備好登上這艘城市裡的文學巨艦,由老船長與水手們領頭,一同徜徉在屬於港都新世代的文學海。

※備註:本篇專文同時收錄於「當我們一起討論文學的地方想像——高雄文學館開館20年暨建築設立70年前導專題」,專題網頁請點選連結


作者簡介:陳坤毅

高雄出生的澎湖移民後代,長期關注城市發展與文化保存議題,喜歡做些偏門的研究,也常利用業餘時間爬格子,寫了幾本書,亦有專文散見於不同刊物,平時不專業的興趣是按按快門、塗塗畫紙、揮揮毛筆,持續透過文字影像及導覽走讀挖掘不為人知的角落,在有趣故事的分享中,與大眾一同探索地方文化的豐富底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文學的地方想像的沙龍
26會員
45內容數
2023/08/19
......廣義而言,寫論文、做研究本身也可以是將檔案「轉譯」的過程,只不過它比較不需要顧及社會大眾的理解,而是專注在「研究」本身。如果要將檔案「轉譯」,向社會大眾推廣某一個過去被官方掩蓋的事件,甚至是還原事件真相,「檔案轉譯」就必須以社會大眾能夠直接理解的語言來呈現。
Thumbnail
2023/08/19
......廣義而言,寫論文、做研究本身也可以是將檔案「轉譯」的過程,只不過它比較不需要顧及社會大眾的理解,而是專注在「研究」本身。如果要將檔案「轉譯」,向社會大眾推廣某一個過去被官方掩蓋的事件,甚至是還原事件真相,「檔案轉譯」就必須以社會大眾能夠直接理解的語言來呈現。
Thumbnail
2023/08/16
本組聲文專欄,你聽到的聲音,乃是受到對話意識牽制的當下所產出,文字部分亦然:聲音創作者自由即興,文字創作者則透過電腦打字與之對話,電腦的文字投影在兩人所處空間。文字創作者打出文字之前,會觀察計時器,記錄啟動書寫的確切時間(單位:00分00秒),再寫入文字部分,文字段落結束的時間則不特別記錄。
Thumbnail
2023/08/16
本組聲文專欄,你聽到的聲音,乃是受到對話意識牽制的當下所產出,文字部分亦然:聲音創作者自由即興,文字創作者則透過電腦打字與之對話,電腦的文字投影在兩人所處空間。文字創作者打出文字之前,會觀察計時器,記錄啟動書寫的確切時間(單位:00分00秒),再寫入文字部分,文字段落結束的時間則不特別記錄。
Thumbnail
2023/08/16
本組聲文專欄,你聽到的聲音,乃是受到對話意識牽制的當下所產出,文字部分亦然:聲音創作者自由即興,文字創作者則透過電腦打字與之對話,電腦的文字投影在兩人所處空間。文字創作者打出文字之前,會觀察計時器,記錄啟動書寫的確切時間(單位:00分00秒),再寫入文字部分,文字段落結束的時間則不特別記錄。
Thumbnail
2023/08/16
本組聲文專欄,你聽到的聲音,乃是受到對話意識牽制的當下所產出,文字部分亦然:聲音創作者自由即興,文字創作者則透過電腦打字與之對話,電腦的文字投影在兩人所處空間。文字創作者打出文字之前,會觀察計時器,記錄啟動書寫的確切時間(單位:00分00秒),再寫入文字部分,文字段落結束的時間則不特別記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之前在中正紀念堂看 中正紀念堂展覽丨《夢土上的李泰祥》告別十周年紀念特展丨橄欖樹丨一條日光大道丨歡顏丨不要告別丨你是我所有的回憶 時,就有預告之後這個特展會到高雄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展出,而這個地點剛好就在高雄捷運橘線的路線上,因為還沒去過,加上炎炎夏日可以安排室內行程,而且很適合利用半
Thumbnail
之前在中正紀念堂看 中正紀念堂展覽丨《夢土上的李泰祥》告別十周年紀念特展丨橄欖樹丨一條日光大道丨歡顏丨不要告別丨你是我所有的回憶 時,就有預告之後這個特展會到高雄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展出,而這個地點剛好就在高雄捷運橘線的路線上,因為還沒去過,加上炎炎夏日可以安排室內行程,而且很適合利用半
Thumbnail
放眼台灣各地有許多文創園區。文創園區地成立目的在於聚集文化平台、又依托一個場域和空間,其背後都不免與歷史產生聯系。而空間的過去、現在、未來再不同時光具焦,就成為園區說故事的元素,也成為園區文創產品創作的元素。換言之;每個文創園區前身用途都不同,但就是要讓舊友空間聚焦於文化平台之再次利用。這篇介紹在桃
