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在講「因緣」,原來韓國人也講前世今生講輪迴;其實我一直想到《花神咖啡館》探討的「雙生火焰」。也許這一世,男女主角就屬於「喜歡懷念你多於看見你」的關係;不是所有雙生火焰都會是以愛情關係走到最後的靈魂伴侶,2個靈魂有各式不同友好關係的連結,但絕對有著可以超越時空的密不可分。
我很喜歡這部片的剪輯,很直覺地剪出了多愁善感,但沒剪進拖泥帶水。配樂也是共振般地喜歡。有一場戲,男主角跟朋友說要去紐約,朋友笑說氣象預報那裡都在下雨,那一刻觀眾笑出來,但我覺得男主角的心好像被切開,像被看穿他無論走到哪都是多雨的城市;這一段的配樂,吉他滑弦的摩擦聲很明顯,些許不完美的粗糙感,可是真心真意,像男主角的心擦出眼淚。
其實,上面那一場戲根本沒透露那麼多訊息,可是這種高敏感的電影,就是有奇特頻率能撩動人的纖細心弦。
實際上男主角見到女主角之後根本一掃陰霾,紐約變得風和日麗。這2個小學同學青梅竹馬,因為女生移民加拿大又搬去紐約,分隔長達20年後終於久別重逢。它的故事線人物關係其實比《後來的我們》還要簡單,但力道卻很強勁。韓裔美籍導演席琳宋(Celine Song)首部長片劇本寫得很細膩具象,每一場深度談話都帶有共感。
譬如美國老公這角色毫不雞肋,雖然他難免有男人類的吃味murmur,但沒有為了成全故事而塑造成阻撓的討厭鬼,反而他也惹人憐,多少也因為長得有一點像西亞·李畢福。特別是他在酒吧裡死不肯走,連鏡頭都把他隔絕在方框之外,他還是靜靜地沒插嘴。
尤其最後那一個守候的擁抱,電影讓你的遺憾又無法壓倒性地遺憾到底。
如同《夢想之地》的美國夢,《之前的我們》亦有韓裔美籍創作者投射的鄉愁。女主角做夢時都講韓文,刺開了與老公心的距離;加上他們早上刷牙那場重覆了10遍以上Korean這單字的辯論;電影不時觸及國族認同與歸屬,點出了西向歸化的路艱辛且孤獨。
前世今生可以是下輩子我要跟你在一起,也可以是下輩子我想成為哪國人?畢竟包裝愛情有更濃的淒美哀豔,殘酷的國族歸屬感就稍稍被殘酷地點到即可。
如果硬要挑剔,我不太喜歡鏡頭大部分時候是中景。可能導演想要框住他們,讓他們一直跨不出去。當然構圖取景光影不時耽美。
男主角劉台午無論長得或演得都太有魅力,女主角因為我一直聯想到洋化銳利版楊麗音,所以沒特別感覺。
導演席琳宋有接近《日麗》導演夏洛特·威爾斯操控纖細情感的能力,同樣都能把曖昧裡的不明撩撥出讓你足以察覺的氣息。諸如思念和慾望,情誼和熱愛,人與人之間的流動永遠沒有可想而知。在此部電影裡能心領神會。
如果真是雙生火焰,或許他們的某一世,會牽著手一起走上那分岔路的同一條小上坡。