Thumbnail
放眼台灣各地有許多文創園區。文創園區地成立目的在於聚集文化平台、又依托一個場域和空間,其背後都不免與歷史產生聯系。而空間的過去、現在、未來再不同時光具焦,就成為園區說故事的元素,也成為園區文創產品創作的元素。換言之;每個文創園區前身用途都不同,但就是要讓舊友空間聚焦於文化平台之再次利用。這篇介紹在桃
Thumbnail
融合了藝術與歷史 華山文創園區,一個融合了現代藝術與歷史文化的地方,總是吸引著各式各樣的人來這裡尋求靈感和放鬆。在這個充滿創意的氛圍中,我找到了位於一個角落的小酒館,決定坐下來進行一場街頭速寫。 樹蔭下 這家小酒館隱身於華山文創的樹蔭下,門口擺放著幾張木質桌椅,給人一種既溫馨又隨性的感覺。我選
Thumbnail
融合了藝術與歷史 華山文創園區,一個融合了現代藝術與歷史文化的地方,總是吸引著各式各樣的人來這裡尋求靈感和放鬆。在這個充滿創意的氛圍中,我找到了位於一個角落的小酒館,決定坐下來進行一場街頭速寫。 樹蔭下 這家小酒館隱身於華山文創的樹蔭下,門口擺放著幾張木質桌椅,給人一種既溫馨又隨性的感覺。我選
Thumbnail
高雄不愧是地大,週末去參加了擦亮花火計畫所舉辦的講座,關鍵字是職業倦怠,辦在高雄總圖。因本人熱愛圖書館,除免費的水、衛生紙、冷氣外,還可偷電,更不用說近年圖書館一間蓋得比一間還要華麗。於是決定提前一小時到館,好到處遛達。 仔細一瞧,驚喜四處。許多小空間各自閃耀著。最吸睛的莫過於盲書出借了......
Thumbnail
高雄不愧是地大,週末去參加了擦亮花火計畫所舉辦的講座,關鍵字是職業倦怠,辦在高雄總圖。因本人熱愛圖書館,除免費的水、衛生紙、冷氣外,還可偷電,更不用說近年圖書館一間蓋得比一間還要華麗。於是決定提前一小時到館,好到處遛達。 仔細一瞧,驚喜四處。許多小空間各自閃耀著。最吸睛的莫過於盲書出借了......
Thumbnail
台南市立美術館館舍分成兩個,一個是位於南門路與友愛街口、原本是台南警察署的1館,一個是座落在府前路與忠義路交接處的2館。致力於透過在地藝術的梳理與詮釋,活化文化記憶,回應台南數百年積累的豐碩人文資產。
Thumbnail
台南市立美術館館舍分成兩個,一個是位於南門路與友愛街口、原本是台南警察署的1館,一個是座落在府前路與忠義路交接處的2館。致力於透過在地藝術的梳理與詮釋,活化文化記憶,回應台南數百年積累的豐碩人文資產。
Thumbnail
假日的傍晚來到不只是圖書館,樸質的木質窗框搭配較為現代感的玻璃,從松菸的走廊上就能看見它微微發光的樣貌。融入在松菸的老式建築下,它竟不突兀卻也成為年輕人的新聚所。當閱讀、老屋成為一種老派浪漫,身邊多了這樣充滿藝術氛圍的圖書館,它已不是圖書館,而是我們也可以浸潤其中的藝術。
Thumbnail
假日的傍晚來到不只是圖書館,樸質的木質窗框搭配較為現代感的玻璃,從松菸的走廊上就能看見它微微發光的樣貌。融入在松菸的老式建築下,它竟不突兀卻也成為年輕人的新聚所。當閱讀、老屋成為一種老派浪漫,身邊多了這樣充滿藝術氛圍的圖書館,它已不是圖書館,而是我們也可以浸潤其中的藝術。
Thumbnail
臨時的小約 這次去文學館看的展覽感覺有感受到 從以前文學歷史演變到近代的發生的變化 都會想起前幾年看的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 在那個什麼都禁止的時期 從未經歷過的世代,透過看展覽 也能感受到當時的壓迫感和書寫筆下的緊張感 #台南文學館 #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館慶二十文物賦活 #文學力書
Thumbnail
臨時的小約 這次去文學館看的展覽感覺有感受到 從以前文學歷史演變到近代的發生的變化 都會想起前幾年看的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 在那個什麼都禁止的時期 從未經歷過的世代,透過看展覽 也能感受到當時的壓迫感和書寫筆下的緊張感 #台南文學館 #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館慶二十文物賦活 #文學力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